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2018-03-03霍友华
霍友华
人类与自然之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人类是自然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自然的涵养和庇护。然而,随着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两者关系正在逐步地走向疏远甚至是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日益加剧化,正在严重地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安全,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全人类自己。”这就是说,培养并强化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已成为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自然环保教育呢?
一、从教材中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
初中语文基础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环保”元素,比如《春》《夏感》《秋》《济南的冬天》以及《那树》《地下森林断想》等,作品中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或描绘自然景物的多姿多彩,或赞扬四季美景的自然变化,或透析自然现象的灵感启示。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多得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教师高度重视并善于利用这些课文,非常有利于让学生饱览其中、享乐其间,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自然环保情感。
以《春》为例,诸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些语段,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美妙生机以及带给人类的无限欣喜。赏析如此优美的语句,怎不让学生情感滋生呢?
二、从天人合一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怀
中华民族一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古以来,一直崇尚“天人合一”,主张师法自然,并为此留下了大量的美文佳作。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周密的《观潮》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多是描绘并赞美自然、启发人性的美妙语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辅助手段充分地展示如此多娇的自然美景,一方面在图(像)文互动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工神斧;另一方面从感同身受中体悟作品的意境隽永和作者的自然情结。比如“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透析了人生年华早逝,启发人们应珍惜光阴、及早奋发;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笑对磨难的人生信念。
三、从科学发展中坚定学生的环保信念
如果上述所说都是从文学角度来描绘自然的话,那么,基础教材中尚有一些从科学角度来阐述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语篇,如《大自然的语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敬畏自然》等。以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文中用生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四季变化及其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习此篇,既让我们了解了物候变化,深刻感知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同时也激发我们探索自然的热情,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爱护自然、科学发展的信念。
再如,严春友的《敬畏自然》,科学而又辩证地告诉人类——人类若无敬畏自然之心,任由自己恣意妄为下去,必然会收获大自然的惩戒和报复。这是认真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自然、坚定他们科学发展信念的又一扛鼎之作。
四、从读写互动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占有“半壁江山”的重大份额和重要地位。积极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互动教学,其作用、价值和意义是多元的,既具有应试教学中的“工具性”作用,也具有素质教育下的“人文性”功能,能够切实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基本特点。
比如,教学《春》《爱莲说》《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内容后,可让学生以读后感等形式进行读写互动,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自然环保教育。再如八下册第三单元是以“保护自然”为主题,语篇教学完成后,可让学生以“自然环保”为题开展一系列的写作训练。既有利于凝练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感,又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认知和分析能力。
五、从第二课堂中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外语文,大有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绝不限于课堂和教材,与之相适应的第二课堂活动更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拓展和有效补充。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以“绿色校园”为专题的手抄报评比活动,可举办自然环境知识的主题演讲,可就某种自然环保的问题现象进行专题辩论,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外开展“自然保护、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研活动,可就上述做法开展書面写作或者借助网络途径向社会部门发出公开信、倡议书,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可在情感体验中不断深化他们的言行教育效果。
总之,“自然环保”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出主题,也是现代文明和社会公民应当而且必须具备的重要发展元素。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上述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自然环保”来说,既可独立开展,也可组合使用。我们应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225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