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血剧社:文艺“平山团”

2018-03-05程雪莉

当代人 2017年1期
关键词:铁血平山剧社

程雪莉

人们都知道有一个拿枪战斗的平山团,却未必知道,还有一个以文艺演出抗日的“文艺”平山团。事情是这样的,在平山团的组建过程中,刘道生、陈宗尧带领战地服务团,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起人们参军抗战的热情,让人们一下子认识到文艺宣传的巨大作用。送走了平山团,平山县委书记王昭在青救会主任齐一丁的倡议下,在1938年1月着手组建起文艺宣传队,吸收青少年知识分子。4月24日正式成立了“铁血剧社”(1943年更名“群众剧社”)。剧社成员都是平山人。

最早参加剧社的有王植庭、王雪波、赵维林、尹铁屏、阎懋、封铁夫、范血锋、张学新、曹火星等十几个人,后来逐渐扩大到三十多人。当时,这群年轻人都是“土包子”,除了满腔热血,别的一无所有。但他们也像平山团的战士一样,没有枪也敢上战场。他们募集来一点锣鼓乐器,一个小地主毛遂自荐,自带二胡、笛子、三弦等乐器参加演出。清华大学毕业的刘景祥懂文学,能编戏剧,创作了不少的剧本。齐一丁等人,也兼职编剧,借鉴外地学校里的一些剧本,结合当地的情况,常在几天时间里就编排出一些剧目。

他们演过的剧目有:《一个逃跑的游击队员》《鬼子、汉奸、亡国奴》《脱了羁绊的女性》《参加八路军》《认贼作父》《宝山参军》《血泪仇》《攻打平山县城》《贾玉》《戎冠秀》等。铁血剧社的社长王雪波曾回忆说,演出的大部分剧目没有固定的台词,大概拟定了故事情节,由演员上台自编台词。由于大家熟悉生活,表演真实,这些虽粗糙但新鲜生动的节目,却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热情。

比如《一个逃跑的游击队员》,演了一个农民家庭,两个儿子都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一次战斗中二儿子胆小怕死,临阵脱逃,开小差跑回了家。父亲见状大怒,让儿子重返前线,母亲却护着儿子,要儿子留在家中。正在争执不下,一副担架抬着一个伤员走到门口。原来是大儿子在前线负重伤,他在昏迷中仍然高呼:“弟兄们,冲啊!消灭日本强盗!”这时,父亲拿起担架上的步枪,对二儿子说:“好,你不去,我去!杀他一个算是够本,杀他两个,算是赚了。你不去,我去!”二儿子受到感动,提起枪冲出家门,重返前线……

王植庭扮演的父亲,每次演到“你不去,我去”时,都声调铿锵,激昂慷慨,赢得阵阵掌声。这个戏一年内演出了三四十场。铁血剧社的演出曾多次被晋察冀边区的《抗敌报》报道,每每演到群众和日寇汉奸搏斗的场面,台下的观众都自动参与,站起来,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救国!”等口号,群情振奋。演出结束,观众自动捐款,慰问抗日部队。

秋天,温塘镇的集市中,商贩云集,十里八乡的农民络绎不绝。铁血剧社的两个同志借了条长凳,放在集市里人多的地方,然后往上一站,开始了抵制日货的宣传演讲。由于没化装,很难看出是演戏。不一会儿,他们周围聚拢了许多农民,有的背着口袋,有的提着篮子,边看边议论,并跟着呼口号。演讲正在高潮,忽然在闹市中心,发现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右臂下夹着个大包袱,分外扎眼,一边走一边回头,企图避开众人逃走。在他身后不远,一个穿公安制服的人大步流星向他追来,小伙子见状加快了步伐。忽然在前面又闪出两个人,迎面将他截住,带到众人中间。后边追赶的人跑过来拽住包袱说:“搜搜他吧,看他包袱里是什么东西?”那小伙子一面抓紧包袱一面心慌地说:“没什么,我是去走亲戚,带着两盒点心。”此时,周围的老乡都凑上来看热闹,人越发多起来。包袱还是被人解开了。原来是“联宝”和“太阳”牌日本香烟。这下子群众的情绪像沸腾的水,纷纷叫着:“贩日货的奸商,看你往哪儿钻!”小伙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手足无措,他嗫嚅了半天,才说:“这烟便宜,是一个朋友送我的。即使有人买个一盒半盒的也花不了几个钱。”周围的人见他不服气,又喊了起来:“打倒奸商!”“抵制日货!”还有的说:“别和他费唾沫啦,干脆送人民政府算啦。”一个老实的农民低声嘟囔着:“真是嗑瓜子磕出臭虫来——什么仁(人)也有。”说着连连摇头……

