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的意义与前景

2018-03-05刘乃郗韩一军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24期
关键词:全球化一带一路

刘乃郗+韩一军

【摘要】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农业合作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加强沿线国家经济外交关系具有显著意义,是我国农业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合理路径,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一带一路” 农业对外合作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F83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4.010

开展“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是我国农业实现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粮食与产业安全,促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保障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符合世界農业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农业正在经历着四项重大转变,“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一,世界农业生产、市场、贸易、加工格局正在经历重要转变。从生产与市场格局来看,亚洲地区的谷物生产占全世界比重由1961年的37%上升到目前的47%,而肉类生产比重由1980年的21%上升到目前的42%。新世纪以来,亚洲谷物与肉类价格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无论从产量还是价格来看,亚洲都成为了世界农业生产新的高地;而从贸易格局来看,中国在2010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加上日本、韩国与中亚各国,亚洲已成为全球粮食进口最大区域。在亚洲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发展,是顺应世界农业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二,世界农业正在经历三大技术革命,包括以转基因为主的生物技术革命、以消耗粮油糖为主的生物燃料技术革命、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世界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技术”向“生物农业技术”快速转变。全球转基因农产品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至2015年2亿多公顷,增长了百倍,已占全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4%~15%。

第三,世界范围内资源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农业资源竞争愈发激烈。过去50年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逐步下降,1963年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约0.4公顷,到了2008年仅为0.25公顷。与此同时,资源过度利用开发,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目前全球已有70亿人,预计2050年将超过90亿。而新世纪以来,全球已经爆发两次粮价危机(2008~2009,2011~2012)。伴随着全球农业资源需求矛盾加剧,各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掀起了农业及生物资源的投资浪潮。由此可见,要解决资源分配不均与需求快速增长的双重矛盾问题,必须依赖于各国重视农业资源的合作与互促互进。

第四,农业外交将愈发成为经济外交中的新常态。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议题与外交新常态,农业发展已经成为联合国、G20、APEC等国际会议中单列的重要议题。此外,建设围绕FAO《自愿原则》《投资准则》与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新型双边贸易投资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双、多边经济关系建设中的核心议题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各国产出与收入的主体构成,加强农业合作对这些国家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极其重要,农业发展也将成为与这些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议题。

“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是顺应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中国农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单方面限制我国农业市场或单方面开放我国农业市场参与全球化进程,均不可取。只有开展“一带一路”区域性农业合作协同发展,才是我国农业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正确选择。

第一,中国是人均资源稀缺国,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对中国农业的供给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近十年来,一方面中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工业用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提升,食物消费结构升级,饲料用粮增长显著。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1996年人均耕地为0.13公顷(1.93亩),而到了2013年人均耕地仅为0.093公顷(1.35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0.225公顷(3.38亩)的一半。1995年中国谷物贸易的贸易顺差为1975.5万吨,而到了2015年变为贸易逆差3218.2万吨(其中进口总量为3271.5万吨,也有部分数据显示为5030万吨。区别在于前者仅包含小麦、玉米、大米、大麦与高粱,后者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谷物副产品,比如加入DDGS与木薯,加总得到数值为4874万吨)。入世以后,中国大豆关税逐步下调至3%,造成当前中国85%以上的大豆总量需求依赖于国际进口,2015年大豆进口8169万吨。根据有关衡量标准测算,中国去年进口的大豆总量相当于利用了5.7亿亩国外播种面积。如果参考2016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量1.29亿吨,等于实际利用海外耕地8~9亿亩,而中国国内耕地面积约为20.27亿亩,中国每年粮食进口代表的是粮食需求缺口,所需耕地几乎接近中国国内一半的耕地面积。

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当前运用的支持与补贴政策已经十分有限,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严峻风险。中国粮棉油糖种植成本均快速上升,2001~2012年间,中国小麦平均种植成本由57.39元/百斤上升到105.6元/百斤,棉花平均种植成本由318.58元/百斤上升到900.38元/百斤,食糖平均种植成本由7.67元/百斤上升到19.45元/百斤,大豆平均种植成本由86.25元/百斤上升到193.37元/百斤。中国各主要批发市场与港口进口农产品完税价仍低于中国国内产品价格,仅以2013年8月~2014年8月间而言,小麦平均价差为312元/吨,棉花平均价差为3071元/吨,大豆平均价差为402元/吨,蔗糖平均价差为512元/吨。国外大规模农业种植的低成本,加上广泛使用农业成本价格保险作为“绿箱”补贴政策,致使中国当前配额内滑准税制度基本失效,即便是60%左右的关税仍然难以扭转当前价差局面,严重威胁中国国内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安全。endprint

