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意识形态对于大学思政课堂的影响

2018-03-05曹月柱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思政教材

陈 焱,曹月柱

(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18)

1 当前大学思政课堂面临互联网意识形态的挑战

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目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轰轰烈烈地在各高校展开,但同时也面临很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来自网络。

具体来讲,第一是如何使思政授课内容与时俱进问题。就教材而言,笔者授课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教材,从版本来看可谓新书,但对学生来讲,教材案例其实已为旧闻。在如今网络热点几乎一天一变的情况下,教材可能还未出版就已过时,这使得思政课程教材先天就不接地气。当然,这不是教材编者的问题,而是老方法遇到了新问题,经典理论遇上了新时代。

第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学生提出的疑问与反驳,同时还附带着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搜索出来的“证据”。笔者个人很感谢这样的反驳,因为给了授课教师及时弥补遗漏之处或解释现实问题与教材理论之间存在偏差的机会。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利用智能手机找到了网络说法与授课教师所讲内容矛盾之处,却保持沉默,并逐渐坚定了对教师不信任的态度。而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并消除深藏在学生内心的不信任感,才是当前大学思政课堂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第三,发达的网络媒体和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信息与知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主动”与“被动”。简言之,人们通过网络获得信息与知识,不论对错,都是自己主动寻求或者搜索的。而传统课堂教学不能给予学生主动选择的机会,学生处于“被灌输”的地位,自然对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持怀疑态度。毋庸置疑,学生通过网络主动搜索的知识不一定就是真的,而课堂上所传播的价值观念也不一定不真,但遗憾的是,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意识形态领域,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处于下风,并且是绝对的下风。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笔者还是认为,互联网意识形态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用好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的思想意识形态服务,并达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目标,是目前亟待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2 结合教材理论对网络意识形态进行再诠释

依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安排来看,对于大学生活的介绍以及确立学生在大学这一新阶段的人生目标与理想信念,是课程设置的第一个核心内容。但根据笔者的调查,学生在对大学生活感到新鲜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个极大的困惑,那就是就业。当课堂上谈论起理想信念话题时,学生说得最多的还是如何找个好工作或者如何外出做兼职。而这一切焦虑的根源除家长之外,还与当前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新闻(如“博士卖猪肉”)有关。因此,如何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来设置课程,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应对之法唯有“以网络对网络,以热点对热点”。这要求思政教师不能只注重课程或教材,还要关注网络新闻热点和舆情焦点,了解学生关注、讨论、考虑的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所思、所讲、所想,才能使课堂上传达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入脑入心。

所以,当谈到理想信念但学生对未来充满焦虑与困惑时,教师要及时结合唯物辩证法与课本上的相关理论,对于网络热点进行全新的解读。以“博士卖猪肉”这个热点新闻为例,不论是从网络舆论炒作还是公众的反应来看,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如今就业艰难,连博士都找不到工作只能去卖猪肉”以及“博士卖猪肉是否屈才”问题。而考虑到大一新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高考分数不高,对就业前景充满迷茫和焦虑,因此他们对这种新闻热点及背后传达的价值观念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同样是“博士卖猪肉”这个话题,依笔者课后考虑,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案例,来阐明一个人所拥有的理想信念的价值与意义。其一,理想信念与从事的职业无关,“卖猪肉”之事若能做大做强,同样是一番事业。其二,理想信念不能脱离现实,否则便成了空想。就此事而言,也许这位博士有非常远大的学术理想,但目前为生计所迫,以“卖猪肉”为生又有何不可。诚如教材所言,实现理想之事本身是长期、艰巨和曲折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反过来讲,博士既然可以“卖猪肉”,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又有什么身段不能放下,去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呢?至此,再让学生了解褚时健76岁出狱创业“褚橙”的案例,从而成功地应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冲击。

就上述分析来看,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及时了解网络热点,并且有充分的思考,不要照搬教材理论,而是要联系实际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偏消极负面的价值观较为普遍,而学生自认为处于“被管理”“被教育”的地位,这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网络上传播的消极负面的思想。在这种情形下,单纯说教不如因势利导,转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有所受益。

歌德曾言:“理论是灰色的,而人生的金树长青。”[1]如何以长青的生活为灰色的理论增光,恰是思政课堂与网络争夺思想宣传阵地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不应该害怕网络意识形态,网络上的很多信息本身并无正误之分,只是因为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会放大个人的负面情感,使得个人更多地将自己的“负能量”表现出来。就此而言,若我们有足够的理论与能力自信,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意识形态,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诠释。

