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环境下锦州石化公司“三供一业”社会化员工思想动态分析

2018-03-04李少军

经营者 2018年21期

李少军

摘 要 锦州石化公司“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肇端于2015年下旬,2016年开始全面推进,现在仍在稳步推进过程中。本文沿历史-现状、宏观-微观两条轴线,多维地对本轮央企办社会改革必要性进行阐述,进而在大视角下对锦州石化公司矿区服务业务改革过程中的员工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并对干部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视角 锦州石化 三供一业 思想分析

一、引言

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减轻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口号,此后,国有企业经历了涅槃重生般的洗礼,相当数量规模和效益难以为继的国有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却进展相当缓慢,以至于在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再次踏上征途。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娜·罗默说,如果一个问题拖了很多年而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的话,不是这个问题存在本身具有合理因素,就是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后,“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再次作为本轮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走向了前台,而本次改革,可以说是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续篇,作为大型央企,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矿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也不可避免地成了这续篇中的一个小小“章节”,“章节”虽小,但从一年多的工作实践来看,却瓶颈诸多、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把握干部员工的思想动态、转变其思想观念方面,仍有很多工作亟待开展。

二、历史

(一)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发端

建国以后,由于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很不充分、很不健全,加之当时体制机制和社会观念的决定,工矿企业承担大部分社会职能成了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唯一选择。在体制机制方面,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内,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工厂”,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直接掌握和控制的“车间”,其基本任务就是全面完成国家出于各種目的而制定的计划,为国家的各种不同社会政策分担在承受范围以内的压力。在资金投入上,全部由政府拨款形成,在企业的产品销售上,政府因为市场商品短缺,实行统购统销,企业盈利和亏损由政府全部收取或负担。在社会观念方面,普遍认为,职工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何谈生产和经营。同时,由于企业效益和员工经济利益不挂钩,企业办社会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可以促进生产,促生产后再抓生活,生活抓好再促生产,是一种良性循环模式。以上两方面决定了,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92年十四大之前,企业办社会一直都是被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认可的一种企业经营模式。

(二)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现状

根据国务院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央企业大致拥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约8000个,需要年度费用约800亿元,需要地方年度费用超1000亿元。截至目前,此前的调研数据尚未出现特别明显的缩减。[1]800亿的年度费用,主要是指中央企业为了解决企业社会办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每年需要从企业的盈利收入中拿出进行补贴的部分,也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政府对一些困难央企的财政补贴。这800亿绝大多数都来自企业利润,大概占到了总体利润的50%。而1000亿的地方年度费用,则是指地方国有企业为解决办社会职能需要进行的来自企业和政府的补贴。

(三)石油系统的企业办社会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脱胎于会战模式,最初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军事化色彩,通常是发现一个油田建一个基地,像大庆、胜利、华北等油田都曾是局级建制。石油会战大都在偏远甚至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谈不上社会化服务,会战单位只能“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自建包括农场在内的后勤保障体系。但是到了“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今天,到了与全球顶级能源公司同台竞技的当下,继续背负这样沉重的包袱显然不合时宜,也难以为继。

尽管国资委近年来在黑龙江、河南、湖南和重庆等地实施中央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试点,但中国石油矿区服务业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相对滞后,由社会专业公司和企业自备电厂集中供热的住宅小区仅占矿区供暖总面积的47%;矿区住户供水、供电和供气由社会专业公司供应分别占到住户总数的19%、20%和47%;矿区保洁、保安、绿化服务外包分别占物业服务总面积的20%、13%和11%;矿区312所托幼园所中,仅有114所依托社会力量兴办或与社会机构联办,占矿区托幼园所总数的35%。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矿区服务板块组建之初,每年的补贴近400亿元。[2]2015年,中石油盈利总额为220亿元,矿区服务业务补贴竟然为260亿元,企业办社会已经成为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

作为中国石油的兄弟单位,中国石化矿区居民高达70万户、212万人、802个小区,社区面积达7100万平方米,有48家企业承担“四供一业”业务,总资产达96.7亿元,从业人员4万多。其中,位于中心城区的有镇海炼化、洛阳工程、天津石化等30家企业;位于边缘城区的有巴陵石化、长岭炼化、川维等13家企业;属于独立矿区的有胜利、中原、河南、江汉和江苏等5家油田企业。

