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字索人,淡而有味

2018-03-05项振中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

项振中

【摘要】短短一千多字的作品,表面写“字”,实则写“人”,随游踪所见所闻所思而信手拈来,人物多达十来人,却不显得芜杂,且写出了平民的生活状态。本文从“字”入“人”渐次文本解读,重在探究作品表达上“多而不杂”之特质、“议论精到”之绝妙与“淡而有味”之文风。

【关键词】文本细读;多而不杂;议论精到;淡而有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文本细读切入点:从“字”切入

本文线索是“鼓浪屿上的字”。因此,文本细读切入点直接从寻“字”入手——用笔圈画出文本中叙写的“鼓浪屿上的字”。

罗列如下:

“陈家园”

“不管看到外国怎么好的景色,都觉得最美的还是鼓浪屿——许雯平”

“鼓浪屿音乐厅”“李慎之”

“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旧在,日光岩下忆英雄。”

“勁节孤忠久寂寥,海山遗垒未全消。高台月皎霜寒夜,仿佛如闻白马潮。”“民国九年”“汪兆铭”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初步研究圈画出的“鼓浪屿上的字”,可发现:

1.作者所叙写的“字”,或宅名,或语录,或店名,或人名,或诗句,或年代等。

2.鼓浪屿上留存过哪些“字”不是重点,其要点是透过这些留存的“字”,让读者感知鼓浪屿这座小岛曾留下好些“人”的“足迹”。换言之,鼓浪屿的魅力不在乎“风景”本身,不在乎“文字”本身,而在乎“人的足迹”。

二、文本细读深入点:从“字”入“人”

根据上述整体把握,已然明确,本文重在以“字”写“人”。接下来,便可顺理成章去研读“字”背后的“人”。

1.感知“文字”背后的“人物”。用笔把与所叙字相关的人物圈画出来,罗列如下:

舒婷、许雯平、郑小瑛、李慎之、连岳、郑成功、蔡廷锴、汪兆铭、李叔同……

2.梳理“人物”背后的“身份”。用笔继续圈画批注所叙人物不同的身份,罗列如下:

诗人、作家、钢琴家、指挥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得道高僧……

3.圈画“人物”相关“点评”。用笔圈画出文中与所叙人物相关的评点式语句,罗列如下: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人,没有我们尊敬的人创造的文化,风景再美丽,也只是一幅死寂的画。

知道舒婷吗?这就是舒婷的家。我在门口拍了张照。

年仅49岁就过世的许雯平,大概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很容易找到家的感觉吧?

在国内,还有哪个地方留存着思想家的墨迹?

他们和谐地聚集在日光岩周围,并无突兀之感。这是历史,这是曾经的存在。人为抹杀的,都掺杂着私心。

4.聚焦“叙评”思作者“情感”。散文以抒作者独特个性情感为圭臬,研读文本首尾段: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人,没有我们尊敬的人创造的文化,风景再美丽,也只是一幅死寂的画。

而我仰望着它,感觉头晕目眩。多么美丽的鼓浪屿啊,山不在高,视野宽阔就好;海不在深,有容乃大……

文章开篇就明确了:鼓浪屿因“人”而“美”!文章结尾化用刘禹锡《陋室铭》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首尾融通来解:鼓浪屿吸引作者的不是“字”,而是“字”背后那一群令人尊敬的“人”所创造的“文化”。读者不禁心生敬佩:一座小岛,历经岁月洗礼,人才汇聚,文化荟萃,历史从过往走到今天并延续明朝生生不息。

三、文本细读研究点:表达艺术

(一)探究表达上“多而不杂”的魅力

人物引出多元不单一。舒婷是直接引出;许雯平由廊墙上的字引出;李慎之由音乐厅引出;郑成功、汪兆铭、李叔同等由最著名的景点引出。

人物身份多样不单调。从时间上,贯古通今;从身份上,各行各业。人物身份不重样,读者在阅读时时时有新鲜感,冲击力较强,也易于突出主题。

(二)探究表达上“叙议结合”的魅力

本文叙述风格总体呈“简练”姿态,“要而不繁”,以概述为主,免去了诸多逸出的旁枝。人物精练叙述之后的议论更是一绝。

写舒婷是“含而不露”:

