黑龙江省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8-03-06刘丽丹
韩 利,刘丽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成效。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现行的这些教育技术领域前沿问题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的衍生物,解决这些问题的落脚点就是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解决好基础的问题有利于研究清楚教育信息化衍生的前沿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开发能有效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课。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课程体系完善、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受这一时代背景的驱使,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当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内涵,其中也包括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师范生。区分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利于对相关概念的准确把握和清晰界定。
信息技术能力本质上属于技术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信息,是指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加工、变换、存储、传输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即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可见信息技术能力的范围很大。
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1]这里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将其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所以教育技术能力并不特指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利用技术进行教学,范围也较大。
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指向了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马若明老师定义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笔者依托马若明的定义,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包括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技术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根据以上三个维度设计了《黑龙江省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以下简称《调查1》)和《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以下简称《调查2》)两份问卷。《调查1》随机选取黑龙江师范院校在校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调查2》选取了黑龙江省几所中小学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作为从师范生“孵化”的在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反映着师范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现状,通过调查在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现其问题,从而指导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黑龙江省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
1.调查内容
《调查1》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基本信息、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为使本研究的数据更为客观和全面,在编制问卷时,综合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调查及文献资料,选用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法编制了第二部分: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表中完全不同意赋值1分,完全同意为5分,无反向计分。
2.研究对象
《调查1》的研究对象依托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庆师范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等几所黑龙江省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涵盖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学前教育学专业。发放纸质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回收有效电子问卷541份,共1006份有效问卷。
由表1可见,本研究被测的男女比重分别为4.9%和95.1%,在性别上严重不平衡,这与师范院校男女比重不平衡有关,故作为无关因素。因为本研究主要依托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师范生,所以有90.6%的师范生修读过现代教育技术或类似的教育技术课程;本调查研究大三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三师范生大部分没有进行教育实习,故有91.1%缺乏教育实习经验;所学专业学科上,文科和理科比重分别为49.7%和50.3%,这与师范大学的学科设置有关——文科类师范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使用多媒体方式的可能性,而理科师范生则偏向于思维和实际操作。
表1 样本的基本情况(N=1006)
3.数据分析
(1)信息技术能力
①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利用SPSS19.0软件对第二部分关于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量表的最终数据各模块内部一致性进行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介于 0-1 之间,数值越大,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越高。本研究的各项Cronbach’s Alpha系数见表2。
②数值计算
在SPSS19.0软件的帮助下,计算五维度各项的数值求和、均值、标准差,如表3所示,五维在平均值分值上,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高于其他四维,表明被测师范生的整体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要高于其它水平。在标准差分值上,师范生的整体信息化教学观念最小,表明被测师范生在信息化教学观念维度的个体差异最小。
③差异性检验
因为行知实验班是哈师大根据强校建设方案制定的,力争培养出“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追求卓越”的高水平师资人才。为了检验行知班和普通师范班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否有差异,选取样本是否合理,推断总体率有无差别,调查数据是否科学,本文对行知理科班和物理学院物理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总体能力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a.提出假设
b.选择检验统计量并计算其值
c.确定检验形式
因为不能推测行知班和普通班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谁优谁劣,故采用双侧检验。
d.统计决断
根据双侧Z检验统计决断规则,计算出|Z|=0.39<1.96=z0.05,p>0.05,于是保留 H0拒绝 H1。 其结论为:行知理科班和物理学院物理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总体能力无显著性差异。
(2)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①对教学方式的认可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问卷结果显示,75.6%的师范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调查显示,有96.76%的师范生认为教师以讲授法为主,并能采用其他教学方式教学。75.6%的师范生对教学方式满意,6.47%的师范生不满意。从主观题部分看出师范生对于参与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中大量亲自动手实践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②对课程内容的认可
对于教育技术类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调查显示有16.27%的师范生认为非常合理,63.59%认为课程设置基本合理。表明大多数师范生认为课程设置良好,对自己学习帮助较大,对以后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用处。
③对学习考核的认同
对于作业必要性的问卷数据调查表明,26.62%的师范生认为作业是完全有必要的,另有59.7%认为作业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大多数师范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考核方式是合理的、有必要的。主观题中有师范生表示:“希望采用开卷考试”,“期望最终考试是以实践操作和交作品的方式”。
④对教学资源是否充分的调查
15.34 %的师范生认为资源非常充分,65.43%认为资源充分,也就是说,80.77%的师范生认为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是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仅有18.67%认为不充分。
