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2018-03-04金玉洁

关键词:培养目标毕业导向

金玉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科建设办公室,山东 青岛 266580)

一、本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和“OBE”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特别是2015年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内涵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走向。然而,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告诉我们,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诸多与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学生个性化培养空间还很有限,传统的“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且结构性失衡,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育者为主导的传统教育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育者的行为,教育者还未能将教育对象、服务对象置于教育供需的核心地位。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美国学者Spady早在1981年就提出“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该理念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学习成果为教育主体组织教育活动、配置资源,确保教育产出的实效性[1]。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本文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高校价值取向为出发点,将学生学习成果——“学什么”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为何教这些、为何这样教、为何成这样”的逻辑顺序,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效果评价、实施保障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达成,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立足面向与需求,认真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何教这些”

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必须清楚“为何教这些”。“为何教这些”就是要在对教与学、高校与社会等利益相关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妥善处理好需求与培养的关系。“为何教这些”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科技(文化)活动等内容。制定时,应该将学习成果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逐层分解规划。

(一)制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规划。虽然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对培养目标有不同的阐述,但都是从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愿景出发,对学生未来职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主要关注学生“能做什么”,体现对未来职业的胜任力[2]。培养目标应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从四个方面着手,予以科学确定:一是从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着手,确定人才培养层次;二是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着手,分析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明确服务面向;三是从专业认证、专业评估、质量标准着手,明确培养标准;四是与专业定位和发展愿景着手,立足行业发展状况,明确培养特色。

(二)细化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一旦确定,就解决了学生服务面向和未来“能做什么”的问题。仅此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毕业要求,明确学生在毕业前“能有什么”,具体界定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首先,要在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或认证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毕业要求基本标准,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各专业在学校毕业要求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办学实际,制定本专业的具体毕业要求。专业毕业要求应是对本专业学生毕业时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的具体描述,不应低于学校毕业要求基本标准和本专业的全国补充标准,并体现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逻辑关系,将毕业要求具体细化二级、三级指标点,确保教学内容横向结构上整合、纵向逻辑上连贯,保证培养内容对毕业要求的全覆盖。

(三)理顺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载体。根据毕业要求及其细化指标点,反向设计课程,保证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都有具体明确的贡献,提高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确保学生学习成果达成。首先,在课程体系框架上明确对学生培养的知识门类的要求,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修与选修、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等的关系,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其次,在内容体系构建上明确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达成关系,制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保证毕业要求细化指标点都有具体课程支撑,确保横向知识点之间的互补。最后,在内容逻辑关系上明确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关系,建立课程体系拓扑图(课程地图),以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依据,理顺纵向课程之间的耦合关系,确保知识逻辑顺序的衔接[3]。同时,还需要在优化课程体系纵横关系的基础上,设计每门课程的具体学时数,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规定课程时数内完成学习任务。

(四)规划自主活动

除课程之外,科技、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从学生学习成果出发,在课程之外搭建自主活动平台,将活动作为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补充,将培养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提供更为广泛的实现载体。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构建自主活动平台,应重点理顺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理顺与培养目标的关系,要将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衡量点,拓展自主发展内涵,明确自主活动所承担的培养任务,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二是要理顺与课程教学的关系,自主活动和课程教学共同肩负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都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缺一不可的实现途径,两者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三是要理顺自主活动模块之间的关系,各个模块具有不同的培养任务,应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系统设计,在修读要求上也要刚柔相济。

三、突出知识与能力,科学规划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为何这样教”

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作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它向教育对象和社会回答了“为何教这些”和“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属于人才培养系统里的战略问题。“为何这样教”和“怎样来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实现途径,是解决学生学习成果如何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问题,属于人才培养系统里的战术问题。虽然在人才培养上“为何教这些”和“为何这样教”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何这样教”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模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因为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为何这样教”的理念根深蒂固,“三中心”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建立起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以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为主线,合理规划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资源配置等人才培养路径,落实好人才培养“为何教这些”的根本问题。

(一)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为何这样教”的具体诠释。制定教学大纲,就是要设计每个知识点对课程目标的具体达成要求。首先,根据毕业要求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明确每个知识对课程目标的具体达成权重,突出课程教学整体脉络。其次,根据课程教学脉络设计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以确保课程目标达成。

(二)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在成果导向教育中,教师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角度来选择教学方式,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从封闭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师围绕课程目标、学生认知基础,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此外,还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来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4]。

(三)优化教学资源与环境

成果导向教育中,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创设条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从重学轻思向学思并重转变。首先,要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根据培养需求和学校实际适度增加课程数量,特别是增加选修课程数量,提高课程充裕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完善课程教学的同时丰富课程资源,重点加强典型案例、专题讲座、学科前沿、试题库、案例库等课程拓展资源建设,还有教学虚拟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其次,要重视教学环境建设,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应重视实体教学环境建设,探索建设开放性的研讨性教室和智慧教室,为师生互动和自由研讨提供支持,改变以往“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状态;另一方面应重视数字教学环境建设,设计建设个性化定制的综合性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四、坚持评估与反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适应调节机制:“为何成这样”

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持续改进”,通过对学生预期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判断与评估,找出“为何成这样”的原因,以不断修正改进教学,以保证学生最终达成学习成果。

要真正发挥成果导向教育“持续改进”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质量保障系统。该质量保障系统应具有常态化、系统性、多元化的特点。首先,在评价标准上,不再是以基本教学规范和教学条件为主,而是从学校、专业、社会、学生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出发,从保障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出发,从教学活动的各个层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指标。其次,在评价范围上,不再是传统教育仅针对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而是针对学校教学工作各个方面的评估,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与否,教师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管理部门措施跟进与否、保障到位与否等,通过这些评价,及时进行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第三,在评价反馈渠道上,不再是局限于校内单一渠道的评价反馈,而是从满足学生、高校、社会等需求的角度,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评价反馈渠道,从单一评价反馈“知识学到与否”到“能力是否胜任”,更加强调学生、高校、社会三者需求的契合度。“大力开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评价与监测无疑是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的有效途径。”[5]

教学持续改进需要教师和学生针对反馈结果,改进教与学的策略,这需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高校应着力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平台,保证教师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结合教学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应规划设计多样的、有针对性地教学教研活动,拓展教师教学发展路径,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沟通方式等方面的提升,真正实现教研并重、教学相长[6]。

五、结 语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既关注教育投入,又关注教育产出;既关注教师教学,又关注学生学习;既关注外部评价,又关注内部驱动,实现了从学科导向到目标导向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它将教育对象、服务对象置于教育供需的核心地位,可有效解决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构建和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牵涉面广的综合性改革,不仅要对培养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线性因素进行改革,还要对学校文化和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只有进一步深化教师评聘、学生管理、科研管理等全方位改革,保障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实施,才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地、落实,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毕业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我们今天毕业了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毕业季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