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教多学”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的探索

2018-03-05王勇波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习作教学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习作教学也一直被视为难点。笔者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以及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与策略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少教”,是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与自信,高质量地少教;“多学”,是学生广泛积累知识和习作方法,用心观察、体验和感悟,勤于动笔,自觉主动地多学。

【关键词】习作教学;少教多学;广泛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相对机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来在中小学教育中掀起了“少教多学”的热潮。“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主张教师要启发性、创造性地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独立地学习,对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已经得到较广泛的研究与运用。笔者将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对小学中段习作教学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究。

目前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 很多学生讨厌写,惧怕写,把习作当成强制性的任务,即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缺少灵性与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即学生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想法,按照一定的行文结构,以书面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少教多学”理念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不应理解成给教师减负。习作课堂中教师如何在“少教”的同时,达成学生的“多学”,有效地解决教与学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表达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审美以及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重视习作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否则习作教学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日常语文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淀,将成为习作课堂上“少教”的“本”和“多学”的“源”。笔者在近两年的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进行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论语》《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笠翁对韵》等优秀文化作品历久弥新,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包罗万象,意境优美高远,蕴含着前人的智慧。学生在诵读中倾听大师们的声音,与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从大师们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每天的诵读看似与习作教学无关,事实上已经在无形中让学生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提高了审美能力,唤醒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日与圣贤伍,终听凤凰鸣。”孩子们习作中对经典诗词精彩的引用与化用越来越多,文化底蕴与日俱增。有了传统经典文化肥沃的土壤,只待一棵棵幼苗随着各自的造化绽放出更绚烂的精神之花。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书读得不好,文章就写不好,这是大家都懂得的最简单明了的道理,也是大家应了解的基本常识。因此,平时应抓住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推荐优秀的读物。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课文《少年王勃》时,引导学生对“王勃为什么能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文思如泉,写出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这个问题的探究,明白王勃除了认真观察、认真思考之外,从小就博览群书,有了深厚的积累,写作的时候才能文辞优美。在此基础上,激发阅读兴趣,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如精心建设班级的图书角,让图书漂流,让资源共享。每学期评比最受欢迎图书、最佳读书笔记,促进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通过开展读书会等活动,分享读书心得,推荐好书。让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明白一本好书的价值,自发地把每天有限的阅读时间都用在读好书上。丰富的阅读让学生更加懂得遣词造句、构段谋篇,让他们的知识底蕴愈发深厚,流畅的文字背后透着灵性。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的同学虽然好书读了不少,但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苦于无物可写、无情可抒。了解具体原因,一方面缺少对生活有意识的观察与记录,另一方面是学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其实,习作素材既潜藏于课内,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于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所以,增加学生平时生活感受的积累和激发写作表达的兴趣,是写好习作的两个关键点。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认真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乐意将自己的发现与感受用笔写下来。为了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受,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或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强化情感体验,体验活动。如:春分时节组织“护蛋和竖蛋”活动;在与盲校孩子联谊活动之后,组织一次“当一回盲人”的活动,等等。情趣的创设激发了兴趣,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日记记下生活中感触较深的点点滴滴,一个人、一件事、一处景都可以是动笔的内容。每天坚持写就会形成习惯,学生愿意写,有了自信就更加喜欢写。

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虽然课程标准中没有习作方法的要求,但还应教给学生方法。教师应研究教材中习作课程的编排规律,结合学段的习作训练点,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能力点进行高质量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在学习、讨论与合作中有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进而提高习作表达能力。在教学四年级上学期的习作5“××的自述”时,通过水果榴莲的谜语导入,不仅激发了兴趣,还揭示了这次习作“具体、生动”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在介绍熟悉的事物时,语言相对简单无趣。通过适时的语言练习、指导观察、层层追问、调动感官之后,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细致观察,有条理地抓住特点介绍,并用形象的语言描写一个事物。除了习作课堂之外,还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的指导与练笔。如四年级下学期有一组春天题材的课文,将郑振铎的《燕子》與杜牧的《江南春》联系起来,学习两位作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他们调动了感官亲近春天,抓住春的元素,描绘春的画面,融入对春的情感。再拓展到其他文人墨客笔下的春天,进而延伸到自己眼中的春天,去找春天,写春天……

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不仅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理念,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在习作教学中,除了教习作方法,还需要教授学生修改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的形式,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生从习作到评改的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经过互改习作的过程,学生不仅清楚了习作的方法与要求,而且对这些方法与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习作技巧也会积累得越来越多。教师还应创造各种让学生展示习作的平台与机会,如展示和阅读分享习作,组织向期刊和报纸专栏投稿,在班级墙报中展示优秀作文等。让学生享受习作进步或成功的乐趣,尽可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习作兴趣和热情。

小学中段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是有限 的。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又应如何“学”,笔者认为教师应围绕课标的学段习作要求进行思考与探索,高质量地“少教”。在课堂内外引领学生广泛积累,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和信心,积极主动地“多学”,使得习作表达有内容,有方法,有情感,有个性。

作者简介:王勇波,1979年生,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习作教学。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习作教学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少教多学”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