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之味
2018-03-05刘群华
竹沥
每一个人都有一眶的眼泪,悲恸的,或欣喜的。
譬如竹子,虽卑微于草木,但它照样感情充沛,会流出泪水。
竹子的“泪水”叫竹沥。《本草备要》云:竹沥,甘,大寒,无毒,消风降火,润燥行痰,治中风口噤,风痉癫狂。而临床中,多见于治疗外感咳嗽。
在我的故乡,见一棵竹就像见一颗石子那么容易,山山有竹,沟沟有竹,甚至每走一步都是竹子。聪明的山里人便把竹子的作用无限放大,编篱笆,织竹篓竹筐,树竹楼……
记得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个老中医,他有一项绝活叫拔火罐。大凡有跌打损伤和患风湿的病人去找他,他就瞅瞅病人的患处,稍微问几句,也不号脉,再来回踱几步,默默搬出一盘大大小小的竹节火罐。
这种火罐较之今天的玻璃罐子古老、原始得多了。玻璃罐子豁着大口,胀着大肚子,只要点上一盏酒精灯即可开展治疗,简单又方便。而竹节罐子笨拙,口又窄,口沿尽管曾在磨刀石上反复磨平整了,罐体的竹青也被削干净,外观美丽光滑,但要进行治疗工作,还是要在水中煮沸一番。
这时,老中医会蹲在火塘边生火,一根吹火筒对着嘴呼呼地往火塘里吹气。待他放下吹火的竹筒,只见手掌上沾满百草霜,嘴巴也仿佛被人偷偷画了一圈墨汁,乌漆漆的锅底灰使他像个戏台上的小丑。
一只铁锅架在灶上,水慢慢沸腾。老中医挽起袖,端来一盆凉水,用双竹筷子飞快地伸进锅里夹住一个火罐,然后捏在手里迅速甩干开水,罐口朝凉水面如蜻蜓点水般稍微浸水降下温,就反手摁在了病人的患处。
用竹火罐治病,十有八九会拔出大水泡,只见所拔之处水聚成珠,亮晶晶的。但水泡极少被感染,不化脓也不留疤痕,过几天自然结痂。我曾经问过那名老中医,竹火罐为什么那么神奇,玻璃罐可没这般威力。老中医漫不经心地答,竹沥!
竹沥是一根竹子的精华,一个竹火罐还留存着竹子的灵气,纵然它没有了生命,但它与生俱来的本质还在。
竹子的本质,绿色而天然,也一直是诸多中药神秘的共同所在。
乡下的人对中药尤其热衷,一些小伤风小疾病是不进医院的,自行寻一味两味草药解决。这种似乎人人皆医的能力,就决定了村里的那名老中医不能靠行医养家糊口。老中医种了几亩粗田薄地,与隔壁的我们一样总趁晨光荷锄而出,夕照时又荷锄而归。这样的医生没有架子,村里人喜欢。他时常坐在田埂上与人抽一杆旱烟,分享些实用的小方小法。有一回,他与我的父亲坐在地边的石头上抽烟,我蹲在父亲的脚边不断地咳嗽吐痰。老中医叼烟瞟了瞟我,对我父亲说:“老刘家,小孩感冒了,怎么不扯把草药煎了吃呢?”父亲嘿嘿道:“不知吃什么药啊!”老中医有点责怪我父亲似的,把手一指,说:“漫山遍野都是!”
