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将儿童本位落到实处
2018-03-05周红
周红
[摘 要]目前,由于儿童本位的缺失,导致阅读教学整体效益始终不高。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儿童的思维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能力为基础,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前积累、课内学习、课后拓展等环节中都从儿童的需要出发,扎实展开教学,以全面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儿童本位;学情;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40-01
马克思·范梅南曾经指出:“儿童是成人之父,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天使。”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未能充分落实儿童本位的原则,使得教学的整体效益始终不高。儿童既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阅读教学只有回归儿童本位,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高效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儿童本位呢?
一、洞察学情,在考量课前经验中落实儿童本位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高效阅读的基本前提。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切不可随心所欲,要在充分尊重教材文本特点的基础上,认清学生的原始经验和认知起点,使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契合儿童的认知需要,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高效发展。
如,《说勤奋》一文是苏教版教材的第一篇说理文。对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接触过任何说理性文本,因此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教师正是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这样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了解说理性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等基础性知识,初步了解说理性文本的一般特征;三是深入研读说理文中的两个事例,感知说理性文本事例论证的方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学生的原始性经验,将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中,“感知说理文本事例论证的方法”是小学阶段说理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利用第一篇說理文的教学,明确了说理文学习的核心方向,为以后说理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巧妙实施,在夯实课内学习中落实儿童本位
阅读教学课堂是夯实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在基于儿童本位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堂实施环节教师要坚守童真,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创设与儿童认知相匹配的认知情境,从而让他们沉浸在适切的氛围中,感悟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
如,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教师这样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众多特点鲜明、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今天,我们就走进我国西部一块神奇的土地——九寨沟。”随后,教师播放了九寨沟的相关视频,学生看得目瞪口呆。接着,教师继续引导:“你看,这就是神奇的九寨沟。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写了九寨沟的哪些景色呢?又是怎样运用语言来描述呢?就让我们快速地走进课文吧!”这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读了起来。
整个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语言渲染、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对九寨沟形成了初步的体验与感知,激活了他们内在的认知体验,激发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走入文本,探索新知。
三、强化链接,在延续课后学习中落实儿童本位
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特点,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我们要通过链接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向课外,由教材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迈进,延续学生高涨的学习状态,真正实现“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的理念。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选自《呼兰河传》,作者以生动而质朴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童年在祖父园子中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在品析和感知语言时,学生都沉浸在萧红童年的快乐与自由状态中。但对这篇课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而要以拓展、联系的视野将学生引向对《呼兰河传》整本书的阅读上。因此,随后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引领学生阅读著名文学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五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随后,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如此快乐而自由的童年生活,会被茅盾称为‘凄婉的歌谣呢?”紧接着,教师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萧红童年时代的不幸生活。最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呼兰河传》这本书,让学生走进萧红的童年生活。
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因此,在教学课文时,教师激活了学生的认知体验,使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而下,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呼兰河传》,这样真正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不能离开对儿童的关注,要以儿童思维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能力为基础上,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全面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