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朝名将蒙恬引黄灌溉第一人

2018-03-06

北广人物 2018年8期
关键词:胡亥扶苏蒙恬

蒙恬有了在北部边疆再建“郑国渠”的雄心壮志,带领30万人马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对气势汹汹的匈奴大举反击。接着蒙恬又开始向边地大举移民。这些移民与驻军一起边戍边、边屯垦,解决了大批军队长期驻守的粮食供应难题。宁夏平原秦渠和西渠就是那时修建的。

在宁夏平原上有两条大引黄干渠,一条在黄河的东边叫秦渠,一条在黄河的西边叫北地西渠,现在人们说这两条渠都始建于秦朝,是宁夏平原最古老的引黄灌渠。为什么大秦帝国要在这里修渠?又是谁组织修建的呢?

下诏命蒙恬担纲北伐

公元前221年,秦军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磅礴气势一举完成兼并六国战争。秦始皇总揽朝政,建立起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无上权威,但是,有一件事让他忧心忡忡,这就是如何阻止匈奴南下,解除对秦朝北部边疆的严重威胁。

这天,秦始皇上朝,微笑地看着右班武将里一位气宇轩昂的大将,说出了自己立即出师北伐匈奴的意愿。显然秦始皇把这位将军看成了李牧,希望他能像李牧当年那样大破匈奴,使匈奴不敢过阴山半步。这位将军毫不胆怯,毅然出班朗声奏道:“臣愿统兵北伐,为国解忧,安定北疆!”这位将军名叫蒙恬。他出身于名将世家,不仅武艺超群,而且熟谙兵书,在统一六国战争中功绩显赫。

秦始皇大喜,正要下诏命蒙恬担纲北伐,突然听到轻微的咳嗽声,接着从左班文臣里步出一位文质彬彬的大臣。那位大臣谏道:“皇帝,这匈奴人一向逐水草迁徙,居无定所,因此十分不易制服。如果轻兵深入,一是粮食问题难以解决,从内地运粮不及时,就地征粮又无处可征,一旦没有了粮食,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攻下这些地方也守不住;二是匈奴人不善于耕作,即便俘获了大批匈奴人也不能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只能杀之,而这只能加重匈奴人对我们的仇恨。总之,北伐匈奴是靡敝中国、快心匈奴的下策。”这位大臣名叫李斯,是战国时期著名学者荀况的高足,为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

秦始皇看着李斯和蒙恬,这一对被自己视为左膀右臂的文臣武将,知道他们之间有矛盾,李斯并非完全出于公心提出反对意见。但是,他冷静一想:李斯说的也不无道理,现在兼并六国战争刚刚结束,大一统国家草创伊始,就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确实条件还不具备。

秦始皇沉思一会儿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一方面改变了立即北伐的决定,另一方面让蒙恬带兵在北疆屯戍、积极防御匈奴侵扰。

大修北疆“郑国渠”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而邻国韩国却苟延残喘,不堪一击。韩国害怕被秦吞并,想出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之计,派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郑国为间谍入秦,游说秦国在今天的泾河和北洛河之间建设一个大灌区,表面目的是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却是耗尽秦国实力。秦国很快采纳了这一建议,征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郑国主持下,开始兴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的阴谋败露,秦王嬴政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认为郑国说得有理,仍然一如既往地重用郑国,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全部工程,人称郑国渠。

蒙恬有了在北部边疆再建“郑国渠”的雄心壮志,带领30万人马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对气势汹汹的匈奴大举反击。在蒙恬的穷追猛打下,从匈奴手里夺回黄河两岸的大片土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接着蒙恬又开始向边地大举移民。这些移民与驻军一起边戍边、边屯垦,解决了大批军队长期驻守的粮食供应难题。宁夏平原秦渠和西渠就是那时修建的。

蒙恬还将黄河以南的土地分为44县,设立郡县,带领军民修筑长城。他巧妙地利用地形,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北面和东面沿赵、燕的旧长城,西面利用秦昭王的旧长城,修起了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绵延1万多里的长城。长城沿线城堡相连,烽火相望,成为北部边疆的重要屏障。

