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创新研究*

2018-03-04杨军红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贸易服务

杨军红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300)

当前世界经济虽然出现了向好发展的态势,但全球经济深层次的问题一时还没有解决,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依旧存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准确判断经济形势新变化,推进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开放。但是,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国自贸区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高度重视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创新发展。通过产业内贸易创新可以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在自贸区开放中加快我国乃至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无疑,关于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创新分析,不仅对于加快开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中国最终实现经贸强国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中国面临的贸易阻碍和贸易摩擦与日剧增、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现实,具有独到的应用价值。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内涵

随着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日益加强,中国作为迅速发展中的大国,非常重视同合适的WTO国家或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合作。本文中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简称FTA)是指WTO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也成为我国十三五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协定分别是我国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巴基斯坦、冰岛、瑞士、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新西兰的自贸协定等。我国也正在推进多个自贸区谈判,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中国—海合会等自贸区谈判等[2]。

产业内贸易是同一类产业产品的贸易活动,或称为“双向贸易”,既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也有水平差异型和垂直差异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等。中国应努力发展差异化的产品生产,通过多样化的差异产品来推动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3]。专业研究表明,产业内贸易扩展市场空间,使企业因市场规模扩大而获得规模经济,更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消费者福利。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创新有助我国乃至区域生产分工的深化和提升,不仅会促进贸易发展、优化贸易结构,而且能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深区域经贸领域合作。

二、中国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创新发展的迫切性

首先,当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带来挑战。美国迅速重塑其贸易政策,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多边贸易区倾向开始转向双边自由贸易区,希望最大实现美国利益和美国优先。特朗普就任总统第一天就正式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承诺不再签署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而是注重一对一的双边贸易协定谈判。这些都是中国面对全球经济需要认真面对的。目前为止中国的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当前的国内研究认识到自贸区的建立促使相互关税或贸易壁垒降低或消失,资源配置优化和产业规模扩大,但对目前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面临的新情况和创新认识不足,因此,针对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具有相当的迫切性。

其次,当前中国自身面临的经济问题。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经济问题的迭加,实体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还较严重。随着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深入人心,中国经济内部调整在深化,当前中国经济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改善、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可以把规模经济和由技术发展决定的产品异质性及消费偏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优势。因此,把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作为突破口,能够加强中国自由贸易区市场的韧性,全面参与区域经济协调,通过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中国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创新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由于中国政府和企业对自贸区发展战略的重视,中国自由贸易区越来越注重加强区域市场之间的对接和产业融合,中国自贸区内产业内贸易创新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趋势加强

目前中国与不同WTO类型的国家共建自由贸易区,合作成员趋于多样化,随着自由贸易区市场的深层次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压力,产业内贸易逐渐替代产业间贸易成为自贸区贸易的主要形式,产业内贸易创新趋势越来越强,有效地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近年来,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趋势加强首先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指数稳步上升,特别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上升;其次,自贸区内生产要素网络形成相互交叉,通过企业并购、跨国投资、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招商引资、建立相关产业研发平台、海外建厂等各种形式,依靠互联网等新技术,激发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在内容、功能、形式、规模、技术等各方面的创新,区域内企业的规模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区域生产环节和产品日益异质化,自贸区产业内贸易额大幅度提升。再次,产业内贸易不仅引发自贸区域内生产要素投入的大规模重新分配,更能利用规模经济和技术溢出效应激发企业生产、经营和政府管理的创新。总之,由于经济规模、人均收入水平、贸易自由化程度、互联网等影响因素对自贸区产业内贸易作用为正,随着自贸区内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需求趋向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对异质商品的旺盛需求极大地激发了产业内贸易生产、经营形式和产品功能的创新。随着中国自贸区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发展,目前中国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巴基斯坦、冰岛、瑞士、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相继进行自贸协定升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搭建必将促进产业内贸易创新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路径创新更加多样

