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医学免疫学课堂提问艺术

2018-03-03王艳芬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免疫学思维课堂

王艳芬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成功授课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课堂中,提问不仅有助于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活跃气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修正和知识体系构建[1]。精彩巧妙的提问能迅速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是诱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发动机。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免疫学知识抽象难懂,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如何巧妙提问,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有效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课堂提问艺术。

1 问题的设计原则

1.1 答案的准确性

好的提问首先要答案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否则,在课堂中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比如,“免疫细胞是怎样识别抗原的?”这个问题就问得太大、太空,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如果把问题细致化地分解成两个子问题:“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如何识别抗原的?”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大而空的问题准确化,进而启迪学生逐步探索,最终真正领会和理解相关知识。

1.2 问题的适度性和梯度性

好的提问要难易适度。问题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0.8之间,设计的问题至少要使学生思想上拐个弯才能解出答案,也只需拐一个弯就能解答出来。为学生架设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小阶梯,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思索,逐步获得新知。比如在讲授I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时,首先提问:既然是免疫应答,首先要有什么物质刺激引起?学生很快回答:抗原。接着又提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体内会产生什么物质?学生考虑后也能很快答出:抗体。再进一步提问:过敏性体质者产生的抗体中含有大量的哪类免疫球蛋白?学生经过回顾、思索也能答出:IgE。继续追问IgE有什么特性呢?学生仍然能思考答出:亲细胞性,非常容易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又有什么特征呢?通过设置以上由浅入深的连锁递进式提问,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向纵深发展,既获得了新知,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获得了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增强了学习免疫学的信心和激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问题的生活性

好的提问应该尽量地联系生活实际。许多临床现象学生可能知道,但只停留在感知阶段,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注射青霉素等药物前为什么必须做皮试?血型不符的人为什么不能输血?为什么学龄前儿童每年都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为什么发生排斥现象?感染时淋巴结为什么会肿大?患过麻疹后一定不会患上乙肝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的问题与生活中的免疫现象联系起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可以增强免疫学知识的实用性,并通过深入浅出地提问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4 问题的启发性

好的提问要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讲授内容枯燥、抽象难懂的医学免疫学时,更应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设计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问题,进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超敏反应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容易引起超敏反应?为什么母胎Rh血型不符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症?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再比如,免疫学应用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种类的疫苗需要接种多次?有些只需接种一次?为什么两次接种疫苗之间需要有数十天至数周的时间间隔?还有,在学习免疫球蛋白和抗体这一章时,可以启发学生思索“免疫球蛋白进行水解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哪些”?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在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提高。

2 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必须遵循问题的设计原则外,还要把握提问的时机。所提问题能否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思维与问在何时、问在何处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如能把握好以下几个节点的提问,就能使有效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2.1 导入布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环节精心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有趣的情景或者刺激学生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绪论课要引入免疫的概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军队,当外敌入侵时,军队将奋起还击,以维护国家的安全。我们人体在与外环境的接触中是否也有自己的军队呢?以这个问题开头,就能瞬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变得自觉、愉快。

2.2 “矛盾”质疑

当教学内容似乎有矛盾时,教师设计问题进行质疑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主动寻求答案。比如:为什么动物免疫血清既能治疗疾病又可能会引起疾病呢?类似的问题具有转折性和思考性等特点,一旦突破,学生的思维就将突飞猛进,提高教学效果。

2.3 “比较”设疑

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课堂讲授的内容不应只是教材内容量上的浓缩或扩充,而应该是质的结晶。教师在备课时,细致剖析教材知识结构,重新组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不但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又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比较免疫功能正常与异常时的表现;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区别;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死疫苗与活疫苗在制备方法以及应用上的区别;半抗原与完全抗原的关系;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的区别;Ⅰ、Ⅱ、Ⅲ型及Ⅳ型超敏反应的异同等。通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内容放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比较,不但可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更主要的是通过比较相关内容可以把繁杂的文字叙述概括提炼为表格、示意图甚至网络结构。以最直观、最精练、最有效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既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又培养了其分析问题的多维性和逻辑性,还有效促进了其思维模式的修正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2.4 课尾留疑

在授课结束时提出问题不但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完超敏反应后,可以设置问题:对于一些临床免疫性疾病,该如何进行防治或诊断呢?

3 结语

当然,除上述方法外,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事件的比较处、思维的转折处、知识的引申处等多个关键点设计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教师灵活运用提问原则、恰当把握提问时机,就一定能极大地促进学生主动思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伟,张明,孙志强.论大学课堂中提问的艺术[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2):96-98.■

猜你喜欢

免疫学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稿约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