晚上,我家的土锅便煎了一锅的草药。煤油灯下,父亲把一根楠竹截成几小段,放在篝火上烤,一头朝上,一头朝下,而竹沥顺着竹体一滴两滴地嗒嗒滴进了碗里。我瞄篝火边的父亲,他的双鬓有了白发,他的脸一闪一闪地红着,他的身子瘦小而佝偻。
我看着看着,父亲就成了屋前屋后的竹子,被浓烟呛出了汪汪的泪水。
有人说,比人懂感情的应是山上的飞禽野兽,比人更忠诚的应该是草木。那些飞禽野兽,一旦失去了亲伴,就会寻着气味长嚎和呜咽;那些草木,只要遭到了创伤,它就会流溢出浆汁,像无助地痛哭。
我眼里的父亲和父亲手里的竹子,是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的生存矛盾与冲突,这让我迷茫和困惑。不过,他们由衷地流出的泪是真实的,也是感情的一种丰富的表达。
不一会儿,我喝下了父亲为我辛苦煎的草药,尽管苦涩,心却那么甜蜜。而一味竹沥,虽本草木,却鲜活地在我的体内流动。
此时,我释怀了,忐忑的困惑没有了。原来,人的生命和大自然一切的生命是一个紧密、和谐的整体,它们的身体中,汲取了人的本质,而人的躯体里,也有它们的本质。这是一个生死循环的过程。那一次的竹沥似乎很有效果,我连喝了几天,咳嗽就逐渐停了。真是:药是眼前草,不识不知宝。
以后,我对竹有了不一样的情愫,看到身边的竹子郁郁葱葱就备感高兴。春天,正是竹子繁衍下一代最蓬勃的时光,我家的竹林又破土插笋,然后一节一节地拔地而起,脱笋衣,绽放枝叶。到了四五月,竹林之中的新竹像学堂里的一伙儿学生,与一群鸟叽叽喳喳地左搖右曳。
有一天,我刚从学堂里回来,一进屋,就听见奶奶“砰”的一声倒在地上。父亲忙把奶奶抱到床上,问:“没事吧?”奶奶艰难地张了张嘴,竟不能言语了。我看着眼前的一幕,心想奶奶不会要离开我们了吧?我疯狂地跑进了村里老中医的屋里。他瞅着我焦急,又大汗淋漓的样子,关切安慰:“别急,没事的。”
老中医急匆匆跟我出了屋,在奶奶的床前,仔细地给她检查了一遍,说:“中风!”父亲本预料到这一步,但当老中医确诊了,还是惊了一跳。那几年的日子,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忙碌,还是把一个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相当辛苦。
老中医一声不响地坐在桌子前书了一方,嘱咐道:“此方吃三十帖,每帖十克竹沥冲服。”这可是个既省钱又有效的好方法,父亲轻轻地舒了口气。
往后一段时间,我家周围飘满了浓郁的草木之香,那些被篝火烧烤的竹子,一根一根地躺在土坪上,像一根根绿色的生命线。
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两三个月,年老的奶奶在药物的作用下终于战胜了病魔。她颤颤巍巍地坐起来,又颤颤巍巍地蹒跚行走。父亲搀扶着奶奶,一步一步地陪伴着,感动得我眼眶湿润……
故乡的竹沥渗透了一村一寨的人情事故,它以一棵竹子的笔直和赤胆忠心,跟随着人们生活的步子执着前行。
汤药沉香
一块褐色的沉香木安静地躺在红漆铜环的药柜里,散发着当年青枝绿叶的香气。
这块沉香木或来自海南,也或者来自南洋,它的贯籍像四川的黄连、吉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一样,具有了神圣、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endprint
一味药像一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故乡,而这味沉醉于乡愁的沉香,才对人有不畏生死的奉献与眷恋。
沉香从天涯海角远道而来,得之不易,是一味极为名贵的药材。过去的医生说,一寸沉香一锭子银,真金难买沉香真。沉香的稀罕,造就了医生在处方用药时也斟酌再三,或磨服,或研末与其他药物配伍成丸,或以药引子的方式沾点沉香气,引药入经。《本草纲目》云:“沉香,气味辛,微温,无毒。主治风水毒肿,心腹痛,邪鬼疰气。”李时珍的这番说明,足以点出沉香的药用价值和它所治疗的广泛性,并有作为主药统领诸药指挥作战的帅才的能力。