中国自贸区由于覆盖面大,产业内贸易合作创新的路径更加具有多样性。根据区域产业情况,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可以是水平分工,也可以是垂直分工;既可以是竞争型合作,也可以是互补型合作,或两者兼而有之。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路径创新要根据双边或多边经济规模、人均收入水平、贸易自由化程度、投资、技术等不同而有所差异。特别是当前跨国公司建立起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生产网络,使大量的传统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产品生产阶段或生产工序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为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路径创新提供了多样性。针对不同的产业类型,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可以有不同的路径创新:例如针对我国的追赶型产业,可以通过区域产业合作研发、生产互助等具体形式的路径创新,提高我国在相关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大资本输出力度,推动自贸区在产业内贸易路径创新的深度发展;针对我国具有领先型的产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自我研发、政府建立鼓励性产业平台、跨国生产等具体路径的创新来扩张相关产业内贸易的新市场;针对转型性产业,比如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可以通过降低经营成本、增加产品功能等具体的路径创新来提高自贸区产业内贸易;针对弯道超车型产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入、调整产业链等路径创新来大力提升该类型产业。例如,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资料整理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和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生效以来,中国一批具备“高精尖”技术特色的品牌陆续销往哥斯达黎加,在汽车、彩电、银行金融服务、通信、信息科技等行业蕴含许多商机,通过跨国生产、自我研发等路径创新极大扩展了这些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又如,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协定自生效以来两国在高品质绿色食品、农产品、教育、培训、旅游等行业实现了双向贸易,这些产业领域根据双方市场的具体需求通过对专业技术、管理模式的产业内贸易路径创新实现了双赢。

(三)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领域具有开放性

当前的中国自贸协定不仅局限于货物贸易的关税取消与配额,还包括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环境标准、农业、电子商务等敏感领域,随着自贸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产业内贸易创新的领域也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如《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双方将以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等为重点,逐步向其他产业领域扩展。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规定新西兰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在服务贸易方面,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四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作出高于WTO的承诺,中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四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作出高于WTO的承诺;在投资方面,双方就投资促进和保护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对两国在海关、检验检疫、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另外,中韩、中澳自贸协定不仅包含了双边货物贸易,还涵盖了贸易之外的投资、知识产权、跨境电商等更多新议题。中新自贸协定除了在货物贸易领域继续加强合作以外,双方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往来也引人注目,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要素[4]。目前,除了货物贸易、制成品等领域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创新,中国自贸区内金融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大幅度上升,极大促进了服务领域的创新。当前,得益于中国自贸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自贸区的产业内贸易创新领域也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为自贸区内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挺进扩展了空间。

四、当前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在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特点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四点发展思路:

(一)提升产业专业化创新,避免相互产业冲击

提升产业专业化创新可以改善中国自贸区的贸易条件,促使自贸合作国之间形成各自产业环节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合理的利润来源,扩大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和水平。而且,产业专业化创新拓展了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深层次市场,可以避免相互贸易的不平衡,避免大的相互产业冲击。一方面,产业化创新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积极发展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产品。另一方面,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产业和生产环节,应该鼓励具有优势的国外企业来投资建厂,通过产业合作和相互学习来加强专业化创新。现实中,为避免相互产业冲击,中国自贸区内的企业要注重品牌塑造、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等形式加快专业化创新,建立以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为核心的区域性工业体系,形成良性的区域产业价值链。例如,2017年5月签定的中国—格鲁吉亚自贸协定极大拓展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针对两国产业的专业优势,双方在货物运输、能源环境、基础设施、旅游等产业领域大力加快彼此的产业专业化创新形式。另外,针对对方的薄弱产业,为避免对对方产业较大的冲击,要给予对方适当的产业保护,在自贸协定上可以进行例外处理,采取灵活方式给与对方产业专业化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二)紧盯创意与科技创新,聚焦产业竞争力

自贸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有利于自贸区合作方提升经济合作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紧盯创意与科技创新,注意聚焦产业竞争力。随着工业制成品中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在产业内贸易的产品中,以中等、高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例如,随着中国和瑞士自贸协定的升级,瑞士的比较优势在高科技方面,中—瑞自贸区的产业内贸易应多向高科技领域及创意方面发展。另外,此次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进行第二轮升级谈判,由于新西兰拥有出色的医疗科技产业,中新两国可以在医疗产业和创意、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进行更多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且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这说明中国—东盟的贸易正转向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贸易[5]。中国企业应准确确位市场定位,紧盯创意与科技创新,聚焦产业竞争力,根据东盟各国的不同发展水平、消费习惯加强扩大双边产业内贸易规模。还有,随着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中国应引导和鼓励企业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差异化大的电子机械、通讯设备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6]。只有紧盯创意与科技创新,才能带动中国自贸区整体产业内贸易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以“负面清单”推动投资便利化创新,相互投资领域有侧重

