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力行坚守:有一种评弹情结――“深挚如此”

2018-03-05阙凌渐

曲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力行苏州学术

阙凌渐

艰苦卓绝,玉汝于成。以此来描述唐力行团队新近出版的《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以下简称“集成”)这部“鉴往昭来,经世致用”的史学著作,在笔者看来,可是着着实实再也恰切不过了。

陈琪玮,这位年轻的历史学硕士生,投身在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唐力行教授门下。作为“唐门”的一个后起学子,陈琪玮已经知道,藏寓在“唐门”史学成就的灿烂背后有着多少坚守不移的真情。陈琪玮通过自己践行“集成”校对工作、档案整理的经历,感受可谓至真至切。他知道,他的学长张盛满曾经“下了多么大的真功夫”,因为张盛满跟着唐力行教授曾经抄写过100万字的资料。陈琪玮当然知道,唐教授语重心长亲口对他说过的话:“这20年来,一直坚持下来的只有我一个人。”

不妨,再来看看评弹艺术家们的激动表示:江苏评弹团团长姜永春在谈到对“集成”的内心感受时,說:震撼!唐力行教授挂帅,带领这么多的年轻学者、精英,研究苏州评弹,而且非常成功。就是因为“集成”不搞象牙塔,不钻牛角尖,它是围绕了—— 评弹是什么,评弹从哪里来,评弹到哪里去—— 这样的三个终极问题,展开资料的收集,展望评弹的前景。所以,“集成”以其厚厚的学术综汇、深深的文化积淀、沉沉的历史力量,为“新时代评弹文化建设”,开新路径,创新学风,弘新气象。

2018年6月9日,“首届江浙沪苏州评弹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发布式”在苏州平江路畔的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展示大厅成功举行。

“集成”发布式,拉开了会议序幕,迭起着阵阵高潮。

“唐力行是‘首届江浙沪评弹文化研讨会的主角!‘集成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国家级苏州评弹传承人邢晏春代表所有与会者说出了无比响亮的结论性话语。

一部“集成”把“唐力行坚守”这样一种优秀的历史格致写在了评弹文化建设的铭刻上。

厉害了,一条条来自历史深处的资料和数据,历数百年沉寂而重新发达。

厉害了,一行行写给评弹文化的文字,又有着多少色彩故事。

厉害了,一幅幅定格遥远时间的图表和框架,抽象评弹艺术的真谛。

正是“唐力行坚守”—— 尽其孜孜矻矻之忠,“学术长征”20年艰苦力行,得其力力钧钧之重,精心创造360万字巨著“金砖”,求其切切实实之功,着力营建1200万字史料重镇。

正是“唐力行坚守”—— “在冷寂中干热的事业,在低潮里做高端目标”,才诞生了现在这部使学术界和评弹界都为之“禁不住鼓舞欢呼”的传世之作《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

正是“唐力行坚守”—— 唐教授及其团队筚路蓝缕、爬梳剔抉,从报纸、杂志、文集、地方志、碑刻、文书、档案、口述史、回忆录、日记、信件、脚本等资料中搜寻陈迹、以开新面,才使这一套“集成”大书,真正成为了—— 客观形成的评弹社会文化史。有历史学者评价:在文献学这方面,唐力行教授的突出贡献与陈寅恪先生可作类比。所以,这次评弹文化会议发布、研讨、盛大评论“集成”的林林总总,并不是像如今社会上某些“小团体”草草撮合起来的那种轻飘浮躁及自我张扬,也不是哪一个所谓“文化圈子”心血来潮了的自以为是及盲目鼓吹,它是评弹研究领域中由于“唐力行坚守”而收获了的最新成就、最丰实结果的一次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立体性彰显。

唐力行坚守就是坚守时代精神——“集成”找准其历史方位,走上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前沿。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唐力行教授就开始关注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历史价值。2002年,唐教授在开始帮助著名苏州评话艺术家、他的父亲唐耿良整理回忆录时,由于历史研究的工作习惯所致,便自觉地大量搜集起评弹方面的历史资料来。在此过程中,他也一再感觉到:重构历史的原型,社会文化史研究大有作为。苏州评弹—— 江南社会:这样一个双向互文、建构对应的历史主题,勾勒出唐力行团队学术风格的经典性表述。