正好一个旅游团经过,导游向游客指点:知道舒婷吗?这就是舒婷的家。我在门口拍了张照。

借助导游的话与自己拍照的动作,含蓄地流露出对诗人舒婷的尊敬,写得很“朦胧”。而这种写法恰恰用在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身上,真是神来之笔!以“朦胧”(含而不露)的方式表露对朦胧诗派诗人的敬佩,可谓妙笔!

写许雯平是“揣摩心声”:

年仅49岁就过世的许雯平,大概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很容易找到家的感觉吧?

作者设身处地以揣测许雯平心声的口吻发议论,淡化对英年早逝的钢琴家的惋惜与痛楚,而是用“很容易找到家的感觉”写得很是唯美。用这么唯美、引人遐想的笔触评点钢琴家,也可谓是神来之笔!

写李慎之是“讽时刺世”:

在国内,还有哪个地方留存着思想家的墨迹?

这一议论掷地有声,具有很强的针砭时弊的批判性。言外之意是:在国内,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几个地方还留存着思想家的墨迹!细思之:在国内,可能确有很多地方有过书法家抑或政客的墨迹,但真正留存思想家墨迹的地方又有几处呢?把对现实的抨击与对李慎之的敬仰完美融合在这短短一句中。用激愤的批判性语言来评点思想家,又是一神来之笔!

写日光岩三人是“和而不同”:

赳赳武夫,悲剧性人物,了悟一切的高僧……他们和谐地聚集在日光岩周围,并无突兀之感。这是历史,这是曾经的存在。人为抹杀的,都掺杂着私心。

对日光岩景点所叙之人的议论,既有对人物的定性评价(赳赳武夫,悲剧性人物,了悟一切的高僧),又有对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评点(他们和谐地聚集在日光岩周围,并无突兀之感),更有对历史过往的经验总结(这是历史,这是曾经的存在)与人性的深刻剖析(人为抹杀的,都掺杂着私心)。不得不说又是一处神来之笔啊!

(三)探究表达上“淡而有味”的魅力

通篇语言风格不以华丽取胜,较质朴,淡而有味。其一,由于行文思路大体上以游踪为顺序,将所见所闻所思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其二,由于对于鼓浪屿上的“文字”和“人物”叙议结合、天然自成,雕饰的痕迹不明显;其三,由于行文中出现诸如“古宅”“聊天”“酒桌”等生活场景,文章平民生活气息浓;其四,由于文中所引古诗所叙古人所描之景、所谈之事,真切可感又诗意盎然。

当然,文中也不乏美句,比如第四段中:

太阳正当头,却下起了细密的雨,刷刷刷,刷刷刷,雨和树叶交头接耳。叶子绿得刺眼,花儿五颜六色,青石小路干干净净,游人安闲自在,出门看到蓝蓝的海——这就是鼓浪屿。

作为描写性语句,这段话相当朴实,绝少绮丽之风。但短短几句,却把鼓浪屿独有的美展露无遗:“太阳正当头,却下起了细密的雨”,这是对“东边日出西边雨”式的天气环境的真实写照;“刷刷刷,刷刷刷”这一反复手法是对当时鼓浪屿雨的声音的描摹,也再次强调突出其雨细密、丝丝相连、从天而降的美感。较上一句的正面描写,“雨和树叶交头接耳”这一句是属于侧面描写;“叶子绿得刺眼,花儿五颜六色,青石小路干干净净,游人安闲自在”,便从自然景物“叶子”“花儿”写到人文景物“青石小路”,再过渡到人的活动,画面富有层次感;“出门看到蓝蓝的海”看似一句废话,却符合鼓浪屿给人的静谧、惬意、闲适的温馨感。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诗词细读应从细读语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