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道德规范教育
2018-03-05年迎春
年迎春
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学现已在大部分小学展开,但其不应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在教与学中应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规范教育更是有着独特的方式和影响力。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手段、网络技术,运用网络信息的的广泛性、快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育人方式,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道德教育模式。
一、课前准备中的道德规范教育
一节课的开始不是从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而是在学生准备到机房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将书、笔等上课所需的用品准备好,养成做事有条理性和计划性的习惯,并且检查自己的手、鞋是否干净,以保持机房设备的整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意识及公共环境卫生保洁意识。现在只注重小家庭环境整洁的比比皆是,而对城市及社会的大环境卫生觉得事不关己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公共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应从小就开始培养。
在整好队前往机房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注意前后同学是否在队伍中,这不仅是教师了解是否有人缺课的方式,更是让学生有集体意识,养成关心同学的习惯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用手机拍摄学生排队进入教室的影像,然后放映给学生观看,看到自己出现在屏幕上,学生既兴奋,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时间不长,但抓住其中的点滴细节并且持之以恒,就能成为道德规范教育的契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道德规范教育
1. 显性与隐性结合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道德规范教育,有的是“立竿见影”的显性控制,有的则是“润物无声”的隐性控制。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往往需要教师明确提出要求,规定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如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信息技术课后,按时间、班级、姓名、上课内容、设备状况等顺序认真填写上机记录,一方面使他们对自己今天学习的内容了然于心,另一方面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通过间接引导、暗设障碍的方法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作用。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结对子,建立联系,开展网上“手拉手”活动,通过校园网发电子邮件、聊天,相互进行交流。学生大多有从众心理,好的环境熏陶、好的同学影响会对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有巨大作用。再如,对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学生或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不直接对他讲大道理,而是用多媒体展示别的同学制作的精美电子作品,起到示范效应,激发他们的荣辱感和上进心。
2. 与教师的表率作用结合
学生只有“尊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上课时展示出的道德素质,鲜明公开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上课时敷衍了事,任由学生自己玩游戏或胡乱操作;当计算机等设备出问题时,不问青红皂白,对学生开口便骂;看到学生为抢计算机争吵打闹,却视而不见……教师的这些不良行为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其后果可想而知。相反,诚实信用、团结协作、文明礼貌及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师,本身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声的道德教育,其力量是巨大的。
3. 跟科研课题相结合
我校开设的“以文化人”课题,旨在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笔者结合这一课题,在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收集资料,制作能展现学生文化知识、道德素质的图片及小报,在机房墙报及学校的文化园中展示。在材料收集和电脑制作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规范着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课后辅导中的道德规范教育
在课后辅导中,教师对学生道德规范行为的教育是容易被忽视而又至关重要的方面。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种教育的影响更大。
如课后利用QQ群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如“面对网上的不健康信息如何处理”等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弘扬优秀文化、选择健康信息,排斥不良文化、拒绝不健康信息。由于这种讨论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的特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及时引导,不失為一种较好的道德规范训练方法。再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网上选择一些精美的、感人的、通俗易懂的文章进行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水平,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方位、多层次地渗透道德规范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