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的福利

2018-03-04乔娟

书摘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贺卡

☉乔娟

发达的海外贸易

由于赵构的金钱换和平,从公元1141到1160年宋金相安无事。公元1161年,金单方面撕毁和约大举入侵南宋。尽管有大将虞允文奋力抵抗,朝廷还是破除重重干扰再走和谈老路……从1164年到1205年,宋再次用金帛买来了和平。南宋百姓在这两个短暂的和平时期,大力发展经济。

靖康之难后,赵构南渡,加上金占领中原,造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大量优秀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生产经验,给南宋所在的南方带来了雄厚的建设力量。这些移民与南方百姓形成强大合力,积极生产创造,使得南方日渐富裕。南宋打仗不行,发展贸易还是有一套的。自从“澶渊之盟”订立,宋辽边境就开始设立榷场互通有无。南宋除了沿袭旧政,还积极发展海上贸易,极大地带动了商业繁荣。商业繁荣又拉动手工业与规模工业的发展。发达的冶金、采矿、陶瓷业使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厂、织布厂、官窑等。这些工厂生产出大量宝物、布匹、药材、香料,使出口货物种类一度达到400种以上。为了把握海上贸易的主动权,他们研究别国地理人文消费水平与习惯,光记载海外情况的著作就有《海外诸善地理图》《诸蕃图》《诸蕃志》《岭外代答》……这些书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及港口都有详细介绍。为保持运输畅通,南宋一口气开辟了二十多个对外贸易港口,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代海船的规模大得惊人,一艘船往往能乘五六百人以上,这样一艘船能运载上万件瓷器。当时三个陶瓷碗就能在印度换来一两银子,出一趟海,利润惊人。

到南宋中后期,南方的经济已远远走在北方前面。出现了一批非常富裕的商人、手工工场主和熟练工人,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中产阶层,他们的日子过得比官员滋润。南宋知府年薪在400贯左右,而一个棉织业熟练工人的年薪能达到600贯。在南宋,有50000贯家财者属于普通中等收入。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200元,五万贯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人民币。要知道,几百年后在清朝吃一桌上等好菜才要10文钱。

中产市民阶层既得富贵,安于富贵,拥有全国2/3的巨额财富,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政府有钱了,多少也得安抚一下民间,这催生了福利事业的发展。

社会保障齐全

宋朝的福利待遇很好。北宋在首都开封设了四家福田院,供逃荒流民、破产市民、孤寡老人居住,所有费用均由政府埋单。这些官办福利院的庞大费用主要来自赋税,其次来源于“内藏钱”(皇室经费)、公田收入、常平仓的利息钱米(国营商业机构的收入),如“僦舍钱”(官设货栈的租金收入)。

到了南宋,福田院被分工更明确、服务更周到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取代。居养院则为无家可归的乞丐提供住房保障;安济坊负责慈善医疗,生病者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漏泽园是福利性公墓,专门安葬无人认领的尸体。这些措施一直延续到南宋中叶。

南宋还出现了儿童福利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孤儿院。

公元1247年,政府在临安成立了慈幼局,主要救治患病婴儿、幼童。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慈幼局是这样运作的:“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若民间之人愿收养者听,官仍月给钱一贯,米三斗,以三年住支。”后来运作成熟之后,朝廷下诏要求“天下诸州建慈幼局”。次年宋理宗又下诏:“朕尝令天下诸州置慈幼局……必使道路无啼饥之童。”

除了慈幼局,还出现了地方政府自行创立的其他儿童福利机构,如收养遗弃小儿的钱米所、婴儿局、慈幼庄、幼局等。名字虽有差别,但都奉行一个宗旨:关爱未成年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

有的官员是自掏腰包办福利。

公元1217年,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在建康府设立慈幼庄,收养弃婴和流浪儿,并拨1300亩官田作为慈幼庄的恒产,订立了完备的管理制度。这个慈幼庄一直经营40年,“相仍不废”。到南宋末年,官方设立的慈幼局已十分普遍。由于政府高度重视,慈幼局在收助弃婴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对那些失地农民,政府也没有弃之不管。太祖、太宗曾多次出台优惠减免租赋的优惠政策让农民垦荒种地,并把劝民垦田作为地方官的政绩加以考核。到了南宋,这种人性作风依然保留下来。对从淮北来的流民失业者,朝廷提供田地供其种植,并免除赋税。宋朝失业者还有一个相当容易的工作机会,那就是当兵。宋朝开国就实行募兵制,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军等都采用常年招募的办法招募,随到随要,多多益善。

