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2018-03-05赵健
赵健
摘 要:幼儿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本文在研究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今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探讨幼儿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方法
学前阶段是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人的性格特征,更是其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现状
1. 幼儿行为习惯的评估情况
本研究问卷共有35题,主要包括交往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行为习惯、睡眠习惯五大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幼儿的行为习惯分值在90分以上的较少,仅为6.8%,这需要引起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视。
2. 幼儿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情况
有3.8%的教师反映不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即使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口号,大多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3. 家长对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认同度
95%以上的家长对于幼儿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认同的,但是仍有4.5%的家长选择无所谓,他们认为幼儿园只要保障幼儿的安全健康就行。
二、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对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度不足
由于评价机制不完善,造成幼儿重教育轻养成,尤其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更是导致家长和教师单纯追求文化成绩,忽视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系统性
大多数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注重过程,只强调结果,不能结合幼儿发展的认知规律制订出符合幼儿年龄段身心特点的培養方式。并且行为习惯的培养过于形式化,强调学生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3.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合理
许多教师缺少正确的办学思想,教育目标的设置过于形式化,没有科学合理地制订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最终导致对幼儿的要求太高,激起了幼儿的逆反心理。
4.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有的教师把家长会开成了告状会,幼儿园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在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缺失,溺爱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三、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1. 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培养
学前儿童的理性认识较弱,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注意力很容易转移,而且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教育可塑性。这就要求相关教育者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增强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
2. 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幼儿学会做人,让他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更要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表现突出的幼儿。
3. 营造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
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区文化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弘扬和宣传优秀道德模范的事迹;在幼儿园内,借助广播站等,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等的熏陶和感染,表扬好人好事,营造良好的习惯养成氛围;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更要避免言行不一、不遵守社会公德等行为的出现,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4. 建立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幼儿教育机构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各个学段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并分层细化出相对应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不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办事。在培养幼儿养成好习惯时,教师要帮助幼儿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从小养成正确的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等良好行为习惯,既是素质教育改革逐步完善的具体体现,又是帮助幼儿提高人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前教育的育人之本。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彭茂红.新入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6):103-106.
[2]郝志敏.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J].才智,2015(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