(四)锦州石化公司企业办社会历史

锦州石化公司建厂于1937年,建国以后,成了国家重要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也成了一个典型的工矿型国有企业,职工衣食住行全部由企业承担。如今,锦州石化公司后勤服务系统由原来的老生活服务公司、物业服务公司、房产维修队等单位统一整合为矿区服务事业部。现在,矿区服务事业部管理着矿区居民1.5万余户,管理面积150余万平方米,经过逐年递减,年运行费用补贴从矿区服务事业部成立之初的1.2亿元以上降至了9500万元,而项目投资从成立之初的数千万元降低至现在的500余万元。但即便按照2015年的历年最低补贴额度,矿区年运行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总和也在1个亿以上,而在当年的低油价瓶颈下,锦州石化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利润为负,也就是说,现实情况是,将锦州石化公司和其负担的矿区服务业务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是无法继续生存的,同样的情况当然也存在于其他兄弟企业。2010年,锦州石化公司燃气供给系统全面移交当时的锦州市燃气总公司,实现专业化管理,提高了居民用气质量的同时,也为锦州石化公司卸掉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安全包袱,现在来看,这一创先之举可谓利在千秋。

三、后勤服务系统彻底改革的必要性

(一)大型国有企业税负过高,无力承担

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曾经说过:“中国石化平均每天交税8亿元人民币。”从数据比较,傅成玉关于央企税收负担较重的说法是成立的。113家央企2014年上半年缴纳各项税费8648.55亿元,税收负担率多年为12%。与之相比,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支付税费金额位列所有上市公司的前两名,累计缴纳3587亿元,税收负担率高达14.29%。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国有企业每100元营业收入的纳税额是8.55元,私人企业是3.02元,外资企业是3.03元,国有企业的税负为其他企业的2.8倍。[3]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国企无论是营业收入、净利润,还是支付税费总额都占据绝大比例。

(二)大型国有企业社会成本过高

与非国有企业相比较,国有企业还要支付更高的社会成本。统计资料显示,国有企业与国家控股企业,其生产所用固定资产所占的份额是最少的,前者占78.3%,后者占72.4%。而集体企业、私有企业与中外合资企业生产所用固定资产都超过90%,其中私有企业所占比重为95.18%。这就使得国有企业与国家控股企业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的比重显得非常巨大,国有企业为24.13%,国家控股企业为29.3%,其中社会性固定资产在国有企业与国家控股企业中,也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前者所占总额的比重为9.2%,后者所占总额的比重竟达14.38%。可是,私有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几乎可以忽略,集体企业也仅仅为2.7%,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为1.15%。[4]这就是说,由国有企业建设和购置的潜在福利性固定资产,包括企业办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医院、幼儿园等,远远超过了非国有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国有企业福利供给成本也是社会成本的构成部分。福利供给成本包括两个方面,显性福利成本和潜在福利成本,顯性福利可以以货币或实物的方式直接发放给企业员工,成为员工总收入的一部分。但潜在福利,却是以集体物品(即在使用权上可以被该国有企业内部所有成员在制度内享用的物品)的方式累积于企业之中。为了使这部分集体物品得到有效的管理,企业就得在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以专门化的功能单位去维护和支配这部分资产,并随时处理与该资产有关的各种事务。这样,在国企内部,社会性组织机构的建立就不可避免。而组织机构,在企业科层制之中,却要依靠工作人员去填充。这样,国企不仅在固定资产设置上要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要扩大可变资本开支。于是,非生产人员中服务人员的数量就理所当然地增加了。

(三)大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费用巨大

国有企业还承担巨额的企业社会责任费用。国企的社会责任涵盖了社会责任的多维度概念,包括对消费者、环境、员工、合作伙伴、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七大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近年来,“三桶油”每年在全球主要社会公益总投入都超过10亿元;通过奖学金、助学金、捐建希望小学、资助社会机构等多种方式支持国内教育事业;援助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注重扶贫、开发与合作结合,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开发新模式。

四、站在历史角度分析干部员工对“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的思想态度

如上文所述,企业办社会是特定时期产生的特殊产物,有着其深远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市场化进程已有近30年,在东北的特殊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进步仍明显滞后于外部社会发展,当然,这也导致了东北三省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下面,本文从5个层面对国企干部员工在企业“三供一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国家一直以来巨大的补贴已使职工丧失付费意识

