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新校区整体景观规划研究
2018-03-05杨璟
杨 璟
(1.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2.深圳广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在当下高校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许多城市正在有序的规划新建这种新型的大学园区,正是所谓的大学城。基本的规划方式便是将部分大学校区聚集在一个地方,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以大学为核心的,其作用能辐射到周边文化,经济,教育产业,生活服务,最终区域成为一个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特定城市模块[1,2]。大学城成立伊始,就以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为最终的目的,有的研究方向直接体现了国家国防利益或者科技利益等价值取向[3,4]。这种大学城突出表现了一些在传统的高校区表现不明显的新品质——在城市范围内,对人才、科技、教育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开发利用,这一点恰恰是大学城建设和规划之初就加以重点考虑的。
1 整体设计构思
山水、文脉与机理太原都市圈整体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基地位于大别山余脉之南,晋中榆次城区之北,坐山望城,区位独特,如图1所示。从大山水格局看,基地区位的重要特征是处于产业、城市拓展、生态景观的交接区域。基地将成为晋中都市区—北部山体的边界过渡区域。基地开发宜注重平衡与特色的相互关系。在都市区与自然带、产业与科研、研发与学习生活之间达成平衡。因此,整体设计的出发点就是珍惜基地独特的地形环境;营造大学城的活力核心;促进校园邻里的形成;培育生态景观廊道;强调多种交通形式的平衡;注重规划实效与场地特征的平衡。
2 景观系统规划
1)总体形象特征。
通过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山西地域文化、高校教育文化、时代创新文化的提炼,结合本土空间特征,创造具有标志性的高校新校区总体意象和氛围,塑造新校区新形象:儒雅大学——即将入驻规划区的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均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影响力广泛,将其文化传播与交流功能的建设安排在城市与校际共享的界面上,形成核心景观带的重要界面,将成为新校区集聚的重要风景线;秀美河湾——尊重自然地形、地貌、树木,重视地方性材料的运用。从我们足下的沟壑、蓝线、野草之美出发,还原地域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文脉特征,体现对生命价值、本土价值、自然价值的纯粹回归;拙朴晋韵——山西建筑大气,古朴,内向,凝重,宏远,院落整饬;山西城市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外雄内秀。传承其浑厚朴实建筑风格,体现山西民风之厚重,管窥中国之国之大气;时代风景——新校区更代表新时期最先进的生产力,具有激发高校创意文化精神、陶冶市民、酝酿城市文化的作用。建筑与景观上,更体现开放共融、崇尚知识、追求进步的自由精神。
2)景观系统。
a.景观环境主题——“谷地、林荫、文风、晋韵”。
谷地——沿涧河、黑河的蓝线与两侧25 m生态与景观廊道,构成串联10所高校的景观核心;林荫——苍翠的林荫大道沿分隔各校的城市主干道延伸,构成绿色网络,容纳各样的人行、交流、休憩、商业与服务活动;文风——突出其文化教育集聚的特色,建筑功能、类型、形象上体现文化建筑与景观的艺术表现力;晋韵——融入地域建筑与景观建设特征,体现山西朴素浑厚的民风与中原大气磅礴的建筑风格。
b.景观结构——“一带连珠,十轴呼应”。
一带连珠——以贯穿东西的谷地为核心的景观轴,划分为东西中三段,结合中心广场、校园入口形成三个主要的活力功能集聚的公共空间,构成景观高潮。“项链效应”:把校园特殊的、对外开放的公共建筑看作是一颗珍珠,规划充分挖掘其文化资源与公共影响力,通过核心景观带把它们串联到一起,让校际与城市市民都能观察、聆听、参与、享用,使之成为环谷地地带、延续城市中轴线的光辉灿烂的“项链”,获得“1+1>2”的多赢效果;十轴呼应——十个校园之间相互独立同时亦有对话,尤其在侧校门两两相对的位置,最容易自发地或设计地形成社会服务、市民交往、小商业集聚的活力街道与活力广场空间,形成景观兴奋点。
c.公共空间系统。
规划区公共空间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控制要素组成:中央景观带;面向中央景观带及各个景观轴的校园入口区;由校园建筑所围合与界定的校园——城市空间界面;主要的步行路径与街道。
2.1 总体景观分区
规划区主要为10所高校的用地空间集聚,但由于一道谷地贯穿其中,形成相互紧密联系、依存的核心景观空间。因此,以蓝线两侧至学院街之间的连续景观廊道为主体,构成核心景观区。其他校园建设用地为校园建设区,从而形成两大景观分区。核心景观区——涧河蓝线南侧至学院街,以绿地、具有公共影响力的校园公共建筑和景观建筑为主的低密度生态建设空间。校园建设区——核心区外、以各校主要教学、生活、行政、实验、科研用地建设为主的中密度校园建设空间,如图2所示。
2.2 按容积率分区
规划范围内开发强度的确定主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中确定的生均校舍面积指标[5];国内外类似校园建设控制指标;结合地形环境的景观设计分析;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方案如图3所示。
2.3 按高度分区
规划范围内高度控制的主要依据包括:景观设计总体形成中央景观带最低、向南北两侧逐步升高的建筑景观;在中央低南北高的总体高度控制基础上,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建筑高度起伏的多样化建筑景观;建筑高度控制符合校园规划的特殊功能要求——核心景观带内以校园文化建筑、公共建筑为主;校园建筑以多层为主。规定核心景观区内,建筑高度不大于18 m;校园建设区内,建筑高度不大于60 m,具体方案如图4所示。
3 结语
现有高校用地指标对于一般的校园建设来说有较大余地。整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远期校园发展需求,适当紧凑布局校舍用房,为学生活动及校园远期校舍增加留有余地。校园空间尺度应以宜人、合理为标准,避免盲目追求超尺度广场、建筑空间,建筑宜适当紧凑,距离不必过宽,避免校园尺度失衡。在大学校园中设置多个中心空间,各中心空间在校园中疏密有致,网络相联,使师生行走于其中时会经历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注重对尺度的把握,强调设计的人性化。创造“积极空间”,引发校际、科研、师生、市民多元互动与创新。校园道路分级规划。宜形成校内环路。环路路宽不小于24 m,不设自行车道。临核心景观带道路设不小于8 m宽校园内道路,一块板形式,路旁设行道树。较大规模的校园交通可形成两圈层环路,外环路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自行车及人流为辅;内环道以通行人流、自行车为主。
[1] 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刘兆阳.临沂大学新校区规划建筑设计探索与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3] 李雅琦.高等院校新校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7,43(5):17-18.
[4] 李 璐.大学校园新校区步行系统优化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5] 吴木生,陈建东,樊海强.福建省海洋技术学校新校区规划设计[J].中外建筑,2016(10):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