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落王城的神秘瓦当

2018-03-05于军

当代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瓦当东城宫殿

于军

河北省北部的易水,本是一条长约百里的小河,向东汇入拒马河,只是因为战国末年那个著名的刺客从这里出发,吟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加之司马迁在《史记》中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描写,才使这条河也具有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情怀。

易水共有北、中、南三条,其中中易水在易县境内的一段,又称为武水,古时候讲山南水北是为阳,所以,战国时期,修筑在武水北面,也就是中易水北岸的燕国下都——武阳城即因此而得名。据说这座城是雄才大略的燕昭王所建。

可惜燕昭王的子孙,并没能守住先王的疆土,又因了刺客而加快了秦王统一中国的决心和步伐,宏伟壮观的武阳城就这样毁于秦军的铁骑之下,化做历史的尘埃消失不见。两千多年岁月悠然而过,只留下一座座高大的夯土台基静静地矗立在这一小片平原上,台基下的村子就叫武阳台,一辈辈的人们在这里劳作,似乎忘记了这儿曾是王城所在……

燕下都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面积约40平方公里,以武阳宫殿基址为中心区域,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公里,是战国末期诸侯国都城中较大的一座。遗址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城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为主城,东城东部有包括武阳台、黄金台在内的宫殿建筑基址和手工作坊遗迹。东城西北部则散落着二十多座墓葬。从文化遗存上看,东城是主体,早于西城,西城则主要是为军事防护需要而增建的附属城郭。

燕下都遗址埋藏着丰富的建筑遗物,农民耕地、取土或遇有大风雨,遗址中多有古物出土,材质包括金、铜、玉、陶等。而出土最多的则是带有神秘图案的陶瓦残片。这些陶瓦就是当年燕国宫殿建筑上的构件——瓦当。民国时期的《易县志稿》记载:“武阳城内农民耕地,古瓦残片所在而是,瓦之大者长三尺余,半规之径一尺以上,足见昔时宫殿制度之雄伟,瓦当之式仅半规形,与秦汉后瓦当呈圆形者不同,瓦纹率用饕餮或云龙、鸟兽之状,阳文居多,间有阴文者,形质古异不下百种,且有全瓦范以花纹者。”

瓦当又叫瓦头,即筒瓦之头。东周时期,各国宫殿的屋顶都用瓦来装饰和遮风挡雨,仰铺的是板瓦而倒扣的则是筒瓦,兩者结合在一起,远望如鱼鳞一样,一直排列到屋檐最前端,以保护下面的土木结构。而瓦当就安装在每列筒瓦的最前面,防止雨水倒流。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个出头就是指超出了瓦当的保护,椽子易受风雨侵蚀。

目前就考古资料所见和民间收藏实物,燕下都瓦当按当面纹饰划分有饕餮纹、龙纹、凤纹、鸟纹、云纹、兽纹、几何纹等十几个类别近百个品种。由于出土数量众多、纹饰种类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等特点,燕下都瓦当与山东临淄齐国瓦当、陕西雍城秦国瓦当并称为战国时期三大地域瓦当系列。

燕下都所出的瓦当全部为半圆形制,其使用的时间跨度自春秋时期到战国末年下都被秦军所毁。图案规整凝重,威严肃穆,构图饱满巧妙,多为夸张变形的神怪之形,充满了神秘色彩。瓦当按形制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瓦当直径为30厘米以上,最大直径可达38厘米,为目前所见战国时期最大者,堪称东周列国时期瓦当之王,中型瓦当直径为20至30厘米之间,小型瓦当多为20厘米以下,最小的直径仅有6厘米左右。

燕下都瓦当纹饰多承袭自商周青铜纹样,威严神秘。并以饕餮纹为主要表现内容,或称为“母题”纹饰。瓦当中所用素材多为神鸟怪兽等非现实物象,而描绘现实中的动植物及自然物象较少,具有一定的震慑恐吓作用。这与燕国地迫蛮貉,易受外族入侵有一定关系。其瓦当固守半圆规制,并非其制作技术不成熟,而是上圆以象天,下平以为地的天圆地方观念的另一种体现。燕下都瓦当中抽象夸张的图案充满了原始崇拜的神秘色彩,随形就曲、交叉叠压的构图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效果。总之,燕下都瓦当制作精美,纹饰构图细腻饱满,其图案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风格与半圆规制极度协调,体现了燕人姬姓为周室正统的宗族观念,通过一面面设计巧妙的瓦当图案,蕴含了燕王求天地祐护、祈福辟邪、惩恶扬廉和巩固王权的心理需要和“协上下,承天休”的政治主张,从而使我们得以一窥两千多年前神秘的燕文化内涵。

编辑:刘亚荣endprint

猜你喜欢

瓦当东城宫殿
聚焦质量 创新发展 推动东城教育再上新台阶
汉代瓦当纹饰所见社会信仰之一二
瓦当响当当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券游东城
阿掘的宫殿
害死人的记者
水是用不完的吗
“这是最漂亮的营地,这也是我惟一一次住在宫殿里。”
追寻一种即将消失 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