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新探
2018-03-05周云霞黄芬
周云霞 黄芬
[摘 要] 数学练习,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而且应指向儿童的发展。数学练习设计应基于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的个体差异,弹性设计练习;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灵活安排练习;基于儿童的思维发展,专项设计练习,让儿童的思维在有效的练习中悄然生长。
[关键词] 练习设计;个体差异;认知特点;思维发展
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即在教学中,以儿童为本,以儿童学习为中心,基于儿童的起点,着眼儿童的发展,充分尊重儿童真实的认识过程,从学的视角设计练习,给儿童平添学习和建构的机会,让儿童的思维在有效的练习中悄然生长。
一、基于儿童的个体差异弹性设计练习
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面向全体儿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也就是有差异的发展。
1.拟定弹性目标
在一个班级中,我们要承认并重视此类现象:一部分学生往往会走得快一些,一部分学生则会走得慢一些。设计练习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之间的差异,拟定弹性教学目标。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目标可定为:全班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部分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部分学生则在一一列举的方法的基础上,发现用“大数翻倍”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总之,基于学生实际拟定的教学目标,应当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有弹性与差异性的。
2.设计开放问题
开放题,思考起点低,所有学生都能投入思考,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学生会有多样的思考,都会有较大的进步与收获。如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练习时,设计:“小刚有一张5角纸币,五张2角纸币,八张1角纸币,他要拿一元去买雪糕,他可以怎么拿?”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解答有时会出现多种答案:有少数后进生有一种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列几种甚至全部拿法;还有个别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全部列出,而且能使自己的拿法条理化,体现一定逻辑顺序。同学之间通过交流相互补充、修正,全员参与,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新的认识。
3.设计层次练习
练习时,还可以由易到难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可以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基础题,每个学生都要做的,但是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做题,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学生“吃得了”又“吃得饱”。总之,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樂。
二、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灵活安排练习
数学教材上占据了教材过半篇幅的练习,为练习课提供了很好的练习线索,但大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大大降低了练习的效果。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好教学内容,灵活安排,使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儿童的发展。
1.教材练习变一变
在教学时,根据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组织练习,对教材题目进行增、删、换等调整,从而使题目的设计更贴近儿童的学习实际,充分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让练习更具有实效。
如二年级下册“认识平均分”教材后的练习:1.动手平均分12根小棒;2.判断哪种是平均分;3.先圈再填空;4.解决实际问题。“平均分”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最后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我将练习调整如下:1.概念判断,加深认识;2.动手圈分,在操作中加深理解;3.增加“无图想象平均分”练习,帮助学生抽象“平均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4.开放题练习,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重新调整练习内容,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不仅加深认识,内化认知,又发展了思维。
2.学生错题用一用
在教学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错误,并看到错误背后隐含的合理因素,帮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学会知识,积极采取措施使“错误”转变为促进理解的有效契机。在四年级学习了“运算律”后,从课堂作业发现,学生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容易混淆,如:
88×125=(80+8)×125=80×(8×125)
88×125=8×11×125=(8×125)×(11×125)
在练习课上,我用视频展示学生在简算时的错误,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错在哪,怎么改,以后要注意什么。这样呈现题目,也就是吸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想法,从而使练习的题目更加鲜活,更具有针对性。
三、基于儿童的思维发展专项设计练习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练习,比练更重要的是思。不要将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练习”,而应当让学生徜徉于数学思考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1.设计对比练习
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设计练习,引导学生抓住其间的联系,辨别其中的差异,以此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如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个位相加满十,十位多1”的算理与算法,我设计了这样的专项对比练习:“42+6几十多?42+9几十多?”使儿童在对比中强化进位;“26+9= 46+9= 76+9= 86+9= ”学生在这样的求同和求异对比中,明晰了自己的思维,清晰地理解了进位加的算理。
2.设计延伸练习
数学练习要善于挖掘知识内部的联系,恰当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精心设计延伸练习,帮助儿童感知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把新知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巩固新知,拓展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教学二年级“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课时,最后设计了填长度单位练习:芝麻宽2( ),橡皮长2( ),文具盒长2( ),小树高2( )。通过填不同的长度单位,引出学生所有学过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链接,将本节课内容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实现认知体系的新建构。
3.设计挑战练习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做适当加工,设计一些挑战性的练习,让数学练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经历探索、获得发现的历程,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圆的练习”这节练习课教学时,我一开始让男女生分别计算大圆和小圆的周长和面积(如图1);然后把两图组合成圆环,让学生计算圆环的面积。
在此基础上,出示变化题(图3、图4),部分学生通过计算与对比,很快发现了只要小圆在大圆里面,无论小圆的位置怎样改变,阴影部分形状虽变了,但面积大小不变。趁热打铁,进一步探索图5中两个圆组合图形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再次让学生思维高涨,创造性思维由此迸发。
有效的教育始于对儿童的理解,有效的习题设计也一定是始于对儿童的理解。数学练习,不只是指向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是集中指向儿童的发展,为儿童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练习,教师要让学生回归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练得有趣,练得有味,练习有劲,练得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贲友林. 现场与背后[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 余文森. 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李杰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