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的思考与实践
2018-03-04张超王峰
张超 王峰
摘 要: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目标,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人与人,人与资源,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发挥环境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生态系统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作为国家建设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目标,创新培养体系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人与人,人与资源,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必要素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更是将创新推向高潮,高等学校也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高校通过举办创新能力培训、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兴趣社团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提升创新能力的平台,大学生提升个人创新能力的意识更加普及,参与创新类活动的人数逐步增加。但是,创新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虎头蛇尾的现象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创新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学生创新热情逐渐消退,指导体系和资源配备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2.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创新活动盲目追求活动数量和参与人数,忽视了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目标,对学生创新自信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主要表现在:
(1)创新活动缺乏科学规划。根据对国内三所高校的初步调研可知,各高校现阶段创新活动数量逐渐增加,呈现多而杂的趋势。部分创新活动不适应学生发展阶段的能力提升需求;同一时间段,存在不同院系、不同部门组织的相似创新类活动,活动缺乏统筹和规划;活动组织时间仓促,学生创新缺乏深度思考和试错的时间,创新成果质量不高,背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和创新活动客观规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学生创新热情出现逐渐衰退的趋势。根据对某高校工科学院的初步调研可知,学生在低年级主动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类活动的比例能够超过90%,大三年级参与该类活动的比例不超过30%,随着年级的提升该比例不断下降。同时,学生创新项目的完成率普遍偏低,学生在参与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对创新的兴趣,这就表明我们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不适应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没能帮助学生保持并拓展对于创新的热情。
(3)创新指导的体系不完善。指导教师的缺乏是高校普及化创新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指导教师的人数无法匹配创新活动参与人数,即使是增加每个教师的指导数量,但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质量的下降。指导教师缺少创新指导专业培训,部分教师对大学生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只是简单地将研究课题交给学生,课题无法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
(4)创新经费的来源不能保证。在理工科院校开展学生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实验验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实验经费和相关材料的购置经费很多时候是无法满足学生创新要求的。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系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是包含学生、指导教师、创新项目、创新培训、创新成果等内容的多要素环境体系,通过关键要素的调控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1. 着眼“双向规划”的创新能力培养思路。“双向规划”即学校创新能力培养系统的科学规划和学生个人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规划相结合,实现人与资源的合理匹配。结合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年级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同需求,整体规划学校创新类活动,将低年级的实践感受、兴趣激发,中期阶段的实践探索、热情保持,高年级的实践创新、经验积累进行合理统筹,始终围绕创新的实践过程,不单纯地以创新成果为目标,而是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科学规划。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制订个人创新能力提升规划,设定不同阶段个人创新能力的目标,再根据发展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对于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指导教师可结合学生个人创新能力规划做适当的指导,促进创新人才更好地发展。
2. 完善创新指导体系。组建由学院教师、优秀研究生、创新获奖团队、优秀学长构成的立体式创新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科研基础、创新经验、实践操作等全方位的创新能力提升指导,实现人与人的高效互动。注重对创新指导体系的专业培训,聘请创新能力培养专家为指导教师进行创新指导专业培训,对项目设置、创新目标、能力匹配、创新心理、考核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专业指导,保证创新指导资源的有效性和匹配度,提升创新指导的质量。探索以项目为依托的创新小组,强化阶梯式团队的运作,形成自我指导和创新积累的有效模式。提供平台,让有一定创新基础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由课题组教师跟踪指导,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遴选学院近十年来的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对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估、筛选和整理,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支撑。
3. 补充学生创新类课程。以项目化创新育人方式,反哺第一课堂创新能力培养,实现资源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学生的第一课堂是知识育人的主体部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课堂需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努力尝试和推进学生项目化课程设计,尤其在学院的基础性专业课和学校创新创业类课程中,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项目化创新团队,以创新团队的形式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任务,让创新实践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让团队合作成为创新的必要过程,让创新成果展示成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4.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创新能力培养科学规划和创新指导资源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完整的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将创新实践、创新展示、创新交流和创新文化进行整合,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各方需求进行整合,将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科研需要、企业创新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整合,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大学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能够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人与资源,资源与资源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保持创新热情,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2]张玉利,白峰.基于耗散理论的众创空间演进与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學技术管理,2017,38(1).
[3]陈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作者简介:张超(1986— ),河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化工过程机械;王峰(1981— ),山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工过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