演戏收到预期效果,本该收场了。扮演香烟贩的赵冀平,早已经满头热汗了。忽然,一个老大爷背着口袋挤进人群,看到赵冀平先是一愣,待听清大家的指责后,气得浑身颤抖。他叫了一声:“想不到是你!”上去就给了赵冀平两个耳光。围观的群众都喊“好”。剧社的人可一下子都蒙了。只见老大爷继续骂着:“你给你老子丢人!我年前送你到县里参加工作时怎样给你说的?你倒干起这种丢脸事啦,你可叫我怎么见人!”随后,他向刚才演讲的两个同志说:“这是我儿子。我看着他长大的,过去一直安分守己的。同志们不信可以到我们村调查调查。这一次你们好好教育他,千万别为难他。”大家这才明白,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原来是冀平的爹。

剧社的另外两个演员,看到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知道此时万万不能道破天机。于是强忍住笑,和颜悦色地对他说:“您老放心,只要他能真正悔改,我们会从宽处理。”赵冀平狠狠瞪了同伴一眼,不敢吭声。赵大爷听准了回话,才放下心。他谢过他们后,又对儿子说:“该死的,你要不好好改过自新,就别想登我赵家门。”说完分開众人急急地走了。

扮演公安干警的同志抓紧时机临场发挥:“小伙子,听见你爹对你的教训了吧?你也看见广大群众对你的眼光了吧?边区几百万人口,每人抽一根烟是多少钱,就要好好算一算。”赵冀平见爹走远了,这才喘了口大气,赶忙说:“是我错了,请同志没收了我的烟吧!今后我保证再也不做犯法的事,决不再贩日货。”说到这里有人鼓起掌来。周围口号声也响了,“反对日货输入!”“用日货就是自杀!”整个集市都成了抗日宣传的舞台……

这就是“街头活报剧”。那天,日近正午,剧社收摊返回驻地。走在路上,大家再也抑制不住笑声了。赵冀平说:“你们可真是,也不拉住他,这两巴掌打得我真够呛。”一个同志说:“这两巴掌打出一个好效果。今天演出多成功,还全仗着你父亲这个大主角呢。”事也凑巧,正在说笑间又碰上了赵大爷从岔路上赶集回来。大家故意憋住笑,一本正经地往前走。赵大爷走近,一看走在队伍中间的儿子肩上还背着包袱,马上说:“怎么这烟你还背着,你到底想怎么着?”上去就要夺包袱。大伙儿哄然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最后,弄清真相的赵大爷也笑了起来……endprint

就这样,铁血剧社在1938年、1939年跑遍了平山的村村镇镇,演出之余,教唱抗日救亡的歌曲,教秧歌舞,教霸王鞭。平山百姓都称“咱们的剧社”。

1939年深秋,正当陈庄大捷欢庆之际,成仿吾率领华北联大越过层层封锁线来到平山。王昭听说后,在极其艰难的抗战条件下,作出决定,让铁血剧社全体人员到联大文艺学院学习,剧社里一片欢呼雀跃。正是这半年的深造,让“土包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镀金”后的铁血剧社,却一度陷入悲观的情绪。