企业办社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而来,国家不惜成本的巨大补贴额度是企业办社会的唯一资金来源,如上文所述,每年800亿元的财政补贴额度和千亿元的地方费用,让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对员工生活中的“暗补”无处不在,这也导致了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员工有偿服务的付费意识基本丧失。

以锦州石化公司为例,在2012年进行收费制度改革之前,水、电、暖的资源性收费均远远低于社会收费标准,物业收费更无从谈起,员工享受服务不仅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连水、电等资源使用也享受大幅度的暗补,更有甚者,由于办社会始终都是国有企业的“副业”,在宽松的监管下,无偿占用、使用资源的情况司空见惯,而在“巨额补贴”的时代,很多国企管理者认为这些无伤大雅,一般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又同时加速了员工付费意识的淡化、消失。伴随着90年代住房改革的开始,锦州石化矿区员工付费意识逐渐提升,但速度缓慢,因此,本轮“三供一业”社会化后,矿区居民付费意识的苏醒将必然导致其内心强烈的抗拒心理(锦州石化矿区由于房改后矿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矿区居民付费意识比照大型油田较强)。

(二)企业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服务造就了众多“襁褓员工”

虽然承担社会职能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副业”,但由于强大的补贴支持以及“摊子越大补贴越多”的传统思维,大型国有企业已经衍生出一整套针对职工乃至家属的“生老病死”保障体系,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对员工家属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

以锦州石化矿区为例,矿区服务事业部综合维修公司的440急修队号称7*24服务模式,即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居民家里的各种突发情况都可以拨打固定电话进行报修处理。大至主管线堵塞泄漏,小至换灯泡龙头,都有人处理,在很多油田企业,这种服务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造成了在广大员工家属看来,不存在物业维修界面一说,我是企业人,我家的问题就是企业的问题,自己什么事都可以依靠企业的服务解决。作为补贴更为巨大、实力更为雄厚的大庆油田矿区,离退休职工的居家养老工作甚至都由企业一力承担。由于服务资源有限,很多有关系、人脉广的干部享受的服务更为及时周到,这也就造成了从企业领导干部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一直到基层员工层面,很多人对社会化这一举措抱有抵触情绪。

(三)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国营、集体、市场化三种用工均对改革持怀疑态度

如上文所述,从1993年开始,国有企业拉开了改革的帷幕,改革工作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阵痛,这种阵痛绝大部分是企业改制伴随着人员分流造成的。很多东北人对上一轮改革中的下岗潮仍心有余悸,而本轮改革,恰恰揭开了东北百姓这一层心理疮疤。

在企业后勤服务领域,市场化临时用工一般都是以企业职工的家属、亲戚为主,而其吸纳众多集体用工的作用则成了挽救濒临绝境的集体企业的“重要一根稻草”。本轮“三供一业”社会化对人员的顶层设计是“人随业务走”,但很显然这是一个基本不可能实现的政策设想,因为接收的市政单位本身也存在着就业需求,而且显然企业后勤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人工成本很难达到市政专业公司的要求,因此,现在后勤服务领域的三类员工均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走向怀有极大的不确定。就目前形势来看,如果企业后勤服务顺利实现社会化,现在的市场化临时用工和集体用工遭到淘汰是必然结果,国营职工由于身份特殊,企业在继续承担其人工成本的同时,必然想方设法使其创造更多价值或尽力降低人工成本以弥补损失,这是众多国营员工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综合来看,后勤服务领域,无论是国营、集体,抑或是市场化用工,均不愿意看到“三供一业”社会化从设想成为现实。

(四)企业众多国营后勤服务人员难舍“俏活”

在国有企业后勤服务补贴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人工成本的补贴,以锦州石化公司为例,在2015年集团公司收紧矿建投资后,补贴大部分为人工成本补贴。