因此,开展“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是解决我国农业当前面临着的严峻内忧外患的重要出路,也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安全与粮食安全,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农业合作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横跨四大洲,地域极其辽阔,具有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农业文明历史极其悠久。而我国农业文明与对外交流同样历史悠久,我国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引入了胡麻、石榴、葡萄、苜蓿等作物,对外传播了丝绸、茶等农业产品。我国地域辽阔,有各种维度、气候与地理环境下的种养文化,与许多“一带一路”国家自然地理条件非常相近。历史和地理条件为我国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发展创造了天然的基础条件。

第二,“一带一路”区域国家与我国具有紧密的商贸关系。2014年,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农产品总值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2.5%,我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农产品总值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69.2%。截至目前,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在“一带一路”区域投资的金额与企业数量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总体金额与企业数量的比重为88.2%与90.4%。此外,我国在海外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已达118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有77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5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42个)。此外,我国长期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重要农产品。比如,我国长期从东南亚进口水果、大米;从中亚进口棉花、小麦;从欧洲、大洋洲进口奶制品、玉米。而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农产品也具有广阔前景。比如,我国番茄酱、苹果汁等产量规模巨大,主要出口市场为欧洲。

第三,“一带一路”区域农业生产在世界农业生产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一带一路”核心区国家多为粮食生产与出口大国,部分农产品产出在世界总产出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水稻占比88.6%、小麦占比72.7%、油料作物占比63.2%、奶产品占比76.3%、茶产品占比77.5%、薯类占比89.6%、玉米占比48.5%、香蕉占比61.4%。由此可见,把握住“一带一路”区域农业合作发展,就把握住了以上农产品世界主要产地来源的合作发展。

第四,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农业合作发展必然得到沿线国家的鼎力支持。“一带一路”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占据一半以上,农业占其国民产出比例较高(以核心区的中亚地区为例,农业产值占GDP比例为25%~40%),农业合作发展对这些国家经济民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开展农业合作发展是这些国家的共同愿景,必将得到沿线国家的鼎力支持。

第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具有显著的农业产能提升能力。以中亚各国为例,哈萨克斯坦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我国的15.7倍,考虑其耕地利用效率和种植结构,仍有至少1500万吨以上的提升空间;乌兹别克斯坦有耕地面积400多万公顷,其中150万公顷种植棉花,并对棉花实行50%国家收购政策,还有150万公顷种植粮食作物,剩余100万公顷耕地的利用率不高,只有35万公顷种植了蔬菜和水果,牧场面积约为1300万公顷,因此在其全部农业用地中,有近四分之一利用效率很低;土库曼斯坦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2005年规划恢复棉花产量并提升到220万吨,但该国目前棉花产量大概在105万吨左右,仅为政府规划目标的一半;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占全国面积54%,全国可耕地面积124万公顷,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灌溉技术,目前可直接使用耕地仅不到90万公顷。

由于缺乏基础条件,这些潜在产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我国具有先进的农业技术、资金、设备与经验可以开发这些潜在产能。直观来看,我国粮食单产是东南亚的一倍以上,小麦、棉花单产是中亚的一倍以上,而事实上我国无论是粮食耕地还是棉花耕地资源,都不如东南亚与中亚地区。以机械化程度为例,中亚五国各国农机所占比例分别为:哈萨克斯坦5%、吉尔吉斯斯坦8%、塔吉克斯坦3%、土库曼斯坦3%、乌兹别克斯坦4%,而这一水平远远不能有效利用中亚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良的农业气候。再以棉花产业链为例,中亚五国在棉花种植技术方面尤其是在棉花生长研究、遗传育种及栽培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但在整条产业链上的技术实力仍有一定欠缺,而我国可以利用农业技术优势来实现合作。

第六,我国已具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发展的资本基础。目前,我国财政、金融企业与农业企业逐渐积累了一定资本优势,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设立了“两行一金”(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丝绸之路基金),在财政与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大中型农业企业不断开拓海外合作(如中投集团与中粮集团已经设立了两期农业海外投资基金,此外中投与进出口银行也在部分国家设立了农业发展基金),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区域扩大农业合作发展奠定了一定的资本基础。

参考文献

贾晋京,2017,《论世界经济新常态与“一带一路”建设》,《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9期,第21~27页。

吴志成,2017,《“一带一路”:以国际合作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8期,第27~34页。

孙致陆、李先德,201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农业经贸合作前景》,《国际贸易》,第11期,第38~42页。

韩一军、刘乃郗、王萍萍,2016,《“一带一路”玉米产业合作发展的意义与前景》,《农村工作通讯》,第17期,第44~47页。

陈翔,2015,《浅析“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外交》,《现代国际关系》,第10期,第48~53页。

责 编/戴雨洁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一带一路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