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春节在童年
2018-03-03何杲
何杲
又快到春节了,突然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我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按照祖辈传下来的风俗,过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约定俗成的日程安排大体是: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拜年)。”那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北京人家都是按照这一套风俗来过年的。其实,最主要的内容不外乎是买年货、包饺子、逛厂甸、给红包(压岁钱)这几项。
馋人的年货。我记得我们家,过了腊八,家里就开始准备年货了。瓜子、花生那是必不能少的,还有杂拌儿(不同档次的果脯混合在一起)、关东糖(有条形的,有瓜状的)。水果糖只买酸三色、螺丝糖(透明的形如甘露儿),又便宜又好吃,大人孩子都喜欢。至于牛奶糖,那可是吃不起,不怕您笑话,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都40岁了,才头一回尝上大白兔的滋味。点心嘛,就是槽子糕(现在叫蛋糕),还有桃酥,再有就是动物饼干了。家庭条件稍好的,会买一点蜜供,不过那是为了招待客人。这些年货买好后,爸爸都要藏起来,怕我们“零揪儿”,直到年三十晚上才会摆出来。
喜庆的饺子。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全家大人孩子都要一起动手熬夜包饺子。等到12点钟声一响,就开始煮了,饺子有荤馅儿、素馅儿、三鲜的、干菜的。形状有麦穗、蒲包、元宝等等。我记得,每年都因为年夜饭刚吃过不久,肚子撑得吃不下去,奶奶就说,“那也要吃,饺子是喜庆、吉祥的东西”。在老辈人眼里,煮饺子的锅一开,新的日子就会像开锅的饺子那样沸腾,那样热闹,那样乐和,过去的不吉利、不痛快、不顺心的事都会忘了。很多人家在包饺子时,还会把一枚硬币或铜钱儿包在一个饺子里,谁要是吃到了,在新的一年里一定会走鸿运。
热闹的厂甸。“逛厂甸”可是咱北京人春节最少不了的活动,人们年年逛,年年逛不烦。每年初一到十五,从和平门往南,一直到虎坊桥,几里地的长街上,席棚布账,鳞次栉比,人如潮,货如山。很多小孩儿看见玩艺儿走不动,甚至哭着喊着要大人给买。那时候,我最喜欢的玩具一个是走马灯,灯内的纸人纸马不停地转动,既是花灯,又有影像;还有一个是“噗噗噔”,用玻璃吹成葫芦或喇叭状,底极薄,吹气时发“噗”的声音,吸气时发“噔”的声音。后来这种玩具因容易破碎,吸入喉咙太不安全,不准再生产和销售了。
“大额”压岁钱。小孩子最期盼的还有一样事,就是初一早上睡醒觉,枕头底下都会有压岁钱。当然不像现在,能得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我们那时候,妈妈给一块钱,那就乐得了不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一次春节能得到几块钱,可算是一大笔收入呢!那都是大人提前给准备好的一沓儿五毛钱或两毛钱的,一水儿的新票。我们狠狠心,从里面抽出几张来,忙着去摊上买小鞭儿和砸炮儿。
這些美好的回忆,珍贵的回忆,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是属于我们那代人的记忆。
(责编:辛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