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雅俗问题现状研究

2017-04-15翟燕敏

大观 2016年12期
关键词:雅乐

摘要:回顾漫长的中国音乐史,雅俗这对矛盾从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但是与今天的含义并不相同;来自民间的俗乐是音乐发展的源头,它不断被提炼升华为雅乐的过程就是音乐史的过程;民间也可以直接产生高雅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雅乐;俗乐;高雅音乐;通俗音乐

音乐有雅俗之分在我国由来已久。作为一个对立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斗争又有融合,而这种相争与相融,不断推动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近代以来,我国音乐界受到外国音乐的影响越来越多,雅俗的观念也有了新的内容。把古今中外的音乐雅俗观进行综合比较的分析,对我们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很大帮助。

一、雅俗音乐的含义

把音乐分为“雅乐”与“俗乐”,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周朝注重宗法礼仪和祭祀祖先,并因此而建立了完整的典章制度,这就是“周礼”。周礼要用音乐来辅佐,这种祭祀用的仪仗音乐被后世儒家考评为“典雅纯正”,所以叫雅乐。周朝还建立了收集民间歌曲的“采风”制度,将来自民间的歌曲经过整理加工用在宴会上,称为“燕乐”,因其来自民间,也称为“俗乐”。此后,历代新王朝都要“功成制乐”,即编制本朝的雅乐,并收集有所发展的民间音乐,所以,各朝代宫廷音乐中都有雅乐与俗乐。 也有人认为,燕樂属于雅乐的一种,而俗乐专指“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指保留在郑国和卫国的商族风格的民间音乐,从《诗经》中保存的郑、卫民歌歌词来看,多是讥讽统治者荒淫奢侈生活和表达男女爱情的。而郑卫之音在当时主要是儒家学者看来是“淫声”,类似于今天的黄色歌曲;更有甚者,有人把这种“商族遗音”与周兴商亡的历史联系起来,斥之为“乱世之音”(《乐记》)、亡国之音,不要说允许其存在了,就是听了都会招来祸患。把燕乐划入俗乐,因为历朝历代都是雅俗兼容的,只是认为其中有高下之分。而郑卫之音虽然不容于当时的儒家,但按今天的标准看不过是当地的民歌,显然也属于俗乐。

值得注意的倒是雅乐的概念,虽然古今都把内容高雅、艺术品位高的音乐作品视为雅乐,但在实际理解上是存在着差异的。先秦时期的雅乐主要是用于祭祀仪式的音乐,虽然孔子也对其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尽善尽美”的标准(《论语·八佾第三》)但实际上强调的是教化功能而不是娱乐功能,注重的是政治性而不是艺术性,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记》),就是这个意思。加上那时演奏雅乐的主要是编悬乐,乐器的特点决定了雅乐节奏徐缓,曲调缺乏变化,听来总是让人昏昏欲睡的;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俗乐,虽然被儒家贬斥为“烦手淫声”(《左传·昭公元年》),但因其表演花样繁多,曲调委婉动听,所以更让人喜欢。由此看来,先秦时期的雅乐在艺术水平上并不高于俗乐,而以是否维护行将就木的周礼为内容标准。这样看来,先秦雅乐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雅乐实际含义是有较大差别的。

到了近代,燕山大学的焉树芬于2004年3月发表在《艺术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到了近代,指雅乐渐渐由宫廷音乐转为指由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演出的高雅音乐。高雅音乐的作曲有相对固定的规范,演奏有较高的技巧,演唱有发声方法的要求,而这些规范、技巧和要求都是从长期的音乐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不经过专业学习是不能掌握的。所以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讲,高雅音乐是只能欣赏而不能亲身参与的。它的优点是代表着音乐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品位,是人们对高尚艺术的一种追求,它使人们在演奏与欣赏音乐中得到美感,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高尚情感的熏陶;它的缺点是普通民众很难参与进行,如果不是借助电视、对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这种只能在音乐厅和歌剧院演出的音乐,连听众也不会有多少,更谈不到人们的广泛参与了。

近代的通俗音乐起源于西方,是指摇滚乐、爵士乐和流行歌曲等在群众中广泛传唱的乐曲与歌曲,改革开放后传入我国。与高雅音乐不同的是,摇滚乐、爵士乐和流行歌曲虽然往往也是专业人员创作的,但它是按普通人的演唱演奏能力创作的,有着不太宽的音域、活泼多样的形式,一把吉他就能弹,扯开嗓子就能唱,人人都可以一试身手,这种大众化的优势,使它很快风行全国。

经过古今传承和中外融合,今天的高雅音乐、通俗音乐和古代的雅乐、俗乐的含义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

