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礼乐文化分析

2018-03-05邵明记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俗乐道统雅乐

邵明记

【摘要】此前谈到音乐,只知道是用来消遣的、娱乐的。从深层次上说,从未将音乐和中国的礼乐文化联系到一起。以往我们根据常识判断,认为“礼乐”这个词是个历史的范畴,只有一个意思,但是其实“礼乐”这个词语是并置结构的,分为“礼”和“乐”。而“乐”其实在我国古代是很受重视的,因为不同的阶级对“乐”的使用有严格的规范,如果越阶级使用,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我国古代的“礼”和“乐”,它们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目的、共同具有道德属性。

【关键词】礼乐;雅乐;俗乐;道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此前谈到音乐,只知道是用来消遣的、娱乐的。从深层次上说,从未将音乐和中国的礼乐文化联系到一起。无独有偶,笔者有幸 在听过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教授的长达三小时讲座后,突然豁然开朗,对中国的礼乐文化有了新的理解。以往我们根据常识判断,认为“礼乐”这个词是个历史的范畴,只有一个意思,但是其实“礼乐”这个词语是并置结构的,分为“礼”和“乐”。实际上,对于音乐功能的划分,常见的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此外还有社会功能与实用功能,这五种功能构成了音乐文化的意义。我们日常听音乐既是为了消遣,也是陶冶我们的情操,缓解一下日常生活的压力,这些其实就是音乐文化的基本意义所在。

而“樂”其实在我国古代是很受重视的,因为不同的阶级对“乐”的使用有严格的规范,如果越阶级使用,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古代,“乐”分为“仪式用乐”和“非仪式用乐”。进一步划分,“仪式用乐”又分成“雅乐”和“非雅乐”;“非仪式用乐”也称为俗乐,而“俗乐”又分为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市井生活的。因为古代好的音乐具有教化功能,使百姓向上,导致好的社会风尚流行,所以很被统治者所重视。所以当孔子看见鲁国的季氏在使用周天子所用的音乐时发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声音!因为依据当时的《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而鲁国的季氏只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但是竟然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实则是僭越。当然,春秋战国的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自己都保不住了,怎还管得了天下诸侯呢?此外,不好的音乐被称为靡靡之音、郑魏之音,虽是靡靡之音,但是当时也大行其道。当时魏文侯自己也说道:寡人听到周朝之音昏昏欲睡,但是当听到靡靡之音,顿时精神焕发!

我们再看看仪式用乐,其是群体性的,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举行的,同时还有特定的对象,换句话说,仪式用乐也是一种固化的行为。古代社会,国家对“乐”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在国家祭祀的时候使用“雅乐”。我们知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祭祀在当时是相当隆重的,因为我国古代居民向来是敬重鬼神,就连孔子也对鬼神将信将疑,所以祭祀时对“乐”的使用是相当有讲究的。但是这里要注意,这里“雅乐”的“雅”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高雅、典雅的“雅”,这里是指“正”的意思。“雅乐”因此又被称为“正乐”,是“华夏正声”。何谓“华夏正声”?项阳教授说这是根据演奏的乐器来区分的。演奏“雅乐”,即“华夏正声”的乐器,只有中原本土生产的乐具,不能有外来的乐器。具体的乐器中原特产的乐具有,如“钟”“琴”“瑟”“罄”“柷”“欤”等等。这些乐器的名称有明显的特点,都是一个单音节字的词语。而从中原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传来的乐器,如“琵琶”“胡笳”等乐器的名称多是多音节词语组成。所以“正乐”的演奏绝不会有非中原产的乐器掺杂,否则就是“胡汉杂陈”,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此外,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雅乐”,如李唐王朝和赵宋王朝的“雅乐”是绝不一样的,因为“雅乐”也代表一个王朝是否顺应天意、是否为正统的问题。

再次,以前我们经常参加一些民间的祭祀活动,或者庙会活动,认为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这些根据我们的经验来判断,因为我们经常参与其中,其实并不是这样。民间的相关礼乐活动,是源自于古代中央王朝的规定,传承千年。项阳教授据此而提到“大传统”“小传统”的问题。所谓“大传统”,是以政府、城市主导的相关礼乐活动;“小传统”,则是以乡间、农村主导的礼乐活动。“大传统”是对“小传统”有巨大的影响的,这就像我们往池塘中间扔一块石头,泛起的涟漪往四周散开,中间水面虽然已经平静,但是周边的涟漪仍然在回荡。

另外,在我国古代的“礼”和“乐”,它们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目的,共同具有道德属性。正如《乐本》中说道:“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因此,在这里,它将“礼”“乐”“刑”“政”一并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视为政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同民心而出治道”。所以在这一层面上说,我国的礼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国的道统问题。自汉代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儒家学说,孔子所创的儒家逐渐发展为一个类似宗教的组织——儒教。但是我们要知道,孔子是十分重视礼乐文化的,所以汉以后的中央集权的王朝也把礼乐当作粉饰太平的工具。

总之,中国的礼乐文化制度作为一项特殊的制度,在中国社会存在千年之久,至今在当今社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既是历史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但是已经在中国人的心中变成实体的存在,从实质上影响国人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以及思想观念等。

参考文献

[1]项阳.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

[2]许结.雅乐新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四)[J].古典文学知识,2002(3).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俗乐道统雅乐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音乐雅俗问题现状研究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张东荪道统论刍议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
论《一代宗师》中的“道统”、 “政统”与“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