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小站稻”
2018-03-05
□特约撰稿人 王 滨
天津特产小站稻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因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著名的人文特征而驰名中外。小站稻原产于天津南郊小站地区,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始于宋、辽时期,成名于清朝末年,曾作为宫庭御膳米。据史料记载,清末天津总兵周盛传因拱卫天津、加强海防的需要驻军小站,因晚清政府国库空虚,小站驻军施行屯垦。周盛传小站屯垦成功,始有小站稻之称谓,其后成为津沽名特产品。闻名遐迩的小站稻的问世,是整个天津屯垦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白里透青、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醇”是小站贡米的特有风味。小站稻品质优良,产量也高,米粒椭圆微长淡绿、颗粒均匀、如冰似玉、晶莹甜糯、清香爽口、软而不糊、冷后不硬、营养丰富,是我国当时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又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20世纪50~60年代,小站稻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
基因特点及品质特征
小站稻作为一种杂交稻,优质基因来源广泛。北宋时曾以江淮粳稻为母本,但结果却优于江淮稻,津南地区种植较多的属红莲稻。曾以朝鲜、日本的稻种为籽种,引入中生银坊主(简称银坊)、爱国(又名金钢稻)等品种,而品位却超越了韩国稻和日本稻。小站稻的前驱是葛沽稻,但比葛沽稻更胜一筹,小站稻之前,天津葛沽的稻米早已久负盛名几百年了。尤其是清朝初期,葛沽的水稻已经达到了南方最好的良种水稻“白玉塘”的水平,深受皇家喜爱,成为贡品。葛沽的米质好,一是由于自然环境好,二是跟海下地区有着充足的水源有很大关系。当时海下地区虽然土壤含盐量较高,但是“以水治盐,开渠引水”的水淹种植水稻技术已经日臻完善。清周楚良有诗道:“作粥葛沽稻粒长,汁滤晶碧类琼浆。”诗中稻粒长,是葛沽早期种植的籼稻型品种。葛沽稻米当时能如此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不惜笔墨地赋诗歌颂粥汁中的米粒晶莹透亮,碧玉一样美好,品尝起来类似美酒琼浆,可知在当时大名鼎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崔旭《津门百咏葛沽》亦有诗云:“满林桃杏压黄柑,紫蟹香秔(同粳)饱食堪。”这里的香粳,显然是另外一个品种,也就是粳稻型品种。现在,葛沽地区早已没有葛沽稻了,就连老人都记不起葛沽稻曾经驰名天下。小站稻米之所以后来居上,主要归功于京杭大运河,也就是天津卫俗称的南运河水,使得小站地区得以“去碱留淤,渐成沃壤”。南运河的水混浊昏黄,但是味道极为甘甜,不仅适宜灌溉,也适宜饮用。南运河的水主要来自于一瓢水半瓢沙的黄河和石水斗泥之说的漳河,含有大量的淤泥和腐殖物,水质肥厚。尤其是浇地过后,不仅淘洗了粘性盐渍土质,而且还在田地中淤下很厚的一层富含氮磷钾等养料的红色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丰富充足的养料,极大地提高了米质和产量。对于得天独厚的运河水,小站人美其名曰“御河水”。至今说来,老人们还津津乐道,有口皆碑。小站稻比之葛沽稻,除了在米质上更胜一筹,口感上更加香甜滋润,在外观上也更加晶莹玉润。以粒大饱满,垩白极少,状若珠玑,晶莹玉泽,驰名海内外。无论蒸饭煮粥,香气扑鼻,美味无比,就算只是干吃米饭,不加菜肴,也会清香适口,令人食欲大开。并使其取代了葛沽稻,成为清皇室的贡米,声望遂超过了葛沽稻。而且小站稻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十分扛饿。俗话说:一碗小站稻,胜过三张饼。尤其过去小站地区农村都使用大柴锅烧饭,那真是一家焖饭,全村飘香。焖熟的小站稻盛在大腕里,用铲子拍平,等到米饭温凉了,插上筷子,竟然可以把碗连米一起提起,可见米质之好。如果把两粒粘连的稻米慢慢拉开,那长长的丝可以拉伸到一尺以上。小站贡米无愧于天津的风物珍品,闻名遐迩。
种植历史
天津地区水稻种植形式多样,有春稻(禾直秧)和晚稻(麦茬秧)之分,春稻品质较优,晚稻前茬种麦子一年两熟产量高。种植历史悠久,其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和灌溉水源等生态条件,适宜生产优质稻米,历代史料多有记载。
辽代碑录:“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香耕,实鱼盐之沃壤”是天津较早的种稻文献记载。宋辽对峙时,北宋淳化四年(993)“发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大作稻田以足食”。明末汪应蛟受命任天津海防巡抚,屯田种稻,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编次其围田,人称“十字围”。围田种稻之法对天津其后种稻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明史·汪应蛟传》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天津巡抚汪应蛟利用驻防兵丁,在葛沽、白塘口两地垦田种稻5000余亩,采用筑堤围田,利用淡水洗碱,种稻每亩收四五石。
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公元1613~1621年),大科学家徐光启曾四次来天津,致力于垦田种稻。从此,葛沽稻大负盛名,而葛沽距小站仅12.5公里,一般把葛沽稻视为小站贡米的前身。