于是,收集新资料—— 研究新问题—— 顺应新潮流—— 开发新史学。“分专题课题建设,核心性资料共享”,形成了研究评弹历史的“唐门”体系。而评弹研究领域中的“唐门”史学,并不是独此一家处于孤立弱势,因为同样的专题研究在国内早已由“周良评弹思想研究”开其先河、深入有致,同时在国外所开展的类似评弹专题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热门学科。可见,“唐门”史学评弹文化研究走上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前沿。

且以国外研究为例,也能侧面说明“唐门”史学的分量。美国学者马克?邦德尔的英文评弹研究专著《梅竹:传统苏州评弹》,就是海外评弹知音马克?邦德尔1991年来苏专题采访、跟随当时还是青年评弹演员的袁小良、王瑾(日后结为夫妇)双档3个月之久,然后专门投入研究做出的较高学术成果(因其书中已经谈到了评弹艺术的规律、本质。对此,本次会议亦留下韵白佳话—— 在那1991年,马可?邦德尔是美国人,前来求师学评弹,便把王瑾以师母称。跟牢小良跑码头,三个月后取真经。)现居美国的何其亮教授,也已经出版过英文版的评弹研究学术著作。

国内曲艺理论界权威人士吴文科对“集成”做出了高度评价与题词:“鉴往昭来。为传统史学研究拓新路,为苏州评弹发展培厚土,为社会协调演进立镜鉴,为文化血脉赓续壮筋骨。”有鉴于此,“集成”非但把整体观照中正在走衰的评弹艺术的历史资料尽可能多地以真实面貌做了保存,更为重要的人文境界却是,“集成”给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苏州评弹打开了一扇“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窗口。

唐力行坚守就是坚守文化自信—— “集成”突出其研究地位,建起了堪称里程碑性质的文献重镇。“唐力行坚守”就是坚守在了评弹文化建设接力者、传薪人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甚至还要溯及更早些时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代),苏州评弹界就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研究系统,这在南方曲艺曲种中至今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它与北方相声界的理论研究是并驾齐驱的。这其中最早期的就有“周良评弹思想”与“吴宗锡评弹美学理论”双峰并举,他们也因此双双斩获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接力下来的,朱栋霖苏州本土评弹研究以及中篇弹词《雷雨》创作与“唐力行团队”评弹研究体系双轮驱动。特别是“集成”从评弹艺术内在肌理与美学潜流中布排组合了其丰厚学术资料的“逻辑性序列”,以此为“评弹学”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固无摧的理论性基础。至为关键的是“集成”提炼、归纳出了自“周良评弹思想”以降带有深邃哲学意义的三个终极问题,即评弹是什么?评弹从哪里来?评弹往哪里去?这便使唐力行团队评弹研究,具有了古代大哲学家张载“四句教”的那种总体性把脉、领航作用。是可谓:述过往于真实史料,接地气于当下现实,绍研究于文献重镇,守自信于评弹文化。

缘此,“集成”这部成功扎实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被盛誉为鉴往昭来、经世致用的作品,因为它起到了新时代高平台上殊多难能可贵的历史文化重要作用。

确如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给予的深刻评价:“《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丛书,以新的视角考察、极其丰赡的史料勾考、严峻的学术思维和实事求是的风格,以新的历史学视野和深入的理论探讨,无疑将苏州评弹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研究层面,开辟了苏州评弹研究的新的领域。”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集成”这部历史著作是江南社会文化富有特色性的学术产物。由于研究领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政治化取向,导致了江南文化史被遮蔽,也使長期以来“活生生人的存在”历史研究被忽略,而“集成”恰恰是以“绚烂丰富的人文光彩”,以苏州评弹为历史的经纬,反映了江南文化社会进程。

