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路径探索
2018-03-04辛建军
辛建军
(商洛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商洛 726000)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类高校的准确定位与分类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1]。潘懋元等认为必须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发展校内外的实训中心和基地,在边讲边做中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2]。但在理论与实践中,关于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指导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相关设施建设,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难以对应用型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比较。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之一。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现状
现代的教学评价主要起源于美国,目前西方有关教学评价的理论模式有几十种,而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无疑是对我国教学评价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泰勒模式以目标为中心,是“目标—达成—评价”的经典评价模式。实验教学已不再是课程专家游离于教育情境之外开发的文本,而成为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共同创造的一系列教学事件,成为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真实存在的为学生发展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3]。之后学者对教学评价有了进一步的阐释,1963年,美国课程评价专家克龙巴赫在《通过评价改进教程》一文中明确提出,“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课程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后斯克利文在《评价方法论》一文中,把评价的2种职能区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重在改进,总结性评价重在判定。1984年美国评价专家 E.库巴(Egong Guba)和 Y.S.林肯出版了名为《第四代教育评价》的专著,认为评价结果并不依赖于其客观实际情况相同程度如何,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有参与评价者的意见一致性程度如何,评价应更加关注过程,关注非预期效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对原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进行了改革。在美国,实验教学比较注重层次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性,重视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灵活,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日本,学生必须通过指导教师的检查和口试,达到其标准才可以做实验。在德国,实验教学评价,学生要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处理、综合口试、创新、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来评定[4]。
1.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从整体上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是从不同视角出发,研究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等; 二是分析其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包括相关软硬件的投入、师资保障以及制度保障等。这对于促进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是,在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1)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目标对学生满意度的关注不够
高校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目标多采用能力导向的标准,如郑春龙、余建潮等人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从本质上来看,高等教育属于服务行业,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需要由其服务的对象来进行评价。部分学者已开始关注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建立学生满意度为导向的研究体系。Selim 等面向学生满意度来测评高校的服务质量。龚放明确提出,应将学生学习的 “投入度” 和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纳入本科质量评教体系中。孙友然等建立了基于 SEM 的实验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但以学生满意度为目标导向的、具体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亟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2)实验教学质量体系研究多侧重定性分析
学术界关于高校教学和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丰富。付星、蔡红梅等基于问卷调查与层次分析法 ( AHP) ,构建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舒予、陈承等研究了高校科研质量指标体系。在实验教学方面,刘元林讨论了实验教学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属于定性分析,并未涉及具体的评价指标分析。虽然刘福成等研究了 MBA 的实验教学指标体系,但该标准难以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总体来看,以往研究缺乏对应用型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不利于科学评价其实验教学质量水平,并难以横向和纵向比较不同应用型本科的实验教学质量。此外,现有的定性分析研究中,对于高校的质量体系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支撑,使得在最终的评价效果上难以确保其科学性。
作者以“实验教学评价”为主题在中国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检索,有效记录3 125条,对检索出的3 125条记录的关键词字段数据进行归类统计,这3 125条记录中共出现2 919个关键词,经过合并归类后为1 928个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从而排列出频率较多的关键词,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实验教学评价研究主题要有评价体系、实验教学评价、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等4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目前实验教学评价研究的热门主题是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说明了目前实验教学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对于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在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中,科学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合理的指标以及对体系内部的各个指标项进行赋权等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还处于探索期,尚不能满足学校发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改变现有的实验教学状况, 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必须有一系列的标准、方法来进行规范, 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来修正,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成为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路径探索
2.1 多渠道推进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教学质量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推进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把相应的组织当作是以人为单位组成的一个系统,需要构建一系列组织成员都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对组织成员的意志行为选择进行适时地引导,从而激发每一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3]。
(1)完善体制、机制是质量文化建设的前提
制度和机制本身就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任何一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都必须依赖于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制度层质量文化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具有参与性、公开性、透明性的学校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等。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使维护学校的质量荣誉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使在质量文化建设上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得到奖励。制度层质量文化主要包括学校质量管理的领导体制,学校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学校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如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课程设计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各种有关质量的行为规范及其行为结果的指导与评价体系、质量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等。
(2)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
高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有形的物质实体环境,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办的物质成果和办学硬件条件。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 不仅具有使用功能, 而且作为物质存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的熏陶作用。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薄弱, 许多学校负债运行, 教学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加强教学硬件层面的物质文化建设, 努力改善教学行政房、实验仪器设备、实习创新基地、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体育设施、现代教学手段等教学硬件条件,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关键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专业特色和课程需求,制定对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全员培训计划。建立双师(能)素质教师持续培养和“根植地方”锻炼等激励机制;有计划地选派实践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参与产学研结合工作;对技能型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培养,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职称聘任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激励等政策导向机制,使专业课教师逐步向双师(能)型素质转型[6]。通过地方政府和学校联合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上既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学历的人才来校任教等措施。同时通过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 建立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用人机制,打造一批以教学名师领衔的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学团队。
(4)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作用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 现代网络技术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网络已成为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必备工具。在教学上, 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开展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 实现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上, 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构建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网络评价系统和教师教学质量档案库, 通过开展网上评教评学、教学质量诊断等活动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教学质量信息, 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动态管理和适时监控, 提高教学管理和质量文化建设水平[7]。
2.2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研制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既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要对接行业企业岗位要求,注重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是关于实践教学活动或活动结果并反映实践教学质量的指标和参数的规范性文件,应按专业特色、教学类别分类制订。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既要有教学结果的指标,也要有教学投入和教学过程的考核指标。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所需规范的内容可以从教学投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3个方面进行规范,其核心要素包括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设施条件、教材、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态度、资源的利用、管理规范以及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应表现出来的成就等。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不仅要从学术方面,从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期待方面,还要从学生个人发展方面进行定性或定量规范,同时要考量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情况,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和组织方式,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在校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
2.3 探索质量监控、反馈和改进的闭环
(1)构建闭环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任何一种高效运行的机制体制均离不开科学的体系设计和合理的操作程序,质量保障系统也不例外,它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双重闭环体系:教学组织指挥环路和教学质量决策环路,前者是由教学组织指挥系统、教学基本建设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教学系统和教学运行监控反馈系统组成,后者是教学质量决策系统、教学质量信息数据库、信息采集处理反馈系统、教学水平质量评估系统及教学组织指挥环路中的教学组织指挥系统、教学基本建设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教学监测与反馈系统构成。两个闭环应各自独立,又互相交叉,从最初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开始,经过组织指挥系统严密的组织协调和一系列教学基本建设、实施、评估诊断和多种方式的信息收集处理,最终形成改进措施并将其重新反馈给教学质量目标系统,帮助其调整、修正。通过这一闭路循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体系内的各个子系统又是由许多教学管理环节所组成的闭路循环结构。这些环节相互依赖,环环相扣,形成相对固定的运行程序和持续改进机制。在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形成的调整决策都可以及时反馈到目标系统和组织指挥系统当中,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体现整体和局部的有效连接[8]。
(2)完善教学质量监测手段,强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形成包括教学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督导、课堂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学生调查、毕业生跟踪反馈、本科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系统化的全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本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适时监测,及时诊断。同时以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分析、日常教学检查反馈、课程教学评价、学生学习反馈、督导信息反馈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形成涵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结果4个维度的“自我检查—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整改”的质量提升机制。
3 总结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目标、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和转型发展使命,探索符合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是其不懈的追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争创一流的关键时期,扎实推进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强化教学质量标准研制和质量监测、反馈与改进,从而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