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物学教学培养工匠精神的探索与研究
2018-03-03赵明星
赵明星
(平凉信息工程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何谓工匠和工匠精神?从传统意义上说,工匠是指有手艺的工人。《辞海》中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工”的内涵与“匠”同义,是指掌握一定的技能,具有娴熟的技艺和技术的匠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工匠精神是工匠与精神的结合,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年,又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做出“要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的批示之后,我国各职业学校围绕培养工匠精神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仅停留在德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层面,还没有真正做到将工匠精神培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容较少,没有真正做到将工匠精神的价值性、人文性和思想性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等,所以,加强中职学校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探索与研究十分必要。
1 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急需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跃升,制约这个跃升的瓶颈之一是技术技能人才匮乏。为破解瓶颈,肩负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各职业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各科教学中,力求培养出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适合现代工业需要的“工匠”。生物学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2 有利于加强中职学校内涵建设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以优先保证学生就业为目的,重扩大规模、轻质量提升;重技能传授和文化知识教育、轻职业素养培育,甚至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和技能大赛获奖率等,忽视学校内涵建设。在中职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不是某一个生物学教师的事,也不是生物学一门学科教学的事,它不仅需要学校更新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还要求学校从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职工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而这些改革的实施和落实必将有力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1.3 有利于中职生物学教师自身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已不仅是技艺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和体现,而是整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反映和体现。教师作为一门职业,同样具备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传承创新、团队合作等工匠精神的一般特质。教师也像工匠一样在教学技艺上精雕细琢、追求完美与极致、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一名中职生物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自己必须爱岗敬业,乐于进行教学研究,并把工作做到极致。其次,要专注学生、热爱学生,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第三,要不断学习,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节课都精彩。第四,要积极与其他教师合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构建专业发展的共同体等。这一切必将全面推进生物学教师自身发展。
1.4 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无论是社会人才市场招聘人才还是网上招聘、校园现场招聘人才等,用人单位都关注求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及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等,他们普遍认为,专业技能可以在入职后进行培训,而职业素养不是短时期能够培训的,要经过学校较长时间持续培养才能完成。企业认同的专业素养等正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被企业所青睐的学生正是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中职学校在包括生物学在内的各科教学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 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2.1 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学知识、学文化
现代社会已进入现代化工业时代,学习任何技术和工艺都必须有知识和文化的支撑。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要成为有现代手艺的工匠,必须综合学习各门文化科学知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掌握现代技艺奠定基础。
第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通过教师灵活生动地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例如,讲遗传的三大定律时,向学生介绍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成功,关键是统计学原理的合理运用;讲昆虫时,通过对蜻蜓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受蜻蜓翅痣防震启发,解决了飞机震动的问题;讲蝙蝠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通过对蝙蝠回声定位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出了现代雷达等,让学生明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物学知识是紧密相关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第二,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例如,讲茎的结构时,让学生开展果树嫁接实验,并让他们参与果农开展果树嫁接育苗的实践;在讲菌类时,让学生去工厂参观工厂化制作酱菜的过程,并让他们在自己家中制作泡菜等,让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要合理利用课堂提问和课堂作业,通过巧设问题、精心布置作业,借助梯度问题和作业等,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准确回答问题和顺利完成作业,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
2.2 严格要求,培育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
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的行为要求。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从内心深处具有要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与意志,他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持之以恒地追求精益求精。这种品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也不是通过某一次德育活动或某一门专业课的学习所能完成的。在生物学教学中,首先要通过介绍科学家不忘初心、不畏艰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进行科学研究,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让学生充分理解持之以恒对干事创业的重要性。例如,在做显微镜使用练习时,向学生讲述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在向人们介绍他成功的原因时,举起自己因长年累月磨镜片而布满老茧的双手说“这就是成功的原因”的故事;讲“双翅目蚊”时,介绍我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几十年坚持研究青蒿素的故事;讲植物分类时,介绍李时珍花27年时光完成《本草纲目》编写的事例等。其次,从实验材料的拿取、实验用具的清洗、仪器的摆放、实验室卫生的打扫、作业的书写与按时收交等小事抓起,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规范做事的习惯。第三,精心设计实验、巧妙布置课外作业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实验前分别从各小组抽取1~2名学生,让其对植物做遮光处理、配制碘液等。实验完成后,先让学生在小组总结交流实验过程和结果,再让他们选代表在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和体会等,促进其进行互相协作和交流;再如,讲禁毒、禁烟时,给学生布置调查吸烟、吸毒危害的作业,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报告,引导学生主动合作。
2.3 重细节,培养学生追求完美的匠心
第一,教师要率先做好示范,用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以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感染学生。认真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让每一堂课都精彩完美;关注学生、热爱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既敬畏又亲切;勤奋学习,不贪图名利,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做起,用毕生精力为教书育人做贡献。
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凡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教学资源、传递给他们的各种信息等都做到完全准确;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爱。
第三,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严谨规范、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做实验时,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动作等都必须合乎规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认真仔细;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获得等都必须准确无误。
第四,根据教育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合理安排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并努力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有检查、有考核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感受科技工作者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4 引导质疑,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纵观世界工业革命史,凡是被传承下来的技艺都是经过创新和发展的技艺。例如,钟表制造是瑞士的传统行业,其制作技艺瑞士人代代相传,但瑞士并不固守传统,而是不断创新,使瑞士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创新指数榜首,他们人均拥有专利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2.4.1 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长期以来,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人看作差生,因为他们是“差生”,其各种潜质往往易被教师忽视,有时甚至他们一些好的想法也被教师误认为是调皮捣蛋或恶作剧。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其次,教师要及时引导,使中职生将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利用兴趣驱动,积极主动地学习。
2.4.2 指导观察,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环节,生物学教学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观察,使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初次做观察实验等时,往往无从下手,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的目的、任务、方法等,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对花的观察,教师如不做指导,学生往往只注意花色、花形等;而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仅能区分不同类型花的结构,还能提出“为什么有的花结果,有的花不结果”等问题。在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后,再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制订观察目的、设计观察方案等,并通过自主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4.3 启发学生思考,改革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联想,允许学生质疑书本、怀疑教师等,让他们在不断思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产生新观念。例如,在讲爬行动物蛇时,通过介绍响尾蛇颊窝里的红外线感受器,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得出仿照这一原理可制造响尾蛇导弹、制造红外夜视仪的结论。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做理论研究,又能积极做实践探索;不仅能在知识方面创新,还会在技术、工艺方法方面创新。生物学实训、实验教学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增加实验、实训次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实验;要创造条件带领他们到大自然开展野外观察、采集动植物标本;到养殖场参观、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开展生物夏令营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