在主观题中,有师范生表示“希望能够提供一定设施上的帮助”,这是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的建议,因为此专业师范生的上课环境是阶梯大教室,没有机房的设备提供,教学环境不能满足课程要求。有师范生表示“希望增加高新设备的投入,提供较为先进的技术体验”,“希望能有更加吸引人的技术与设备,因为学校现在的多媒体太旧了。”表明这部分师范生对教学资源的要求较高,他们期望能有更全面的数字化、网络化、多样化的教学信息资源。
三、中小学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1.调查内容
《调查2》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基本信息,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具体内容如上所述。
2.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的主要形式是问卷调查,借助问卷星软件进行发放,调查对象为黑龙江省的中小学教师,为了保证信息的的真实有效,也为了确保随机性,最后以哈尔滨地区、佳木斯地区、齐齐哈尔地区、牡丹江地区、双鸭山地区和七台河地区的市重点、省重点以及普通中小学等作为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共回收了194份有效问卷,并且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了分析,部分图标采用了Excel软件进行处理。其中共有41位男性教师和153位女性教师填写了问卷,其中有49名30岁以下的教师,有88名31到40岁,有52名41到50岁,仅有5名51岁以上,其中教龄在1至5年的为58人,在6至10年的为24人,在11至15年的为36人,在16至20年的为32人,在21至25年的为23人,25到30年的为18人,超过30年的为3人,其中师范类毕业的占156人,非师范生毕业的占38人。
3.调查分析
(1)信息化教学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73.71%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非常有帮助,25.77%认为比较有帮助,0.52%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从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对教学是否有帮助是持有肯定态度的,而只有极个别教师持否定态度。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获取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15.46%的教师通过大学学习获得的信息化教学能力,39.69%通过职后培训,44.33%通过自学,0.52%认为自己基本没有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自学获得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占有最大的比重,通过职后培训获得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也占据相对较大的比重。
(3)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困难之处
此题为多选题,调查结果显示,55.15%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不足影响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45.36%认为自身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68.56%认为缺乏与教学内容相配的教学资源,44.33%教学工作过多,没有时间用,37.11%认为自身缺乏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11.34%认为领导不关注,不支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认为缺乏与教学内容相配的教学资源,也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不足。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的策略提出
1.理论与实践结合
从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来看,调查对象为大三学生,大部分未参加过教育实习。在对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很多同学都期望“课程能够有更多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减少理论性和空泛性的内容,更多贴近和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所以,在开设教育技术类课程时应当适当安排课后见习的课程和模块,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中小学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从侧面反映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很大程度上惠及所有师范生,并不是特别成功,理论上开设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课程,但并不能指导师范生入职以后的实践应用。虽说职后培训的方式也十分重要,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和储备能更好的帮助入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笔者认为入职教师获取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少来源于大学阶段的学习的原因,就在于大学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理论脱离实践,不能结合社会师范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培养。
所以,在审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也可以用来反思理论,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逐渐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即对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给予同样的重视,在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安排一定课时的教学见习,以此来巩固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给予理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2.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对应的评价机制也应发生改变。所以,评价也应以理论实践相结合,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作为评价工具,注重学习过程。
大多数师范生认为目前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考核方式是合理的、有必要的。主观题中有很多师范生表示:“期望最终考试是以实践操作和交作品的方式”。这说明很多学生赞同交作业的这种考核评价方式的同时也诉求多元的评价机制,比如说诉求教师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而实践操作应以形成性评价最为客观,综合考虑,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如下:对于理论课程的评价,应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测验、案例、平时作业、课堂考核、电子档案袋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实践环节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考查师范生的实践过程。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可以采用自我评价法,也可采用实习指导老师、实习所在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师范生之间的评价;其次,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应从知识、技能、道德等多个方面来评价。
3.依据所学学科属性开发特色教学培训模式
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中可知,教师认为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主要困难之处在于缺乏与教学内容相配的教学资源,即缺乏学科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从侧面反映出对于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一个很大的缺陷在于缺乏学科特色培育方式,缺乏针对型。
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将来必须体现在具体所教学科上,但是师范生的培养缺乏不同教学学科属性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应根据师范生以后所教的学科属性,开发适合不同学科教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课程内容或模块,设计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课程。如对中文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应结合信息化教学媒介,教授其如何利用微信、微博等开放平台来开发语文课程,突破传统课程讲授内容死板、媒体单一的固化模式,开设影视作品解读课程,达到对文学作品的“二次解读”等培训内容;对物理系师范生的培育则可重点放在物理领域信息、软件的收集,物理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等,应根据其主修学科的属性、教学场景和学科的最新特征,综合专业和技术两方面,组织师范生积极思考并开发适用于所主修学科属性的特色教学培训模式。
[1]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2]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2012(5):103-109.
[3]马若明.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4]董奇.借力“互联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5-05-27.
[5]李雨潜.“互联网+”背景下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6]郝雅琪.基于TPACK模型的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