3 主动出击,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思政教学

面对互联网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应对,而要主动出击,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思政教学。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思想舆论阵地争夺,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在笔者看来,思政课堂实际上是教师和网络争夺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的前沿。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思政教师处于全线溃败中,原因并非我们没有掌握真理,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打好这场网络时代的教育阵地争夺战。

从网络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文化倾向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非正式、嘲弄经典权威、自嘲。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人们更容易发表过激、负面与怨怼的言论,同样也非常容易找到认同者与支持者,这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力量,先入为主地告诉接受人们:正统的、官方的、看起来庄严肃穆的东西全都是虚伪的。这一方面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新世纪的发展形势,另一方面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市民社会阶层逐渐形成的表征,甚至还有西方敌对势力推波助澜。而正是由于否定经典权威,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更多地以混乱、搞笑、无是非、相对主义甚至色情、暴力、下流的内容为载体。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抛开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单就其传播方式来看,可以认为是接地气、能触动大部分人心灵的。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舆论阵地主动出击,自然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里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在课外,将学习延伸到网络上,如当前蓬勃开展的“易班”等;二是在思政课堂上借用网络语言、手段、思考方式来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与形式。

例如,播放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是思政教师的惯用做法。但目前,视频网站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以ACFUN与BILLBILL网站为代表的弹幕视频网站异军突起,而其主要受众恰是高中到大学阶段的学生。此类网站的特点是:在视频播放过程中,观看者可以实时把自己的感想或意见以字幕形式显示在视频中,如此一来后续观看者在看视频内容的同时,也会看到其他人留下的评语。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将思政课堂教学视频资料放在这些网站上,以搜集观看者的意见和评论,并再次下载用于课堂教学。这一方法与传统视频教学方法的不同在于,当视频播放过程中出现负面评论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如以笔者使用的关于我国杰出核武器实验科学家林俊德院士事迹的视频为例,从上述两个弹幕视频网站上下载的视频,播放时有不少不敬不雅的词汇,这反而成了一个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不必教师多言学生就能分出是非好坏。

在网络上个人负面情绪可以被放大,但在课堂环境中,当学生出现消极的价值观念时,由于舆论压力能够进行自醒,这比教师单纯说教的方式更有用。同时,正面评论也能增强学生对自身正确立场的确认与坚持,特别是这种正面的支持并不是来自教师和课堂,而是来自学生熟悉的网络。

4 利用互联网思考方式和语言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教师如果与学生深入交流,就会发现学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且这种语言与词汇并不是所有网民共知的,而是某个网络社群或年龄层次的人使用的。因此,作为思政课程教师,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讲的这些词汇背后的典故,就成了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在笔者看来,只有讲学生熟悉的话语,用学生熟悉的方式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思政课堂教学目标。

比如,以在大学男生中很受欢迎的网络对战游戏LOL(英雄联盟)为例,有类似“一波流”“刚正面”“上单”“中单”“打野”“发育”“后期”这样的说法,而学生也时常将这些词汇运用到生活中。如“刚正面”一词是正面攻击,不使用机巧与偷袭手段,依靠正规方式和敌方战斗的意思。当笔者讲到朝鲜战争之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义时,便以此为例,指出这场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帝国主义进行的“一波流、刚正面、越级单杀”,以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缺乏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与美军正面对抗并打败了火力强大的对手。教师使用的这些词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师想要传达的情感、意义与价值,引起共鸣,同时对于授课内容产生进一步认知的兴趣。

然而,使用上述方法需要注意3个问题:其一是不能过度使用,要分清楚主流话语与网络语言的主次;其二是要清楚意思再用,因为一旦误用会被学生认为虚伪,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其三是教师要不耻下问,以学生为师,了解其所思所想以及掌握的网络知识,走入学生心中。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思政课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出去。

5 结语

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并获得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于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而言,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思想作风,其核心就是要了解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在网络上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还有网络对他们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只是个别学生把勇气表现在网络游戏之中,表现在胡乱谩骂或无节制的嘲讽之中,于是,原本纯粹的心灵与正确的价值观念慢慢迷失。而守住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阵地,正是当前大学思政课程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与任务。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将其与思政课程教学相结合,认真研究当前网络生态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化困难为动力。如此才能在非常自由的互联网世界同境外敌对势力、封建迷信、拜金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抗衡,取得这场网络意识形态战争的最后胜利。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思政教材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