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鼓书常用曲牌的应用
2018-03-04王瑞
王瑞
摘要:襄垣鼓书作为襄垣地区民间的一种说唱类曲种,其曲牌的运用都较为随性,但常用的有[满堂红][小拾番][打连成][放风筝][绣荷包]五种,分别用在襄垣鼓书的两种唱腔中,且它们的用法和位置都有所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而本文将针对这五种曲牌的应用做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襄垣鼓书 曲牌应用 曲牌分类
中图分类号:J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3-0033-03
襄垣鼓书作为北方鼓书类曲艺中现存历史较为悠久的曲种,它由“鼓儿词”和“柳调”两种唱腔体系组成,由于“鼓儿词”和“柳调”皆为打鼓说唱,且都流行在襄垣地区,是用襄垣地区方言说唱的民间鼓书表演形式,所以在当地统称为襄垣鼓书。襄垣鼓书中常用的曲牌有五个,分别为[满堂红][小拾番][打连成][放风筝][绣荷包]。
这五个曲牌分别是由不同的器乐曲或民歌小调改编发展而来,形式上也有不同,它们有纯器乐演奏的曲调,也有带词演唱的曲调,这两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用法。我们根据其应用的位置和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暖场曲”和人物“剧中曲”两种类型,暖场曲一般用在开头或串场的部分,通常为纯器乐演奏的曲调。而“剧中曲”是指剧中人物表演时的借用曲,作为“剧中曲”使用的一般是带词演唱的曲调。此处除[放风筝]以外,其他均可作为暖场曲使用,下面分别对这五个曲牌的使用特点进行逐一地分析。
一、暖场曲牌
作为暖场曲使用的曲牌有[满堂红][小拾番][打连成]和纯器乐演奏版的[绣荷包]四个,一般都是純乐器演奏。它们的用法位置如下:
此处的曲牌是独立存在的,与后面的所唱书目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其功用一方面是为暖场,吸引听众,烘托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协调各个乐器间的音高和音准,为后面的正式演出做准备。但其并不为鼓书内容服务,与说唱故事内容的情绪也不一定相符。下面分别对这四个曲牌的特点进行阐述,具体情况如下:
(一)[满堂红]
[满堂红]通常仅用于“鼓儿词”长篇大书开书之前,篇幅比较长,由襄垣鼓书伴奏乐队的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共同演奏,其节奏鲜明、震撼,感染力极强,音乐风格质朴欢快优美。[满堂红]有两个版本,一个完整版,一个简化版,下面将两个各自进行分析。
1.完整版[满堂红]
整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节奏、表演形式复杂多变,整体的气氛比较热闹,后半部分演奏速度也比较快,对演奏员的技艺要求较高。下面是整个乐曲的分段叙述:
第一部分节奏简单,速度平稳,所有乐器合奏即可,情绪平稳,使各方人员逐渐进入状态。
第二部分为前后两段的过渡部分,以同音反复和级进进行旋律模式为主,演奏速度也逐渐加快,用以连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节奏多变,且十六分音符居多,速度渐快,乐器的演奏形式变也变为“一领众和”的形式,一件乐器领奏一句后,其它乐器对其进行简单的变化重复演奏(在下面谱例中括号内旋律为乐器重奏部分),相互呼应,掀起全场高潮,避免曲调单一、枯燥,吸引观众,使听众集中注意力,直到连接正书开始之前恢复合奏形式。
2.简化版[满堂红]
它基本是只取了完整版前半段的器乐合奏部分,比完整版少了一段“一领众和”的尾声,当然也有些节奏和音型因现场的即兴演奏而稍做变化,但旋律主体基本不变。这个版本对表演艺人的技术要求不是很高,人员数量也可以相对较少。
两个版本的具体使用情况是根据演奏者技术的高低、乐器多少和表演人员到场情况等因素决定的,若演奏者技术高超,乐器数量和人员数量足够,两者就可随意选择;反之,只能用简化版的[满堂红]。
(二)[小拾番]和[打连成]
[小拾番]和[打连成]这两个曲牌的用法和功能相同,它们的篇幅比较短小,旋律优美流畅,且能够相互替换,其用法多样,较为随意、自由。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用于“鼓儿词”长篇书目中场休息后,在开场的暖场前奏或是其中短篇书目的开场曲。
开头:[小拾番](曲)+鼓儿词中短篇书目
中场休息:鼓儿词长篇书目+[小拾番](曲)+鼓儿词长篇书目
二是用于“柳调”的开书之前和中场插曲,不分长短书目。
开头:[小拾番](曲)+柳调书目
中场休息:柳调书目+[小拾番](曲)+柳调书目
(三)纯器乐演奏版[绣荷包]
作暖场曲使用的是纯器乐演奏版的[绣荷包],通常用于说唱正书中场休息再开始的部分,一般不作全书的开场曲。
结构:鼓儿词、柳调书目+[绣荷包](曲)+鼓儿词、柳调书目
二、“剧中曲”曲牌
作为“剧中曲”存在的有[放风筝]和带词演唱版的[绣荷包],它们一般都是带词演唱的曲牌,前后无板式连接,单独演唱。
(一)[放风筝]
[放风筝]篇幅短小,旋律欢快、活泼、俏皮,唱词中使用的语言比较朴实,贴近百姓生活,情感诚挚。通常用作剧中人物表演时的借用曲,不做开场曲或连接曲,词曲同用。一般根据剧情需要而使用,前后无板式连接,道白引入,单独演唱。
如:在《五女兴唐传》第九回中,酒楼中一女子表演时唱的曲子。
(二)带词版的[绣荷包]
[绣荷包]是最特殊的一个,它除了做暖场曲使用的纯器乐演奏的版本以外,还有一个做“剧中曲”使用的带词演唱的版本。这个带词版的[绣荷包],其唱词偏近是叙述类型,与前面纯器乐演奏版的[绣荷包]旋律并不相同,是另一个不同的版本,它的功能和用法与[放风筝]相同。
这样的曲牌一般只在说唱时进行表演,词曲独立,在剧本中并不记录其唱词。
三、结语
襄垣鼓书的曲牌主要作暖场曲和人物“剧中曲”使用,暖场曲牌一般是在曲目正式开始之前做暖场使用的,其目的为了吸引听众,烘托气氛。除此以外它们也有协调各个乐器间音高和音准的作用,为后面的正式演出做准备。“剧中曲”曲牌是为了配合剧中特定场景人物表演而借用的曲调,让人更有代入感,从而对应人物和场景。
以上所有的曲牌除了[满堂红]以外,其他几个曲牌都是既可以用在“鼓儿词”中,也可以用在“柳调中”。它们均为2/4拍,以简谱F调记谱,但在实际演奏中一般无固定的调高,皆随其后接说唱书目定调的变化而变化。所有曲牌的使用均与后接鼓书的内容、情绪等无直接关系。由于鼓书表演的随意性较强,并没有特定的规律,所以这些曲牌在使用上也均不固定,无论是暖场曲还是剧中曲,都会根据实际演出的场景或人员情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王德昌.襄垣七部艺术集成志·襄垣鼓书[M].上海: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2]吴贝.襄垣鼓书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3]李娜.秦腔两种不同色彩旋律及曲牌、曲式的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