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8-03-03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第四高级中学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第四高级中学 王 鹤
现在的高中学生已经是“00后”了,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还有一部分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学生,他们受到家庭成员的过分关心程度不同,有的过分的溺爱,有的没有感觉到亲情。同时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叛逆心理比较强,社会因素的影响等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也前所未有,若处理不好会对他们产生及其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一生的。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在高中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自卑、缺乏自信心
目前,普通高中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由于来自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往往使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知识点繁多,课程紧密,难度加深的高中课业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里。
(二)逆反、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尊心、自认为是大人了,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不愿意服从长辈,喜欢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愿受别人引领和指导,有些青少年过分自我意识很强,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帮助接受不了,有意背道而驰。这种心理如果不正确的引导,就会养成偏激的不良心态。
(三)人际交往缺陷
青少年就会产生脆弱、孤独的不愿意让人接近的心理。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很多父母顾不上他们,与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少,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经不起挫折,在学习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内心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不知所措,精神状态低入谷底。
(四)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部分学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刁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斗狠。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试方法
生活中每一天都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不愉快,可能会严重的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乃至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应从社会现状入手,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的差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心理障碍。让学生明白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教育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为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挫折,同时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
(三)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
因为中考受到挫折,不少学生几乎完全否定了自己,这是对自己不正确不客观的评价。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会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途径,学会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认识,逐步培养自信心。要经常提醒学生经常思考:我的理想是什么,打算怎么度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我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等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要深刻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心灵真正有所触动,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形成并具有自信心。
(四)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感染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保持头脑清醒,学生必须拥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五)要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对待每个学生付以真诚的情感,尊重他们感化他们,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热爱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工作者只有把爱的情感播种到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师生间才能做到心心相印,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科技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心理学教学任务。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必须以灵活为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自己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