唐力行坚守就是坚守经世致用—— “集成”明确其学术站位,呈现了“唐门”史学经世致用的特色标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必行之以不远。2004年之后,“唐力行坚守”奋力起锚。唐力行教授明确学术站位,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盯住“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这个主体目标,逐步组建起了一支专业团队。这样的一支专业学术团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并不多见。目前唐力行团队共23人,其中博士17人,硕士6人。20年来成果渐丰,已出版著作12本(专著7本,回忆录5本),共计划完成出版20本书籍。包括“集成”在内的这项“唐门”史学整体学术成就,将成为评弹研究参考史料的重要坐标系。

如果说,“唐门”史学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在于鉴往昭来、经世致用,那么,“集成”的现实意义尤为可贵。智者千虑,必有其忧。这当然也是历史学家心系评弹的世纪性责任感的最佳注释。唐教授把自己热爱评弹艺术、忠于评弹研究、坚守评弹本体—— 一颗评弹心,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他敏锐的才思、深切的忧患之中。

为此,唐力行教授毫不留情地尖锐批评评弹界的艺术本体意识存在着不可思议、令人费解的随意性。同时,他对沪上评弹已经显得“现象化”了的艺术表演“跨界”状态极表忧虑。如:表演形式混搭,表演语言夹花,表演定位紊乱,试问:这是要把评弹艺术“引向哪里去”?他说,虽然“我们对此抱着‘同情的理解”,但是,这种倾向化的“跨界”损害了评弹。他呼吁:不能再如此“跨界”危害评弹了。就像许多宣传文化方面人士已经提出的那样,评弹界已经到了“非止损不可”的时候了。

“穷年忧评弹”,热肠哪堪弃!唐教授最后说出了令人揪心同时又是最为知心的一番话,他认为:只有自觉杜绝“温水煮青蛙”的那类不良而又“无畏”的可怕现象,评弹艺术才能坚守本体,万年常青!

“谨以此书献给父亲唐耿良及古往今来的苏州评弹艺人”—— 唐力行把“深挚如此的评弹情结”写在了“集成”扉页。

“集成”之所以能深深打动各方人士,因为它关注的苏州评弹就是苏州人的生活方式。如同唐力行教授关注的实际上就是以他的父亲唐耿良为人格化代表的“古往今来的苏州评弹艺人”一样。这部著作涵集“江南文脉”中评弹、历史、文学、艺术之大成,是谓其臻美在评弹艺术“美学的潜流”,是谓其厚重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变革”,而且它囊括了评弹文化雏形期、成熟期、繁荣期、全盛期、新时期,亦即:明清之际及至21世纪整个评弹历史文脉的缩影。

唐教授研究苏州人的生活方式,尤其关注到了江南文脉。苏州评弹其实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审美存在,因为苏州评弹是苏州人这种生活方式散发在艺术光彩之上的历史包浆。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活生态文化,苏州评弹就像小桥流水、假山园林一样,存在于苏州人的衣食住行思之中。

从美国归来的何其亮教授,2010年就开始与唐力行团队合作,已经出版了《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一书。何教授说:“集成”这项工程浩大的工作只是开端,不会是结束。唐教授退休以后,怎么办?忧患伴生了激励。他说,现在互联网+科技发展是做历史研究非常好的时代,希望与唐教授同行的年青学者共勉—— 加快速度,力争上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教授的博士生、硕士生们都纷纷登上讲台,“在场”向“评弹文化建设”展示他们成长的步伐、学术的轨迹:高勤、沈家悦正在进行“田野考察”,他们开展的常熟、嘉兴地方研究,深入于社会文化史、区域变迁史,来探讨评弹自身发展规律。尹业通,“以评弹开篇为主要讨论对象”,付楠:“长篇弹词—— 明清江南社会”,这样的研究,已经接触到长期以来及至当下评弹界纠结而又困惑的“本体问题”。季珩对于蒋月泉“发动社会性”的客观探问,彭庆鸿关于《苏州评弹与“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的学术选题,都把历史研究的触角指向了社会文化深层结构。

猜你喜欢

力行苏州学术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力行近乎仁”主题作文写作指导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身体力行
学校党支部构建力行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婚姻里的骗局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