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环境下课堂教学数学生活化
——以周先育执教《折线统计图》为例
2018-03-05周先育
汪 奇 周先育
(肥西县上派学区中心学校 安徽合肥 231200)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将相关信息引入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应该要做的事。教师对教学信息的选择和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信息筛选和运用能力,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
一、联系生活,强化导入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合作。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乐于从现实生活中,积极主动参与探索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体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
教师用我校学生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训练、获奖图片进行导入:
“这些图片的内容是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利用信息技术,依次呈现活动过程中的图片素材,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引入所学内容,缩小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启发学生参与探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渲染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掀起新的波澜。
二、凸显演示,强化衔接效果
对于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等,合理选择、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如笔者利用本校学生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图片,引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参赛队伍/支426394468454489499519
利用白板拖拉放大功能,呈现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
“从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使用统计表、统计图表示,有何好处?”
学生:2006—2012年每年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的数量;从2009年开始,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数量在逐年增加……
学生:清楚,直观,具体形象;看直条条块,直条条块高度越高表示数字越大。
“2006-2007年发生了什么变化?2008年又有什么变化?伸出你们的一只手,与老师一起来比画。”
学生:从2006年到2007年,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数量减少了;到了2008年,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的数量增多了。
教师与学生一起,顺着条形统计图上面的数字,用手指比画。接着,教师从2006年对应的条块上的数据开始,依次连接2007年、2008年、2009年,直至2012年对应的条块上的数据,最后形成下图:
教师合理选用信息,运用媒体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学习动力。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可以使教师兼顾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三、新授过程,引导学生探究
“经历着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教师在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时,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从图中挖掘相关信息。引发学生思考,关注数形结合,关注图形呈现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推测一下参赛队伍数量未来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表示数量变化情况。根据本图可推测,未来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的数量可能继续增加,也有可能减少,但减少的可能性不大,总体趋势是上升。
“小组合作,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两个相邻数量之间的线段长短与数量增减有什么关系?”
学生:两个相邻数量之间的线段越长,数量增减的大小越大;两个相邻数量之间的线段越短,数量增减的大小越小。
此外,可以从折线统计图观察到许多其他关系,如线段陡缓与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还原生活
教师传授新知识后,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运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化。这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对原有知识进行拓展。通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利用信息手段,还原学生真实生活。
如根据小伟体温变化及与正常体温之间的联系,判断小伟身体状况。
“从图中可知小伟在4月7日—9日可能发生了哪些事情?”
学生:4月7日,小伟发烧了,4月8日出现好转,4月9日小伟身体恢复了……
通过小伟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可以知道小伟的身体状况,并且知道小伟在同一天不同时间段的身体状况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实现数与形的结合,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对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拓展,还原生活实际。
数学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寻找规律、寻找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需要更加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引入教学,切实做好学以致用,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发展提供知识源泉和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