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贡米田里的“稻”书记
2018-11-15高一伟
□高一伟
“开镰嘞!”看着眼前翻腾的稻浪,“稻”书记高兴地清了清嗓子:“这块田有收成,我这心里就踏实了!”
“稻”书记叫程道明,是江西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的村支书。“可能是大家觉得我总爱跟‘稻’较劲,就叫我‘稻’书记了!”十多年前,程道明从外地务工回村,一门心思扎到村里几百亩特殊的稻田上。
“这块田的来头不小,是万年贡米地地道道的原产地!”程道明口中的“万年贡米”历史上确有其事,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的大米曾因被朝廷指定为“贡米”而闻名。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专家在万年发现了1万多年前先民驯化种植野生稻的遗迹。因此,万年县被认为是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
“最奇的是,这块贡米田好像只适宜种植叫作‘坞源早’的传统贡米品种,种别的品种都不大好使。”程道明说。
“当初分田,这些田可不受人待见。”程道明回忆,上世纪80年代村里分田到户时,这片藏在深山密林间的稻田,因生长期长、产量低、出入田地交通不便,村民多不愿种。
程道明说,贡米田早年原有上千亩,随着村民逐渐放弃种植,贡米田核心区面积已不足300亩。
眼瞅着贡米田越来越小,传统贡米品种面临原产地“绝种”的危险,程道明坐不住了。2008年冬天,他和村民们一起研究来年贡米田的出路。
经过程道明多次奔走努力,在万年县政府支持下,当地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诺每年以高于市场近3倍的价格从原产地收购村民种植的传统贡米,保住了贡米田的同时,也保住了传统贡米品种珍贵的种质资源。
“这让我们松了口气。”程道明告诉笔者,2009年的秋天,种贡米田的村民尝到了保护性政策的甜头。此后的几年间,种贡米田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万年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阳厚说,这是可以吃的文化,也是活着的文化遗产,种植传统贡米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特别是万年贡米田里的传统稻作文化世代传承尤为宝贵和不易。
“我已经对接了几家公司,设计一些包含贡米元素的工艺品。等条件成熟了,我们要向文化创意产业进军。”程道明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贡米文化与乡村特色旅游的结合也有了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