一味沉香真的像一名骑骏马挥刀戈平定疆土的将军,烽火之中的大仁大慈,挽救了更多脆弱的生命。
早几年,我的师父说,调药如布阵,用药如用兵。他说这话时,眼睛里闪出的英雄之气盖过了他的儒雅,他的笔落在处方笺上也便铿锵有力,似乎响起了金属的叮当之声。
师父一生对沉香的药性研究和实践,莫过于用之冠心病。记得有一回,惠风医馆来了一个老人,他捂着左胸,嘴唇紫绀,有气无力地说:“刘大夫,我的心口痛又犯了!”师父坐在诊桌前,在他手腕的寸关尺像弹琴一样切脉,三个指头浮中沉地弹奏了一遍,说:“气滞血瘀。”然后让老人张开嘴抬起舌头,只见舌根部两根静脉如蚯蚓一样粗大弯曲。
这名老人的心血瘀滞,实则西医定名的心绞痛。是过去农作时,风寒湿三淫入侵所致,由表入里,由四肢到脏腑。
师父不慌不忙从出诊箱里捏出一根银针,在老人的舌根轻轻针刺了几下,很快就缓解了他的心绞痛。师父说:“舌下这个穴位,要手法精准,非一般人所能做。”说完,收起银针,递给老人几颗自制的药丸。
这丸子小指头那么大,仿佛一个滚圆了的青螺,蜂蜜之中绽放着一股草木之香。此丸子系师父的一个专方,历经了数百例患者的应验,后改制为丸,名三香丸。其中一味药便是沉香。
师父对沉香用得得心应手。记得治好了那老人的冠心病不久,有一天,我正在药柜前碾药,药刚碾一半,门外进来了个妇女,被人扶着边走边“哎哟哎哟”地喊叫。那妇女身材高大,她的双脚刚艰难地移到病床边,人马上像山一样倒在上面,边使劲按着肚子边“哎哟哎哟”断断续续地骂那个扶她的男人,泪水和清涕儿流了一脸,说:“嫁你二十年了,得个病,还肚子那么痛!”
师父本正在给一个人诊脉,听妇女那么说,微微一笑,起身说:“别骂了,我看看,说不定吃一粒药就好了!”师父摁了摁她痛的部位,嘱咐我以一味沉香末给她冲服。没一个时辰,那妇女便打了一串大响屁,接着安静了下来,躺在床上打起了呼噜……
这一次,是我见师父用沉香最神效的一次,而惠风医馆的许多病人也看到了师父治疗妇女之腹痛的整个过程,纷纷翘起拇指,惊讶地说:“病好得真快啊!”
师父浅浅一笑,谦虚道:“那是她病轻,同时药也真。”
对于沉香,因为昂贵,所以不乏假货。师父说,一个医生是个战士,药是枪,战士好,枪也要好。他的话,道出了医与药统一的重要性。
一味药的冷峻或温暖,蹲在药典里都像一位智者。他用深邃的眼睛阅览着人的生老病死。我不知以一本本草经的仁慈来比如一本佛经的普渡是否恰当?但当一个悬壶之人对医学的虔诚,正如一味药对病人的虔诚,像在一尊佛前匍匐。
而一味沉香僅是几百味药里的一个代表,却可以窥视出中药学的文化底蕴和祖辈不懈的探索、积累的过程。
许多年后,师父老了,不幸得了肺癌,后来又转移到肝和胃,以至于每次饮食后都呕吐不止。有一次,我看他难受的样子,说:“再喝几帖中药?”他疲惫地躺在竹椅上,瘦小的脸无奈地笑了笑。我知道,他十分厌倦中药的苦涩了,可以这么说,自从他得了肺癌,他就拿自己做实验,不知换了多少方,喝了几担中药。他的每一个毛孔都汩汩地透出草木之气。
但他沉吟了一会儿,鼓起勇气说:“给我磨五克沉香。”我听了,在药柜的上方取下那个精致的盒子,拿出乌金一样的沉香开始研磨。
可是,他每服一次都吐出来了!如此反复了几次,他双手一摊,说:“别忙活了,我治一辈子病,活人无数,但我只能治病,不能治命啊!”
沉香只能永远是一棵香树的样子,开枝散叶,郁郁葱葱地站在路旁,站在药柜里,站在一张处方笺上,站在星星点点的小秤上,让人的旅途一路芳香。
(刘群华,笔名刘阳河,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湖南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星星》等。)
编辑:刘亚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