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中医药高职高专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实证研究
——以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8-03-05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顶岗中医药校企

朱 丹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预示了建设“健康中国”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医药健康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1],这对于培养中医药健康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机遇,然而,生源质量整体下降、应用型本科兴起,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无疑又是挑战。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要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和灵魂[2],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及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健康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预示着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势在必行。因此,笔者依托省级教研项目,将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放在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上。分析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同时研究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结合中医药专业领域,建立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拥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致力于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笔者根据项目组通过理论研究建立的培育体系,进行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实证研究,进而为健康产业背景下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建议。

1 对接健康服务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下,学校迅速反应,积极向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省教育厅提供了最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大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的修订意见和论证报告;率先设置了健康管理中医健康管理方向、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旅游方向等专业,现已有两届在校生,为促进区域中医药健康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巩固和强化传统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和护理等优势专业建设的同时,通过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骨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建设成果,辐射带动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优先发展医学专业、努力拓展药学专业、逐步完善技术专业、积极培育健康产业相关专业”的专业结构体系。

学校依托安徽省质量工程、振兴计划、行动计划等项目,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卓越技能型人才建设等,努力将学校建成区域中医药技术技能重要资源集聚地。截至2017年,学校获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及省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5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创新实验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2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卓越技能型人才项目25个(人);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省级重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18项,一般项目3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学校校级教学名师3人、教坛新秀17人,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26门,教学研究项目92项,教学成果奖32项。

2 积极接受行业指导,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在广泛调查研究以及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相关教师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经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完成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修订工作在发扬以往专业建设方案优势、特色基础上,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选择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继承、发展和创新,努力形成专业特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课程建设理念,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或能力结构)的要求,对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根据医、药、护、技等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中医(药)师、护士等相关执业资格标准,凝练专业课程,突出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强化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开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专业发展的新课程,满足学生对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始终跟随时代步伐,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市场需要。基础理论一方面体现应用性,另一方面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职业技能一方面体现针对性,另一方面重视技能培养的系统性,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做到应用性、针对性、系统性有机结合。课程体系中纳入考证课程,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合,推行“双证书”制度。

同时,我们在修订工作过程中还认真梳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尤其是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果,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法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合理融入相关研究成果,深入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学专业实施“院系一体,医教结合”的“两段三步四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学专业构建“校企结合,一体两翼三段三岗”的人才培养模式;针灸推拿专业采用“院校一体,工学结合,岗位驱动,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构建“院校合作,课证融合,人文与技能并重,中护与西护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3 专兼结合内培外引,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根据行业发展、专业建设需要,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制订师资引进计划。学校十分重视硕士以上高级人才的引进,同时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训培养工作。另外,学校还派出多位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项目,如国内访问学者、国培、省培、教育部网络培训、行业培训等。

为凸显培养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学校在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的同时,注重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此,学校制订并严格执行《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暂行办法》,有计划、分批次逐步实施,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临床、生产、科研一线实践锻炼,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信息,把行业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为使实践锻炼不流于形式,实践期间有检查,实践期满有考核。近5年学校共有二百余名教师赴医疗卫生单位和药品生产企业一线实践学习,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实践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本专业行业培训,获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

学校在注重提高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紧抓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学校将临床教学管理机构和临床教研室设在临床一线,并让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与校内基础医学教师结对,组建“一帮一”双培互学小组,发挥各自在理论或实践方面的优势,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鼓励、引导临床医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此外,学校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双职称评聘工作,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在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我校有百余位教师入选(含附属医院临床教师)。

为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加强技术型教师引进工作,制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兼职教师培养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从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生产、科研一线引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实践工作经历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行业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根据其专业技术职务不同,分别聘为兼职讲师、兼职副教授、兼职教授。到目前为止,学校共聘请了77位校外兼职或兼课教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4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人才供需对接

学校深化与各类医药、卫生、健康等行业企业的合作,推进专业教学与卫生事业、医药产业需求对接,突出医药卫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注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扣职业岗位特征,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资源,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探索符合中医药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紧贴岗位工作过程,校企共研行业标准

学校组建校企结合的专家团队,开展以企业、学生、院校为主体的三方调研,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教育部相关专业设置标准,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药学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同时,参与了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牵头的全国职业学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制定相关工作,从整体上规范了中药学、中医康复保健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基本要求,保证顶岗实习教学效果,以提高中药学、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4.2 以项目实施为抓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在省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中,学校与芜湖市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药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厂中校”,完善校企互惠双管机制,实施“工作学期”教学计划,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与安徽浩研养老服务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全面合作,共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理念新颖的养老护理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老年护理技能训练及自主学习、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培训和考核、校内外相关科研项目与卫生保健工作提供服务场所,建成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护理实训基地。

4.3 顶岗实习常态化,校企共管实习训练

学校在医学技术类、药学类等专业实施顶岗实习,为学校教学与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目前,接收我校针灸推拿、中药学、药学、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医疗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等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有五十余家。同时,学校一直坚持优胜劣汰原则,对顶岗实习基地不断进行优化重组,如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根据学生就业面向及市场需求,增加产后修复顶岗实习内容,新增芜湖“倍爱妈妈”产后修复中心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

4.4 企业专家进课堂,校企共育人才

药学类专业邀请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震来校授课,聘请上海悦胜芜湖药业有限公司方健华、朱胜才等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同时将药品检验领域最新的理论及实践技能融入教学。康复保健系在美容院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邀请南京慧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达铭对美容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美容院经营的连锁化及高端化趋势、美容院经营与管理内涵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对美容院经营管理的执行力、产品力、专业力、服务力、客情力、销售力“六力模型”策略进行详细阐述。聘请安庆学子推拿连锁机构总经理吴贤贵我校担任推拿治疗课程教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个人创业经历得到师生的认可。

4.5 订单培养显成效,校企共促深度融合

我校与香港朝晖美容集团共同开设医学美容技术订单培养班——“朝晖班”,学生在校期间不但学习医学美容专业知识,而且学习订单企业的特色技能课程,熟悉美容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培养职业素养,在校期间即完成由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实践证明,订单班学生专业技能熟练,团队协作能力强,热爱企业,勤奋敬业,勇于创新,得到了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好评。另外,我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和芜湖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开设了“诺康班”。在此之前,我校已有与诺康集团、芜湖绿叶制药公司在中药制药技术、中药学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成功经历。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还体现在企业参与学生创业指导、技能大赛等方面,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顶岗中医药校企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