蒙恬还率领军民修筑起一条长约1400公里的直道。这条直道沿途经过今天的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至九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宽度一般都在60米左右,沿途支线星罗棋布。秦国骑兵顺着这条直道3天左右就可从首都咸阳驰抵阴山脚下。

天有不测风云

蒙恬征战北疆10多年,有力地遏制了匈奴南进,名望日隆。但正应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张阴谋织就的黑网正悄悄地向他头顶移动。

秦始皇有18个儿子,扶苏为长,胡亥为末,按照惯例应立扶苏为太子。但是,扶苏也十分正直,因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就把扶苏派往上郡(郡治在今陕西绥德县)任蒙恬的监军。蒙恬在外统率北部边疆大军,蒙恬的弟弟蒙毅在内是皇帝的高参,如今扶苏又成了蒙恬的监军,这让赵高如芒在背,坐卧不安。赵高心机颇深,眼见秦始皇对胡亥十分喜爱,就把全部心思用在培养胡亥身上,梦想有朝一日胡亥接班,他手握朝权。

赵高这样想着果然机会来了。秦始皇灭六国后,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的出巡,重要目的就是镇服六国贵族,巩固统治。公元前210年,他第5次出巡时,年纪已近50岁,已经病入膏肓。一天,奄奄一息的秦始皇想到了他的继承人问题,比较来比较去还是被自己打发到黄土高坡的长子扶苏最适合继承大统,他含混地说出:“让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便一命呜呼。

随行的丞相李斯害怕天下有变,秘不发丧。而赵高认为篡权时机已经来到,他先是三劝胡亥机不可失,让胡亥做好登基准备,接着又利用试探、说服、威胁等手段迫使李斯站在自己一边。

这天,蒙恬刚从黄河沿岸检查完引黄灌区回到上郡,由于制定了内地居民迁居边地可“拜爵一级”等优惠政策,引黄灌区一次就吸引了3万多移民,使昔日荒凉的黄河岸边到处炊烟袅袅、欣欣向荣。他顾不得休息,找公子扶苏一起商量再动员内地居民向引黄灌区迁徙。

两人谈得正在高兴处,忽报有圣旨到,赶忙去接旨。当听到“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时,两人惊得目瞪口呆。扶苏接过剑就要自杀,蒙恬却觉得这事蹊跷,阻止扶苏说:“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为人仁弱,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他便自杀而死。

蒙恬被押往阳周(在今陕西子长县)囚禁起来,蒙毅从会稽山赶回来,也被囚禁在代郡(在今山西阳高县一带)。曾经叱咤风云的一文一武的蒙氏兄弟如今只能隔河相望,祈盼苍天有眼,让他们完成未竟事业。

胡亥在赵高、李斯陪伴下回到咸阳,埋葬秦始皇毕,登上皇帝宝座,是为秦二世。赵高最受秦二世宠信,担心蒙氏兄弟卷土重来,日夜诽谤。秦二世只听谗言,根本不接受大家的劝告,先派人去代郡杀害蒙毅。蒙毅大呼:“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也就是说,真正用正道治国的明君从不杀害无罪的大臣,从不把刑罚加到无辜的群众身上,慷慨就义。

秦二世又派人去阳周杀害蒙恬。那人被义愤填膺的守边将士吓得面如土色,哪敢向正气凛然的蒙恬将军动刀动枪!蒙恬大笑道:“我是30万守边大军的统帅,现在虽被囚禁,只要我说背叛朝廷,还是有足够的势力。但我不这样做,因为我知道应该守义而死!”长叹几声又说:“我的罪是打了凶恶的匈奴、修了万里的长城,改变了黄河两岸的面貌啊!”说完,他吞药自杀。 邢大军据《黄种人》整理

猜你喜欢

胡亥扶苏蒙恬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赵正书》研究
也谈“胡亥当立”问题
也谈“胡亥当立”问题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
谁“杀”掉了胡亥
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