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在高中课堂的应用价值
2018-03-03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东北育才学校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东北育才学校 杨 广
提及诵读,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稚子顽童们的朗声跟读。而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抽象思维的训练,而轻视形象思维的训练;越来越看重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整理识记能力的培养;于是我们越来越难在高中生那里听到最纯粹的读书声了。在诵读被高中语文教学不断弱化的趋势下,我们不妨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探寻一下诵读的应用价值。
一、诵读正字音
诵读使学生对自主辨识更加清晰明确,使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更加及时准确。学生在诵读中,不会混沌地对待字音和断句。文本在眼、口、耳多感官间转化,使学生对自己出口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确定的,自信的。同学间相互倾听,相互纠正,更可以以同伴的错误警示自己。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识记,理解文本的问题,予以解决。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学生诵读“沛公军/霸上。”笔者意识到学生将“军”理解成了名词性的“军队”,用“沛公”作“军”的定语,才会如此断句。在纠正为“沛公/军/霸上。”的过程中又可强调重点实词“军”作为动词“驻军”的意思。
许多人认为识记汉字,通读文本是小学或者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但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仍能发现正音和断句的必要性。笔者所任教的高一班级中仍有经常书写错别字,无法流利朗读文章的学生,这都不得不归咎于诵读教学的缺失。
二、诵读助理解
朱熹提及诵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每一次诵读都是对文本内容的一次体味,反复诵读就是对文本的多次理解。诵读创设了一种情境,将读者置身在作者的位置上,以诵读者的口代替作者的笔,用读者的声音语调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感。想要诵读到位,必然要求对文本理解的深入。诵读《沁园春·长沙》时,读得声韵饱满、昂扬豪迈,便能理解一代大气磅礴的伟人的壮志豪情;诵读《再别康桥》时,读得顿挫有致、柔情缱绻,便能理解一位惊才绝艳的诗人的怀念眷恋。古人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诚不欺我。
三、诵读利欣赏
汉语的美,不仅在于它构成的文本有惊人的内蕴与张力,还在于它代表的声音有乐音的曼妙。蒋勋在很多场合形容诗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诵读就是反复用唇齿磨砺这颗珍珠。字字铿锵吐出口来,如大珠小珠敲在齿上。抑或说诵读就是含英咀华,那些文字不再是与我们全无关系的冰凉的死物,而是碰触我们心灵的动人的精灵,于是便觉唇齿溢香。诵读那些为人称道的美文,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更能得到作为读者自己的审美愉悦。
例如,讲授《我与地坛》一文时,笔者曾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剖析,但人生阅历尚浅的高中生到底与文中的情感有隔。倒是同事说当年学此文时,老师于课上饱含深情的诵读使年少的她心有所动,且经久不忘。
四、诵读促交流
语文课堂上,诵读能够促成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对话。诵读教学中,笔者提倡教师范读。教师本身在备课过程中达到能够在理解、欣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演绎,才能够在教学中感染并且指导学生。优秀的教师范读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感知文本,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示范教师的魅力,甚至能使之因为喜欢语文教师而增添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认读阶段,师生间,同学间可以根据诵读进行指正。
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诵读,判断其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到了何种阶段,以致全面掌握课堂节奏,相应调整教学进程。若学生诵读依旧有误或不通畅,可断定其仍处于认读阶段,应着重强调易错字音并明确句读。若学生诵读语气节奏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渐相符合,则可知其已处在理解阶段,应指导其通过音调变化揣摩文本情感趋向。若学生诵读到文字的留白处已开始有所思悟,或许可以认为其到了品读阶段,应引其品味文本的言外之意。若学生熟读成诵,又觉相似文辞相继闪现,则可认为其到了内化阶段,应鼓励其将闪现的灵感及时付诸笔尖,形成文字资料,将经典文学中那些因为熟读成诵而内化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惊人言语、玄妙章法、精深思想、通灵音韵尽数演绎成自己的文章。
教师通过诵读了解学生,及时做出正确且积极的评价,学生就会在不断进步中获得时时的来自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当教师选定文质兼美的文本,为示范和指导而不断提高自身诵读能力,并通过提供视频、背景音乐、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好情境,就让孩子们放声诵读吧!“凡人有记性,有悟性。”高中生已然开始多悟性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悟”的机会。多读少讲,多读多悟,去掉一些冗杂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解,把读的乐趣、悟的美感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