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形象设计专业“工匠”培育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2018-03-05刘文革李爱波毕渔民贺国祥

职业技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中职

刘文革,孙 静,李爱波,毕渔民,贺国祥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工业美术设计学校,哈尔滨 150056)

0 引言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现代服务业崛起,现代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要求,以及教职成[2015]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总体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务所需。按照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要求,为了解外省市及我省职业院校在工匠培育方面的实际情况,为课题“基于‘工匠’培育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收集详实的数据资料,奠定坚实的课题研究实践基础,特开展此次专题调研活动。

1 研究设计

1.1 调研对象和方法

课题组在2017年6月5~7日走访了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和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参观了他们的开放实训中心、研创中心、专业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在每所学校参加了由常务校长、教学校长、各专业部主任、科研部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等相关人员组织的座谈会,以美发与形象设计等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着重对“工匠”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现场调研,同时也了解了文化艺术类、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工匠培育方面的情况,收集了相关材料。7月份,课题组对黑龙江省内的哈尔滨工业美术设计学校、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讷河市职教中心学校4所国家级示范校和重点校,就调研内容的相关方面进行了摸底调查。

1.2 问卷设计与收回情况

为了能准确了解中职学校工匠培育方面的实际情况,课题组设计了五大类21个问题的综合调查问卷。其中答卷者身份特征问题3个,占14.3%;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问题5个,占23.81%;校企合作方面问题3个,占14.3%;实习实训(包括教师和学生)方面问题5个,占23.81%;工匠精神及工匠培育方面的问题5个,占23.81%。问卷内容设计紧紧围绕工匠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网上调查问卷形式,从6月4日发放到6月21日回收,共收回有效问卷4381份,有98.52%来自黑龙江省。其中,专业教师填写人次1137,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答卷占89.71%;高职学校专业教师答卷占10.2%。

2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外省市2所中职学校,摸底调查省内4所中职学校,结合调查问卷,对综合情况及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我省中职学校在工匠培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情况如下:

2.1 工匠精神深入教学,培养途径有待探讨

社会需要工匠,时代需要工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本文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的敬畏与尊重,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具体到产品和服务上,表现为以人为本、专注细节,精益求精等特质。因此,工匠精神需要具备两个素质:一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二是在技艺上追求完美。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专注、严谨、耐心、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就工匠精神方面的调查,设置以下两个问卷答题:

问题1:您的学校,有将工匠及工匠精神作为培养目标并落实到教学中吗?[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是346479.07%否66515.18%(空)2525.7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381

问题2:您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工匠精神吗? [单选题]

统计显示一:约80%的学校已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对问题“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工匠精神吗?”回答“不能”和空白答案共占13.33%(分别为7.85%,5.48%),回答“能”占34.28%,表明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方式方法等还需进一步探索与改进。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将来当工程师、公务员等,收入好且工作体面,很少人愿意去做一名匠人。若要加速工匠型人才的培育,就急需提高工匠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弘扬工匠精神,让更多的人抛弃偏见,投身到工匠这一行列中;同时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植,重塑中职学生的自信,矫正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的认同感。统计显示二:工匠精神的培养如何具体落实在德育课及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中,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调研中,基于工匠培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情况是:没有开发的占0.7%;已开发的专业类课程占96.15%;已开发的德育类课程占3.15%。以上分析表明,在基于工匠培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德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少,数量不足,有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大比例,以便发挥工匠精神在德育课程中的引领作用,提高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中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专业教师建设稳步发展,师资内涵有待改进

调查显示,我省中职学校在专业教师建设方面的现状是:

2.2.1 职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部分职校教师每天重复着繁重的教学工作,教学业务熟悉后,缺乏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动性,进入职业平缓期,甚至产生厌教厌课的不良情绪。

2.2.2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直接与企业、服务业相联系,向他们提供劳动者与服务者。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特别是生产车间的实训、营销市场的培训等,需要大量的专业指导教师,而大部分职业学校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外聘专业指导教师现象比较普遍。文化课、基础课教师数量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

