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中吊挂

2018-03-05史新慧

当代人 2017年1期
关键词:纸质姥爷

史新慧

现在,逢年过节或是遇有大事庆典,人们往往要贴标语挂条幅营造喜庆气氛。殊不知,早年间人们也有自己欢庆节日的特有方式,我们这里——保定市清苑区大庄镇史庄村,过年悬挂的吊挂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条幅。

第一次看见吊挂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年年三十下午,我正在贴对联,一群人走进我家院子,说是要上房吊吊挂。早听说我们村里有吊挂,但不知什么模样,我便跑到街上去看。原来,吊挂就是一根绳子拴在临街两边的房上或树上,绳子下面垂着四块长方形白布,布下端有剪出的装饰性花边。布是我们村织的最强的白布,浆过之后打上白底,上面画着山水、人物、楼台、车马等。因为年代久远,白色底布已经发黄破旧,画面也显得斑驳模糊,但仔细辨认,画中的景物依稀可辨,人物神气尚在,字迹风骨犹存。街边一位老人说,别看现在破成这个样子,当初才挂出来可鲜亮了,跟真的一样,你们知道画的什么吗?不等我猜测,他便自问自答起来:“《封神演义》!一幅接一幅,那都是连着的。那会儿没电灯,绳子两头一边吊一个大红灯笼,晚上灯光一照,更招人稀罕,大人孩子都围着看,就跟这会儿看电视剧似的……”噢,原来如此,敢情这吊挂还是电视剧(至少也是连环画)的鼻祖呢?我在心中不免感叹。

猜想,画出这样精美吊挂的人,不一定是多知名的大画家,但一定是一位功力非凡的民间高手。结果一打听,果然就是,而且和我们家还有一定渊源呢!这组吊挂画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画吊挂的人正是我的老姥爷——北边邻村草桥村的王浩荣。老姥爷,就是我父亲的姥爷。他家是祖传的画匠,经常到庙里画佛像、神像和壁画,最擅长的是画人物,在我们这一带是有些名气的。老姥爷只有两个闺女,膝下没有子嗣,画技也就失传了,但是叔叔小时候常住姥姥家,姥爷虽没专意教他,自小也颇受熏陶影响,长大后酷爱画画,并小有成绩,最后做到县文化局副局长,专管文化艺术。尤其是堂妹史红梅,从小随父学画,后又拜访名师,专攻牡丹,自成清新淡雅画风,现已是省画家协会会员。老姥爷地下有知,当瞑目矣。

画师已去,作品长存。这组吊挂不但凝聚着画师的心血,也凝聚着一位乡村书画家的精气神儿。在每幅吊挂的两侧,各有一条窄布条,上书一副对联,或对画面内容概括,或对世人进行警示,文辞古雅,笔力老到,村中老人说这是我村老私塾先生史殿雄的手笔。那天,我站在街里,徘徊许久,欣赏吊挂成为那年过年最深的记忆。

或许是人们觉得这组吊挂太破旧寒酸了,有伤过年的喜庆,只挂了一两年就再没见过。村里人试图再画一套新的,但终未见挂出来。后来,人们仿照那种形式,用彩绸做了一套,但上面不是画的画,而是写的字,内容多是古代的名言警句,什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还有紧跟形势的一些口号。就这,还惊动县里,派人扛着录像机来村里录了半天。春节期间,县电视台新闻节目里天天播放,说是“精神文明新成果,移风易俗新风尚”,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下子在全县出了名。但是,村里的老人们還是经常念叨那老吊挂,说它有韵味,看着过瘾。

其实,吊挂不止我们村有,我们村西南五六里地有个田蒿村,村中孙玉书先生写了一本《田野蒿香》的村志,记述早年村中也吊吊挂。后来,在《保定晚报》上又看到,西部山区某县至今过年还保留着吊吊挂的习俗。行文至此,灵机一动,何不网上查查还有什么地方吊吊挂。一查,果然,吊挂在冀中平原一带广泛存在,而尤以辛集吊挂最为知名。

辛集吊挂和我们村的不同,它是纸质的。据说源于古代军队的旗帜,前些年还拍摄了专题片,介绍到国内外,并在春节文艺晚会上做为舞台装饰,使之享誉全球。这种纸质吊挂,和布质吊挂是两种不同的感觉。看布质吊挂就像看一出大戏,重故事情节、重细细品味、重精美质感,而看纸质吊挂则像看街头秧歌,没有故事情节、也谈不上优雅质地,但它红火热烈、质朴豪放,只要一看到它,一股浓郁的过年气息便扑面而来。

辛集吊挂用毛头纸制成,将方形或长方形的白色毛头纸反复折叠成一个厚厚的三角,捏住三角的中间,将其三个角分别浸入不同颜色的颜料水,洇透之后,打开,纸上便出现朵朵“鲜花”。再在下边粘上燕尾状的“尾巴”,一张吊挂就做好了。其制作简单,用料便宜,一年一换,为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装饰。

看来,小小的吊挂也是源远流长,成为装点中华传统文化园地的一朵鲜艳的小花。想起我第一次看到吊挂,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我原以为那吊挂早已遗失或者破烂不堪,再难有缘见上一面,没承想去年回老家过年,说起此事,一位堂兄说:吊挂还在,小乐叔一直保管着,可宝贝了,轻易不给人看。我赶紧央求他带我去看,堂兄答应了。趁那次机会,我拍了好多张照片,回来以后存在了电脑里,闲暇时翻出来欣赏,也给同事和朋友们看过,大家都说好。关于吊挂的记忆,从此不会消失了。

编辑:安春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质姥爷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指导小学生纸质阅读的研究
“纸质阅读”不会过时
捧一卷诗书
肩膀上的爱
严肃又温和的姥爷
我想你了!姥爷
肩膀上的爱
电子疲劳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