作为辅业的后勤服务领域,在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中都属于边缘业务,很多企业甚至将其作为一线老弱病残员工有序退出的蓄水池,由此导致后勤服务领域员工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普遍偏低已经成为常态;由于后勤服务领域员工绩效难以考核,对国营员工的制约手段几乎没有,“干得多干得少一个样、干得好干得坏一个样”的情况普遍存在,同时大量补贴导致众多市场化临时用工充斥在后勤服务领域各个角落,成了真正的劳动者;另外,由于长期游离于企业主之外,后勤服务领域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失。以上因素造成了占据着后勤服务领域人工成本绝大部分的国营员工“混日子”情况非常严重,近年来,很多企业通过改革,拉大了后勤服务领域和一线员工的收入差距,但在社会人均财富不断提升的今天,这种差距难以对后勤服务领域的国营员工造成实质性触动。故而,众多的后勤服务员工对社会化改革难以产生认同感。

(五)部分企业领导对政策把握仍不到位

在本轮社会化改革前期,中石油内部很多兄弟单位的领导对于矿区是否会“断奶”仍心存怀疑,而其最大的担心就是,如果政策出现转变,而自身业务又已剥离,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决策失误”。

现阶段,伴随着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对于集团内医疗系统、离退休和“三供一业”取消补贴的时间节点均已明确,这使得企业和矿区领导层面“留业务、保补贴”的思想逐步消失。实际上,在2015年,其他央企就已经取消了“三供一业”补贴,考虑到“三桶油”的特殊性,国务院才允许其将“三供一业”补贴保留至2018年,但这已经是最后期限。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不了解情况、对政策研读不深的矿区二级单位领导仍幻想政策出现变化,“守住自己领地”的“山大王思想”也确实客观存在。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内部的干部员工对于“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在初期大多持怀疑、抵触态度,伴随着相关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政策的不断明朗,干部员工的思想在逐步发生变化,认可程度不断提升,为了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仍需企业加大思想工作力度,宁心聚力做好相关工作。

五、在“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过程中员工思想工作的建议

从上文的数据列举和情况分析来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已经迫在眉睫,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生死存亡,站在更高层面来看,更关系到我们国家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做好广大员工的思想工作,让广大员工从体制思维尽快转变为市场思维,让这项已经涉入深水区的改革工作尽可能保持平稳推进则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第一,要在宣传中让广大干部、员工看到,“三供一业”社会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本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改或不改”,而是怎样“改快改好”。针对部分干部员工观望大油田的情况,我们必须让其意识到,油田矿区具有其特殊性,改革步伐虽较我们慢一些,但考虑到其体量和客观环境,也属正常,但无论怎样,彻底改革是必然趋势,无法扭转。

第二,要让广大国营员工认识到,改革是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为了让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是为了让企业员工得到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如果让员工在后勤服务上得到小恩小惠,长此以往,员工的损失将远远超过其所得,也就是所谓的“占小便宜吃大亏”。

第三,要让后勤服务领域的员工彻底转变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有价值的岗位不是“混日子”的岗位,而是能够让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岗位,让其能够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竞争力,当然,临近退休年龄的老员工,可以安排适当清闲岗位进行过渡,以缓解“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的矛盾。

第四,要从集团公司层面和锦州石化公司层面尽快明确人员安置政策,现在对于国营干部员工的安置众说纷纭,人心不稳的情况在中石油下属企业各个矿区均有出现,由于对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不确定,且社会化工作有损个人利益,部分矿区二级单位中层干部对“三供一业”移交毫无热情,甚至设置阻力,这就导致了本就矛盾重重的“三供一业”移交过程中又增添了许多额外困难。

第五,对于集体和市场化用工,在政策未明朗前,应以安抚为主,但同时必须加强考核,对于懒散倦怠、浑水摸鱼者必须以大力度予以清退,并以国营职工充实空缺岗位,这样不仅可以稳定当前局面,更可以为“三供一业”移交提前清除部分隐患,也可以为现阶段企业运行降低成本。

第六,企业宣传部门应在大视角下对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进行宣传,要让广大员工从横向(比照周边兄弟单位)和纵向(历史)两个维度,对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有更为全面、立体的理解和认识。

第七,必须让广大国营干部员工意识到,即便在“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以后,矿区的负担仍非常沉重,这其中占比最大的便是国营员工的人工成本,所以,国营员工必须提升自身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无论是在劳务输出岗位上抑或在生产服务岗位上,都能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作者單位为锦州石化公司矿区服务服务事业部)

参考文献

[1] 张硕.企业办社会与时代发展[J].中国石油企业,2015(4):26-29.

[2] 楚序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讨会[C].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