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投资,当前中国以“负面清单”为主体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已基本形成,负面清单形式更利于推动投资的便利化创新,在相互投资领域也应有所侧重。由于“负面清单”通过提前列明外商投资的禁止和限制领域,显著提高了外商投资的效率,基于“负面清单”的外资准入使自贸区内资本便捷流动,更有利于区域优势产业或互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创新。“负面清单”促使跨国公司在自贸区内自由投资,无需经过行政审批,即“法不禁则可为”[7]。例如,作为一个高水平的自贸协定,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首个对中国以负面清单方式作出贸易承诺的国家。实践表明,以负面清单推动投资便利化创新,中澳两国都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两国间贸易投资往来更加多元化,受益板块由资源产业延伸到了农业、食品与饮料业、建筑服务业、商业地产及旅游业等众多新兴增长领域,加快了相关产业内贸易的创新[8]。目前,中-韩、中国-东盟等自贸区在升级谈判中纷纷引入负面清单形式,借以加快推动相互投资便利化创新,并且在相互投资领域有所侧重,以便取得更多的比较利益。例如,为加快中-韩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创新,中国更加注重调整韩企的投资方向,鼓励韩国对中国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环节进行投资。另外,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涉及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投资公平公正待遇和损失补偿等方面的内容,从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对东盟投资的重点行业从最初的家电制造业向轻工、建材、纺织、资源开发合作等领域延伸,一批知名中国企业通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办厂、建设营销网点等形式极大扩展了相互产业内贸易的投资创新形式。现实表明,中国自贸区的产业内贸易创新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中国自贸区要加快负面清单形式推动相互投资便利化创新,相互投资领域要随着需求多元化和市场层次化的发展趋势有所侧重,通过投资绿色通道等具体形式,侧重投资于具有优势或互补性的产业内贸易领域,不断提升高资本含量的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达到优化中国自贸区产业投资结构的目的。

(四)推动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创新,适时加快服务贸易开放

服务贸易是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自贸区的服务贸易行业中,大多数服务贸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随着货物贸易越来越向服务渗透,如金融、保险、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产品更倾向于通过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创新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9]。特别是金融服务以产业内贸易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已成为构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凭借中国自贸区平台,通过增加与自贸区合作国家之间的金融服务创新,促使国内服务产业结构的升级。无疑,中国自贸区的经济开放促进了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应循序渐进地扩大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度,有重点、分步骤地适时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根据2017年初已签署的《中澳自贸协定意向声明》,两国将启动中澳自贸协定服务章节的升级版,中澳进一步推动双边旅游和医疗等领域的服务贸易。目前,由于中国和新西兰、韩国都签订了相对高质量的服务贸易协定,这使澳大利亚处于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反过来又促使中澳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另外,根据自贸协定,中国和格鲁吉亚互相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中方在金融、健康、旅游、运输等服务方面都有超过WTO承诺水平的开放。截止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并实施的自贸协定中涉及“一带一路” 的沿线国家有11个,中国服务也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服务贸易的产业内贸易创新面临更多的市场需求。目前,中国要适时加快服务领域开放,优先发展沿海等发达地区,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银行、保险、咨询、邮电、通信服务等,在重视服务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薄弱服务产业部门的引导,大力提升新型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协同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中国需要注意发挥区域内行业协会的作用。由于行业协会是介于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中国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自贸区内行业协会的协调机制。通过这些双边或多边的行业协调机制,可以帮助企业熟悉自贸区市场及其相关产业政策,随时调研、跟踪市场,及时更新当地政府的最新规定,为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切实推动中国与自贸合作国的行业合作与产业对接。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中国自贸区的政策机制改革,加强自贸区内的产业和经济政策跟进,从中国自贸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中国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加强产业内贸易的分工细化和优势环节互补,加速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创新优势的获得。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贸易服务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贸易统计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