在1941年前后,晋察冀边区刮起一股“演大戏”之风,即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剧团演出了托尔斯泰的《复活》、高尔基的《母亲》、果戈理的《婚事》、曹禺的《雷雨》以及苏联名剧《带枪的人》。铁血剧社的人觉得“人家这才是艺术”,也跃跃欲试。但是他们有的连平山县城都没有去过,没有见过沙发、电灯,根本排练不成。这个土里土气的小剧团,走村串户唱民间小调,普及宣传抗日思想,这有前途么?甚至还有人产生离开剧社的想法……

已是四分区地委书记的王昭,得知情况后,多次做剧社的思想工作。他说:“咱们是地方剧社,要提高技术但不勉强向大剧团看齐。要老老实实为群众服务,密切联系现实斗争,在实践中和群众一同提高。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我们的前途。”剧社情绪渐渐平稳。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中国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并且毛泽东专门提到,要注意农村的小剧团……讲话肯定的正是铁血剧社一直走着的道路啊!铁血剧社一下子得到巨大的鼓舞。在极端艰苦的反“扫荡”中,继续他们的演出和宣传。

周而复在《晋察冀行》中提到:铁血剧社和周巍峙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在1942年到1943年间,创办了边区的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长期的、短期的,共为五专区各个县区训练了4524名学员。剧社来到一个地方,集中周围村庄的文艺骨干,在几天时间教会大家整套节目,回村即可演出。铁血剧社在平山、灵寿、行唐、井陉、平定办了几十个学习班,帮助建立和恢复大量村剧团。《平山党史资料》曾记载:“全县630个村庄,有500多村庄有剧团、秧歌队、霸王鞭队……比较突出的村剧团就有48个。”

周而复亲自观看了岗南村的排练,是演顽固婆婆反对儿媳妇参加妇救会的事。他描述:“我在旁边简直是看得出了神,不像在看戏,如身临其境一般,而那台词语汇的丰富生动形象,超出我所看过的任何一部名剧,这不免使我有点惊奇。”

戏排完了,他采访了“剧作家兼导演”的区妇救会主任。“她告诉我,这些全是事实,是本区的真人真事,演媳妇的就是那个媳妇,刚才不过是再现了过去的事,做点剪裁和穿插罢了。有了实际生活的基础,补救了艺术上的不足。虽然不完整,但感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1945年,铁血剧社调归晋察冀边区抗联会领导,王莘、顾品祥等几人从边区文联、西战团、抗大调进来,剧社力量增强。他们创作排练了《王瑞堂》《纺棉花》等话剧、歌剧。抗战胜利前夕,剧社归晋察冀军区,随军转战演出。

这支文艺的平山团也经常“上前线”。曹火星的女儿曹红雯回忆说,父亲曾和一个战友到温塘前线,对敌人喊话,搞宣传。那是个黑暗的夜晚,他们借着夜色靠近敌人的阵营。结果父亲身边的战友突然停止喊话,原来他被敌人乱枪打中,当场牺牲了。

剧社成员身穿八路軍的军服,腰里系一根草绳,感到这样非常光荣、无比自豪,人人都把自己看作是八路军战士,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

1948年,在阜平城南庄,剧社为周恩来、任弼时等党中央领导演出后,周恩来接见全体演员,做了长达3小时的谈话,鼓励大家保持革命传统,提高技巧,准备进入大城市。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这支平山文艺轻骑兵,进驻天津。在新的历史时期,铁血剧社的成员们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刻苦创作了大量作品,比如杨润身编剧的电影《白毛女》,王莘创作的歌曲《歌唱祖国》等等,影响深远。

这支来自民间,又直接服务于人民的文艺“平山团”,服务于抗战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真正成为毛泽东所说的“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编辑:安春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血平山剧社
抗联“娃娃兵”
铁血警魂
大美平山
从张掖到平山湖大峡谷
戏剧演出
冲锋剧社在唐县
经典IP《铁血战士》
教室里的趣事
你来过平山吗
铁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