清同治十年(公元1859年),防军提督周盛传率兵十八营,进驻马厂(河北省青县境),修建新城(今塘沽区新城镇)至马厂大道,沿途设站,十里一小站,四十里一大站,如今的小站镇及西小站、东大站村即由此而得名。周为补充军饷,先在新城附近垦田种稻,并吸取前人种稻经验教训,先从兴修水利入手,于光绪元年(1875年),令淮军士兵十四营移屯小站一带开挖马厂减河,其首端在今静海县大张屯乡靳官屯村,与南运河(也叫御河)疏通。历时五载,马厂减河工竣,全长75公里。由国外引进火轮水车4架,自造风力水车、手摇水车、脚踏水车及畜力水车共2000余架,耕种季节随时引淡水灌溉,排咸水洗碱,很快把这片滨海弃壤改造成蓝天碧水的著名稻作区。当年整个垦区,有盛军稻田6万余亩,民营稻田13万余亩。清末葛沽文士苏之銮写有《小江南》诗,吟咏这里的旖旎风光:“地处津东入画堪,此间曾谓小江南。”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小站贡米生产,推广普及科学技术,水稻品种不断更新更换,栽培技术逐步改进,稻米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并以特二级质粳米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贡米良种,各地远来学技,老农频出指导,年调籽种数万公斤支援各地,振发了山东、宁夏等省区水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到公社化以前,小站贡米种植面积、单产、品种进化,都达到空前高峰。其后,马厂减河、海河上游各河系,拦河截流,建库蓄水,九河下梢的天津,水量逐渐减少。1968年,独流减河切断了马厂减河,南运河水绝源,靠海河水维持。1973年,津南区“稻改旱”。1975年以后,境内小站贡米局部恢复。20世纪80年代末,津南区重新开发优质小站贡米成功。21项有毒物质指标监测,18项为零,3项低于国家要求的数值,被命名为绿色食品。
如今的津南,大力恢复小站稻种植,将小站稻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晶莹剔透赛琼浆”的小站稻米,更能深入田间地头、特色景区切身感受浓郁的乡野情趣,稻米文化,品味津南历史与稻米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对钻石品牌的守护
1999年,“小站稻”获得国家证明商标,2009年又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核准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法定持有人,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多年来,天津市农业生产、科研及粮食加工企业团结合作,全方位共同守护小站稻品牌。在种植方面,加大了节水型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对小站稻种植基地的水、肥、土严格把关,按照国家无公害水稻标准严格组织生产。在加工方面,对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加工水平、稻米质量严格审查,确保小站稻品质。全面打击假冒小站稻生产销售,确保市民吃上货真价实的小站稻。
严格授权企业使用商标 。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小站稻证明商标的拥有者,对相关企业使用小站稻商标有严格的规定。生产企业首先要在工商部门注册并具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粮食加工生产许可证。二是生产场地、加工设备要达到相关标准。三是企业年加工稻米产量要达到1000吨以上。四是生产企业每年要到粮食质量检测部门进行两次稻米品质检测,稻米质量要达标。检验项目包括水分、不完善粒、黄粒米、杂质、气味、色泽、加工精度及碎米,检验合格并附有合格证方可出厂销售。稻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食味品质等项也要达标。一、二级为优质大米,三级为普通大米,达不到三级的为等外大米,不能作为天津小站稻米出售。五是选用的稻谷必须是在天津地区种植的优质无公害水稻。目前,天津数十家企业与中心签订了小站稻证明商标使用合同,销售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并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南非等国。
扩种优质节水型小站稻。由于小站稻米市场销路好,小站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遇到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小站稻要扩大种植面积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节水型水稻新品种,天津水稻原种场、天津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在内的众多水稻育种部门都在积极研发节水型优质小站稻并见到成效。“小站稻要保持优质特色,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选育优质稻种,二是对种植基地的水质、土壤、肥料严格把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如是说。“小站稻要好吃,就要多使用有机肥料、少使用化肥。另外,还要提倡生物防治病虫害。”宝坻区、津南区几十万亩稻田推广生态立体种植,在稻田里放养螃蟹、泥鳅、甲鱼,吃掉水稻害虫和杂草,不用打农药;螃蟹、泥鳅、甲鱼的粪便、饵料又可以肥田、松土。通过开展立体种养达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使小站稻原粮质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津南、宁河、宝坻等有条件的区县建立优质小站稻三大种植基地。在小站稻传统种植区,大力推广小站稻原生态自然的种植方式;在高产种植区,研发推广最新的小站稻新品种,突出高产;在新品种植区,种植口感更好,营养更为丰富的新品小站稻。三大种植区大力发展节水型种植,推广最先进的绿色种植技术,在确保高产的同时,注重稻米的品质、营养和口感。
打假保护小站稻名牌。小站稻一直以其优质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销售价格也高于其他大米。正因为如此,外地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打着小站稻名义出售的大米,严重影响了小站稻的声誉,给众多消费者也带来了损失。小站稻是天津第一个进入“中国地理标志名录”的农产品,也是全国第一个进入中国地理标志名录的粮食作物。根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小站稻必须在天津市行政范围内种植生产,须经过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批准才能使用小站稻商标。如果不具备这两个硬件,其他任何企业都无权使用小站稻商标。多年来,小站稻证明商标的持有者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不懈打假。特别是2010年,小站稻进京维权更是掀起了异地打假护名牌的高潮。经过和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共同努力,目前北京市场小站稻假冒情况明显好转,小站稻销售市场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