2.2.3 教师双师型比例不高。全省没有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从调查问卷问题:您是否是双师型教师?[单选题]

XY是否(空)小计中职学校/专业教师585(57.35%)426(41.76%)9(0.88%)1020

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不到60%,与相关要求(80%~90%)相差甚远。

2.2.4 教师企业实践不达标。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没有达到相关要求,专业教师实习满意度有待提高。

问卷问题:您的学校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达到( )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2个月33729.64%3个月1069.32%4个月585.1%5个月504.4%6个月15113.28%半年以上32328.41%(空)1129.8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137

从上表统计可以看出,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每5年累计达到6个月的人数比例为13.28% ,半年以上人数比例为28.43%,6个月及半年以上为41.69%,与《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要求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相差甚远。根据问卷问题“目前您对专业实习是否满意?”的统计,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填写人次1020,答非常满意的占 31.37% ;比较满意占49.61%;不满意占15.98% ;非常不满意占2.25%,表明专业教师专业实习的满意度不高。

2.3 校企合作备受关注,深度融合有待加强

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中职学校与10家左右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如哈尔滨工业美术设计学校的形象、服装、工艺美术、动漫动画等专业,分别与长久广告、金鑫美业、同路人广告公司、万美制衣等6家实训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紧密型校企合作方式,校内采取“共建共管共育人”模式,实现了“厂校一体”格局。另一种是松散型校企合作方式,学校同70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建设方案,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进度,让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校企融合的进程不断推进。但大多数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问题:

2.3.1 有些校企合作成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实质性工作不多;企业利益和学校利益不对等、方向目标不同步,校企合作机制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缺乏必要的约束;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使学校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合作的效果。

2.3.2 学校难以用合适的薪酬聘到高素质的企业兼职教师,即使聘来能工巧匠进课堂,学生学习的意愿不强烈,不珍惜学习机会,影响了教学质量。

2.3.3 从问卷问题:您的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 )[多选题]

从图中可见,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导师教学管理制度的占31.57%,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的占40.7%,共同制定专业教师培训制度的占43.32%,共同制订教学参考方案的占43.92%,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部分专业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制约了中职学校“工匠”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2.4 大师工作室初具特色,优质利用有待提高

从摸底调查的4所学校情况来看,1所学校拟在2017年建立3个工作室;1所学校无名师工作室;2所学校分别成立了4个和3个大师工作室。从调查问卷统计来看(如下图),建有名师工作室的学校,依托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成员的技能专长,为解决专业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思路、方法,并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如培养学生、培养专业教师、引领课改等。存在的问题是:工作室建设活动内容单一,工作室建设手段单一,缺乏工作室建设考评体系,对自身的职能、责任缺乏明确认识。

问题:您的学校名师工作室或大师工作室承担哪些任务?( )[多选题]

结果如下表所示。

选项小计比例培养学生341778%培养专业教师213848.8%引领课改187442.78%对外服务121027.62%(空)3758.5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381

2.5 国际交流坚实起步,扩大学习有待深化

黑龙江省开展国际交流的中职学校虽少,但已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学校已初步取得成效。像齐齐哈尔市职教中心学校始终坚持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核心,探索出了“走出去、走进去、走回来、走上去”的国际化办学思路,立足专业建设,在课程改革、学术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先后选派8名老师赴德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家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培训,开展教师海外研修,实施教师国际化培养,并与韩国木浦大学等进行留学、劳务等方面的合作。目前,该校与捷克莫罗维亚-西里西亚州关于双方职业教育发展签订了相关意向性协议,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明确由格兰特欧洲商会牵头,帮助该校与捷克布拉格斯密霍夫、索科洛夫两所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并派学生到捷克进行就业实习、交流互派等体验式游学,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国际交流渠道不畅,资金保障不足,管理体制与制度不健全,由于各种因素,国际间交流难以深入。

