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2018-03-05孙延华
孙延华
【内容摘要】农村薄弱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就农村薄弱学校而言,校本音乐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平。
【关键词】音乐 薄弱学校 校本课程
我校地处我市偏远的后山区,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内教学硬件设施条件有限,音体美专业教师师资配备不足,社区里又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学生不能感受到艺术学科教学带来的乐趣。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而农村薄弱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重点更是难点。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它的思维特征至少应该包括互动、民主和创新等方面。我校结合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音乐学科的校本课程也成为学校众多校本课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仅是我校,周边的学校校本课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二、农村薄弱学校校本教材的创编
目前,不同学校以及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导致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弥补了这方面不足。时代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我们因片面的认为带有浓重情爱味道的流行歌曲会对未成年学生造成误导或伤害而一味的回避流行歌曲的学习,那么我们的音乐课堂是不可能受到学生欢迎的,因为流行歌曲中也有很多积极健康向上的作品。我们作为农村薄弱学校,没有条件去现场感受艺术大家的表演,就连学生参加声乐、钢琴、舞蹈等方面的兴趣班也是寥寥无几。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多的仍然是一些流行音乐作品。学校结合学生的兴趣,有选择地将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编写进学校音乐校本教材并引入课堂,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唱到他们梦寐以求的流行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老师的引导,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歌星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感受到歌星的成名过程是艰难的、曲折的,让他们在学唱作品的同时进一步学习歌星的优秀品质。这样,老师和学生能平等交流、共同探究,辨别美丑,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又回来了,音乐的信心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又得到了提高。例如:学校的校本教材中新增添了金志文和胡桑的《孝和中国》、杨培安演唱的《我相信》、郑智化演唱的《水手》、韩红演唱的《天亮了》等流行音乐作品,可以说这些都是很好的礼仪、励志、亲情教育方面的歌曲。音乐校本教材创编分别以“立志报国、家和万事兴、孝和中国、”为主题单元,通过欣赏《孝和中国》、《天亮了》、《水手》,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悟礼仪教育、树立远大志向和孝敬父母长辈等方面的重要性。而这些作品的筛选又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接轨,校本音乐教材又体现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农村薄弱学校校本课程要在农村探宝寻根,巧用学生身边的资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学习途径和学习环境,他们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而在他们的身后更是链接了一个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家长文化素质也在普遍提高,能唱歌的、善于演奏的、热衷于舞蹈的比比皆是,定期约请家长来到学校献技献艺,极大的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音乐艺术表现的能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同龄人、社会、文化传媒等也是学生老师。孩子们的学习经验有的来自于他们的父母教育、家庭生活的同时,还有的来自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与游戏,也有的来自他们生活的周边环境、文化传媒等等。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相关音乐艺术知识往往会被孩子们带到课堂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把校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文化传媒这些方面的资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的信息数量。学生这些原生态的经验与经历,都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作为音乐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深入挖掘并巧用学生的智慧,为我们的教学所用,促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生动的开展。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最高级的语言,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它对学生情感的影响直接而强烈的,它能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而学校的校本课程可以依据当地学生的实际并创造性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四、建立和完善开设农村薄弱学校校本课程的相关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取得新的成效,校本课程就要适应新形势,建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学校统一思想认识,逐步改变了学校教科室和体艺教研组成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合农村薄弱学校的校本课程机制。
制订“农村薄弱学校校本课程工作规范与制度”是首要工作。既要考察农村学生对音乐教学的需求与反馈情况,针对农村薄弱初中的教学对象设置符合当地实际的调查问卷,最大范围的听取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又要借鉴城区学校校本课程创建经验,结合当前实际与国家发展的需求,制订出具有农村薄弱初中特色的又能满足多方面需要的音乐校本课程工作规范与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在音乐学科教育教学上的差距,进一步凸显音乐学科知识学习以及校本课程开设的价值。另外,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有计划的调查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善于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和家长目睹校本课程开设的效果和成绩,定期进行校本课程的经验交流与推广,如学校要有例会,定期总结和交流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并进行优秀校本课程教学评选,组织有正对性的校本课程教学比赛或成果展,最好能邀请兄弟学校一起参加。校际之间比教育看教学、比规范看制度、比学习看效果、比成果看风格,不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而且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教学风气。
五、课外实践活动与结合农村地方特色相结合
不同地區有着自己的特色文化,学校要关注、收集当地的文化资源并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将当地群众健身、娱乐活动和当地特色的音乐艺术作品请进校园,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优美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中,增进对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也为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课程开发,是一种具有教学科研性质的课程管理模式。而在农村薄弱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农村薄弱初中的实际出发,来加以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和实用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