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生本教育初探
2018-03-04王兴平
王兴平
摘 要:初中化学教学坚持生本教育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也有利于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生本教育理念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本教育;体现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因此,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让学生自己多学、多动手、多讨论、多联系实际,有目的、有组织地激发和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创造力和潜力的提高。具体而言,教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的观念呢?
一、以阅读与自学为起点,以表达为终点
在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阅读与自学,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先读后教,先学后教,学生走在前面,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的引导实质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一是帮助学生使知识系统化,形成概念体系;二是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三是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四是引导学生感悟化学语言。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把知识用于解决作业和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这既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的手段,也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形式就是用所学知识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即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解释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示范、小组讨论、同桌交流、学生小结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模仿、练习。使学生听懂口头语言,看懂书面语言,也懂得语言所表达的含义,甚至言外之意。如,在《原子的构成》的教学中的学生阅读环节,笔者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第一.阅读教材P70-71;第二能从数量、质量、电性、电量等方面描述原子中的各粒子的关系。在学生阅读完毕后,组织学生以氧原子为例,从数量、质量、电性、电量等方面描述原子中的各粒子的关系。
二、以情境激发为突破,以实验为载体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学生只有对所学新知识充满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才会走入学习之列。《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适当地补充简单的实验,利用实验过程、结果等大量新奇、富有刺激的感性信息,结合提出思考性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笔者先问学生:火能不能在水下燃烧?学生立即感到为难:常识是不能燃,心里希望燃。接著先做演示实验:水下白磷燃烧。学生感到万分惊奇之际,师问:为什么白磷会在水下燃烧?白磷在水下一定会燃烧吗?这样,顺利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分析燃烧产生的条件,找出相关知识点。
三、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核心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课堂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先设计几个引导性提问,再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根据教师观测到的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提出新的问题。教师特别要注意利用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即利用实验,以科学思维训练为主线,设置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学会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检验的科学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的关系有几种情况?你认为正确的结论是什么?接着笔者打乱教学顺序,先进行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前提是密闭条件;再完成白磷燃烧实验,巩固学生刚建立的正确结论。
四、以愉快学习为方式,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来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把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思想的形式,结合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进行。在CO2溶解性实验时,笔者先收集一瓶CO2,再小心倒入半瓶水,让一个学生“摇一摇”。学生一摇,塑料瓶立即变瘪。师故作不满,指责该学生不是“摇”,而是“捏”。学生大笑之余,师顺势道:“给你申述的时间,回答原因。”通过愉快学习,既使学生理解了CO2的溶解性,又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五、以“宏观—微观—符号”为表征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变化上,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理解性质、把握变化本质的依据,而化学符号则从微观层次上科学、简明地表达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联接宏观与微观的中介。这样,在化学学习中,学习者心理上就形成了对物质及其变化所特有的方式,能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