2.6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精髓内涵有待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立足校训,培养当代工匠,多层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传承建设,包含校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旗等设计及说明;物质文化建设,包含校园环境(如教学楼、校史长廊等)、实训场所、专业教学流程与成果;精神文化建设,包含职工活动(读书活动、技能展演等)、学生活动;企业文化建设,包含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含制度汇编、专业设置标准等。有的学校将校园文化集锦成册,记录学校文化发展历程,同时,为学生搭建多角度发展平台,积蓄发展力量,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师、彼此关爱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岗、爱专业的职业道德品质。

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足,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深,基于工匠培育的精髓内涵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对策与建议

3.1 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注重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

课程体系结构是实现工匠培育的重要载体,要强化课程体系内涵建设,突出专业发展特色,进一步突显工匠精神的培植。

3.1.1 专业与行业、产业相结合进行课程开发

开展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与行业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建设适应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特色的现代化专业群。

3.1.2 制定省、市级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建议制定中职学校市级或省级几个大类或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形势接轨,建议开发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3.1.3 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开发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发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开发和实施网络课程,丰富学生课程资源。

3.1.4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工匠精神培养

强化德育课程教学,在德育课教学目标设计时,结合工匠精神及专业特点,设计符合工匠培育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强调工匠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强化专业课教学,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形成产教无缝对接、良性互动局面。用“韧”的精神铸造职业信念,用“专”的信念提升职业能力,将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和岗位流程及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深入体现工匠精神的精髓。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育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3.2.1 注重优化专业教师的成才环境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鼓励教师向紧缺人才方向转型,学校对跨专业多技能的教师给予奖励或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中职学校、企业及师资培训机构,要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专题培训。

3.2.2 重视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工作

(1)依托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在原有师资培训基地的基础上,遴选一批高技能人才基地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基地数量及专业覆盖面要逐步扩大。(2)教师赴企业实践,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如实施意见及若干个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标准等。(3)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要有开放性,辐射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2.3 多渠道解决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问题

建议省内出台按大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发放证书并实行定期认定制度,便于基层学校具体操作时有章可循,也可使不同学校同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保持一致。

3.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建协同育人机制

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完善政策法规,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驻企业,健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校企联合招生等相关的制度办法,加强制度管理;校企联合培养工匠型人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适合企业和学校发展的专业课程,共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培养工匠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

3.4 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加强大师工作室建设

相关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名师工作室建设,并给予政策保障。行政部门、行业、学校要加强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引导和考核,推进名师工作室开展教改、研究、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名师工作室要发挥职业教育某类专业建设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要把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一支高素质的教科研精英团队,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在行业专业中具有标杆示范作用。

3.5 着眼未来发展,促进国际交流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行业实施校企协同“走出去”方案。相关行政部门要积极搭建中外职业学校交流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对接。探索与我省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双向交流合作;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教师和校长出国培训工作。学校要提高自身办学实力,更新保守、陈旧的传统思想,树立教育国际化的全新观念;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国际交流的机会。

3.6 提高内涵引领,丰富校园文化

3.6.1 加强示范校引领示范作用

在省内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凸显品牌专业特色,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突出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示范校。

3.6.2 建立职业体验中心

建立面向中小学校及社会开放的区、市、省多级职业体验中心,突出职业特色,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的有效融合。

3.6.3 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扩展军训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传统军训内容是队列、方阵训练,将拓展训练融入军训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4 结语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摸底调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经过梳理分析调查结果,剖析了黑龙江省中职学校在“工匠”培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在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大师工作室建设、国际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对比分析外省市中职学校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基于“工匠”培养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研究。

[1]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2016-05-30.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师厅〔2017〕3号).2017-05-15.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

[4]刘文革.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问题与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11):32-34.

[5]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教职成[2014]14号.

[6]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的函(教职成司函〔2017〕18号).2017-03-03.

[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17年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沪教委职〔2017〕1号).2017-03-03.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中职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校企合作五反思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