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在小学品社课堂中的作用
2018-03-03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洛阳小学校王锦芳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洛阳小学校 王锦芳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态,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并借助视听并举的神奇组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运用纪录片片段创设情境,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小学生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有趣的事物比较有吸引力。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纪录片辅助教学很好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也愿意参与这样的课堂,辅助教学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大的乐趣。
2.纪录片用生动的画面,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可以是课堂的调节剂。它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收到传统教学方法下不可企及的效果。
二、运用纪录片辅助教学,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事件进行多方面地补充,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掌握技能。运用纪录片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更有效、快速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效益。
如《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的教学,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交通的“日新月异”,笔者认为纪录片《中国高铁》是在直观而又生动的诠释。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推动中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中国的外交“名片”。学生通过多感官获得的信息量比教师单一讲课要丰富得多,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又如《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的教学,教师用纪录片《云南日子》片段辅助教学,将云南风光、民族风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带给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增大学生信息量。
三、运用纪录片辅助教学,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纪录片有记录历史的社会功能,使历史的瑰宝能够被传承,使其价值成为永恒。如《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圆明园》,它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园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它用直观的、生动的、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吸引、感染学生,依托活生生的历史真实,营造出浓郁厚重的历史氛围。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圆明园的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一种自豪与悲壮的情怀在不断交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运用纪录片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情趣,陶冶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纪录片的内容丰富多样,介绍各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风俗等,影音效果精美绝伦,能给观看者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不但能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还能培养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携手共创和平》一课,加入关于“曼德拉”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事件来感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认知,在潜意识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民风、民俗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教师插入《舌尖上的中国》片段,学生快速领略到祖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调动学生情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又如《生活在地球村》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导入本单元,教师就可以播放纪录片《地球脉动》,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学生感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达到情感共鸣。
五、运用纪录片辅助教学,促进各学科的融合,提高品社课程的综合性
纪录片解说词流畅生动,正规优美,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受语言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及写作能力。BBC英文纪录片的语言生动,表现了语言的重音、连续、语调等,如发音清晰、难度系数低的《美丽中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还可以理解到相关的科学知识,真正实现品德与课程的综合性质。
纪录片固然浅显易懂,学生对此兴趣浓厚,但是在使用时也不可滥用。一是在使用时机上要精心选择;二是在内容上要科学取舍,三是不能过度依赖纪录片,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由此可见,纪录片片段在小学品社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动脑筋,以兴趣激发为先导, 以提高课堂效益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从而有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