先进文化

南宋时,学术思想、宋词、史学及绘画都达到了巅峰。史学体裁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类似考古学),史家辈出的局面让史学著作异常丰富。南宋还创造了直到今天依然在用的宋体字。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也是经宋朝的徐铉兄弟重新编纂的。

夏圭、马远、李唐极擅长山水画,他们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不知名或隐居民间的画家更是多如牛毛。平民文化也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起来,如戏艺类的皮影戏、滑稽剧、杂技、傀儡戏、杂剧等。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物质生活越发优越。娱乐业更是红红火火,最明显的就是繁荣昌盛的娼妓业,具体有商妓、艺妓、声妓、官妓四类。这些人虽为妓身,但她们卖艺不卖身。这些人琴棋书画歌诗样样精通,普遍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其中官妓地位最高。茶文化也悄然兴起。喝茶的人非常讲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花茶,连茶盏都分为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他们喝茶品茶甚至还斗茶。至于雕刻行业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玉雕、木雕、竹刻、漆器、碑帖、印章、铜器、金银器、牙角器,及笔、墨、纸、砚等都有极高造诣。

市民娱乐也很方便,心情不爽了,抬腿就去了剧院。不过那时的剧院叫“勾栏瓦舍”,专门用来演出戏剧小品之类的舞台剧。据史籍记载,南宋临安的瓦舍数量共有24座,这还不包括“独勾栏瓦市”,即在瓦舍中只有一个勾栏的娱乐场所。大多数瓦舍都由多个勾栏组成。每个勾栏大小不一,容纳人数不等。勾栏里只要一有演出,往往从早到晚,从春到冬,全年不歇。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临安市民“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中消遣。《东京梦华录》中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临安二十多个瓦舍,上百个勾栏同时演出,每个勾栏里都有上千观众。那整个杭州城每天就有两万至五万人沉浸于精神、感官的双重愉悦,恣意享受着美好生活。那是多么壮观的场景。

贺卡的出现

送贺卡是我们过新年的习俗,南宋那帮时髦的人早就这么干了。那时贺卡的名字叫刺,又称“谒”,送贺卡叫投刺。每逢春节,士大夫们就张罗着准备大量的刺,亲友同僚之间都要互送。那些在外地做官来不及赶回来的人则一定要赶在春节前,派仆人带上亲手制作的刺给京城官员拜年。

刺是什么做的呢?

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初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沿用刺。”最早是用竹木削成条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身份,拜会他人时递一张,有点像名片。自从发明了纸,“刺”的原料与功能就与时俱进了。文人雅士在纸片上绘制象征吉祥的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写上自己的姓名送给亲朋好友贺岁。构思精美用心制作的小小卡片,往往就是一幅精美绝伦的书画作品。

南宋送贺卡已然成为时尚,并出现了合页、连页等新式样。南宋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士大夫朋友多,若四处拜访,既耗时间也费精力。就像我们打电话发短信一样,他们将梅花笺纸裁成两寸宽、三寸长,将受贺人姓名、住址和祝福语写好,让仆人前往代为拜年。

“投刺”由人步行或乘车马送达,这活儿一般不自己干。当官的有公差,商贾望族有仆人,文人学士呢就遣书童,就连普通老百姓也不自己去,而是打发家中小辈后生去送。投刺的人到了对方门外高声招呼,主人循声而出,当然架子大的主人大都充耳不闻。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有载:“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到。”

大户人家因投刺的实在太多,迎来送往应接不暇。为省事,就在门外挂个箱子接受各方投刺,称之为“接福”。也有的在家门口挂个红纸袋接受投刺,名曰“门簿”。投刺人因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往往在门口高喊一声,将刺投入箱内就匆匆离去,待得主人应声出门时,已不见了投刺人踪影。真是送帖的比兔子跑得还快,所以投刺得了个“飞帖”之名。此习俗延续下来,“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曾在《元日书时》中感叹:“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今天的贺卡、快递、报箱、快递小哥是不是都是由“投刺”演变而来呢?

这种种新潮时尚的玩意儿,无不传递出南宋的富有。怪不得辽皇帝耶律洪基感慨“来世愿做宋人”。金第四位皇帝海陵王也是位不折不扣的“哈宋族”。

帝国的先进文明一直都是金人奋斗的理想,当他们再次蠢蠢欲动,英雄们挺身而出,誓死捍卫脚下的土地!

猜你喜欢

贺卡
给妈妈的贺卡
把爱装进信封里
3D教师节贺卡
那年贺卡是情书
特别的新年贺卡
春天的贺卡
送给妈妈的贺卡
学会祝贺
尴尬的电子贺卡
节日贺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