二、雅俗音乐的转化

虽然维护周礼的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第十七》),但精通音乐的魏文侯仍对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自己听雅乐就想睡觉,听郑卫之音就不知疲倦(《乐记》)。梁惠王也曾对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俗乐大加赞扬,(《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齐景公更是听郑卫之音可以不睡觉、不上朝(《晏子春秋》)。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楚国郢城中能唱“阳春白雪”者少,能和“下里巴人”者多,想必别国也大体如此。

既然雅乐不如俗乐好听,后世的雅乐就向俗乐寻求补充,以俗入雅的事就难免了。《汉书·礼乐志》中说,汉初叔孙通制作的雅乐虽然得到刘邦的夸奖,但汉武帝的祭祀雅乐“皆以郑声”;汉成帝时,“郑声尤甚”。南朝雅乐里加入了民间小调,北朝雅乐里也夹入了胡乐。这样,前朝的俗乐经御用乐师的整理提炼而成为新王朝的雅乐,渐渐成了定式。再后来,古雅乐大多失传,郑卫之音也被俗乐替代,雅俗之别渐渐不再提了,但雅乐还是代代要制,俗攻雅的格局也基本没变。到隋文帝时,朝廷花了七年时间定下雅乐调式,而乐工偏偏不按规定演奏,满朝文武竟无人察觉,可见雅已经名实不符。唐太宗毕竟是一代英王,听了让人犯困的雅乐后,当场表示这些东西对政治统治没多大用,他也不喜欢。有什么君主就有什么臣民,唐代的少康法师发现,用印度音乐演唱佛经不适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便把汉族民间小调的音乐引入佛经演唱,结果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大大推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到了明代,在众多地方剧种中先后产生了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等四大声腔,昆山腔经顾坚、魏良辅等人整理加工,成为影响广泛的雅乐之宗——昆曲。昆曲兴盛了200年左右开始衰败,而被称为“花部诸腔”的地方戏却遍地开花地成长起来。清朝乾隆年间的“花雅之争”,是雅俗音乐在戏曲领域的一场大战。以四大徽班为代表的“花部诸腔”向高雅的“官剧”昆曲发起了长达几十年的冲击,终于大获全胜,并产生了大高大雅的京剧。宫廷雅乐的最后一次演奏,大概要算袁世凯在北京天坛用八佾之乐祭天了,那番复辟帝制的丑剧只能是贻笑后世。

中国几千年的雅俗流变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首先,雅俗音乐矛盾经过相争达到相融就解决了,然后产生新的雅俗矛盾。再通过相争相融去解决。相争是过程,相融是结果,这一过程不断重复,从而不断推动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所以,音乐创作和表演要从民间补充营养,向乡野里巷中寻找鲜活的东西。还要经过专业的加工、打磨,使其内容更深刻,形式更完美。这两个方面都重要,缺一不可。其次,雅俗音乐每次相争的结果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双方都会把自己的精华部分保留下来,使前人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美的形式与鲜活的生命、时代的特征融合成新的合金,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国的民族音乐就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着。既然俗的可以经提炼而变雅,雅的可能因不合时宜而消亡,我们对民间的东西就不能轻易贬抑,对大师的作品也不必过分迷信,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经常性的生活体验,都是一个音乐工作者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古代所說的宫廷雅乐并不等于高雅的音乐,民间俗乐也不一定就低俗,俗乐的主要含义应是贴近民众的、未经加工的音乐,它虽然粗糙,但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往往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俗乐是雅乐的源头,历代雅乐都是从俗乐中汲取营养的。俗乐经专业乐师加工提炼成为雅乐后,往往会产生一批规范的经典之作,从而更具有艺术价值而长久流传。

面对空前繁荣的当代音乐界,我们对雅俗音乐要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高雅音乐的爱好者和从业者不能自命清高,不能看不起通俗音乐,要承认通俗音乐在广大群众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注意从通俗音乐中汲收营养,防止高雅音乐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另一方面,通俗音乐的演奏演唱与创作不能媚俗,不能粗制滥造,应该追求好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不断提高艺术品位。总之,高雅音乐通俗化,通俗音乐高雅化,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焉树芬.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J].艺术百家,2004(03).

[2]刘文瑞.音乐史上的雅与俗[J].华夏文化,2002(04).

[3]冯光钰.音乐雅俗谈[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5.

[4]何涛.礼与雅俗观念的原始区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5]冯光钰.音乐的雅俗共赏[J].大舞台艺术双月刊,2003(05).

作者简介:翟燕敏(1976.12-),女,河南济源人,大学本科,河南省民政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雅乐
论宋代宫廷雅乐中筝的使用
移花接木,博采众长
试论商周礼乐制度的物态与意态化特征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原雅乐文化研究
雅乐的来龙去脉
远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远安鸣音
元朝宫廷音乐考论
雅乐在北宋复兴的文化学阐释
中国雅乐史
雅乐复古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