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药法》视角探索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思考

2018-03-03张军武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双师药学中医药

赵 琦,张军武

(1.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通讯作者:张军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1日起实施,共9章63条,从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保障措施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是中医药行业依法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此同时,处于“大健康”产业链中的众多企业对药学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人才,笔者通过实地调研等多种途径了解了多家企业和兄弟院校,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职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药学高职教育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1 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打造特色高职药学专业

一个新专业的申报必须要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优势,发挥专业特长,这样确定的专业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我院处于“一带一路”经济带及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核心区位,是西咸新区唯一一所招收药学专业的公办高职院校。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包括医药产业在内的“大健康”产业等新支柱产业,并把“大健康”产业作为西咸新区发展的重点。另外,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不断提升,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也给高职药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我院所处的西咸新区是古都咸阳的核心区域,其周边医院、药企分布较多,骨干药企逐步发展壮大,自古就是健康产业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目前,区域内已经发展形成了以陕西步长、力邦制药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医药类企业,形成了一批优势医药大品种,从市场销售情况看超亿元的大品种比比皆是。调研发现,医院、药企对药品生产、药品(材)采购、中药炮制、药品经营、药品(材)养护、中医药保健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在制订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中医药法》实施为契机,结合西咸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分方向招生与培养,譬如可以分为药物制剂方向、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中医药养生保健方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及意愿,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个性化的方向进行学习,避免了学生盲目选择,也利于打造符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特色高职药学专业。

2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级复合型技能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要彻底改变这种思想认识,就要求在制订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由学校骨干教师、行业及企业专业技术骨干等人员组成的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过深入调研、分析、讨论,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块。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数理统计、药用基础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专业核心课(主要有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分析和药事管理与法规等)和专业实践课。

当前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普遍按照“化学相关-药学相关”的模式设置,极少涉及医学类、中医药类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从事中药方药调剂、药材流通、用药咨询与服务、“大健康”产业等方面工作的时候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支撑,不能胜任这些工作。同时,由于现有课程体系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面窄,沟通交流能力有限。因此,应以《中医药法》实施为契机,以能力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培养“药学精、中医懂、中药通”,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技能人才。

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增设中药学实用技术(含常见中药制剂制备技术)、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中医药法律法规概要(结合实际典型案例讲述最新的法律法规)等课程,既体现了《中医药法》实施背景下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又体现了能力导向和就业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

同时,应增设常用药学英语、消费心理学、实用药学服务概论、医院药学实务、制药企业概述、健康产业概述、区域医药产业发展概况等实用性技术及知识集合的课程,并结合专业课程举办相应的操作技能大赛,做到技能大赛(校内外)不断线,以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及就业能力。

为增强药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应增设文学鉴赏、电影鉴赏、中医药文化活动(知识竞赛、经典诵读、中药故事大比拼等)、出门识药(即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走出校门,在田间地头、河畔郊外寻找辨认常见中草药)、常用药知识进社区等课程及课外公益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专业自信心。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还应适当减少化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杜绝内容相同或者相近课程的重复设置,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受新知识和技能。

另外,药学专业的不同方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来体现。比如,药物制剂方向可开设药物制剂设备、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中药炮制技术等;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可开设药品市场营销学、药品储存与养护、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学基础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方向可开设中医药基础、中医药食疗学、营养学基础等。

3 实施“四项工程”,建设全面发展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就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教师。“双师型”教学团队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结合我院实际,建设全面发展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应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一是“植树工程”,即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争取政府在人才引进、经费投入、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步子要开、力度要大,一切以“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为前提。同时要制定院内相关配套政策,吸引企业人员、激励院内教师乐于走“双师型”职业发展道路。二是“素质提升工程”,“走出去”虚心学习,即每年暑期让教师下企业、医院轮岗锻炼,向一线工作人员学习技术、学习管理,了解地方产业优势和特色,了解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动向,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水平,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三是“引智工程”,“引进来”共谋发展,即不拘一格选聘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等“能工巧匠”到学校进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并担任实训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全职引进或兼职聘用的方式招贤纳士。引进企业管理人员及市场营销人员来校开展相关教学及实训工作。四是“精准培训工程”,即与高等院校,尤其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以及知名文化团体等开展师资力量精准培训。以《中医药法》实施为契机,结合西咸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逐批选派教师去高等院校或文化机构短期学习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基础知识等;或者在院内举办培训班,聘请相关师资来校培训。如此坚持下去,必将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提升我院教师的人文素质,打造出一支既会教书育人、又懂传统文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2]。

4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助力药学专业飞速发展

2017年6 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与获表彰的第三届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代表座谈时指出:“去年颁布的《中医药法》,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部综合性、基础性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中医药领域的重要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西咸新区唯一一所培养高职药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公办学校,我院在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结合《中医药法》的实施,着力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医药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技能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要注重创新更要突出适用性。要实现培养学生行业基本技能熟知向行业所需主要技能应用的提升,这就需要在3年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学生在学校学习(包括在学校模拟实训环境中的实训)、学生去制药企业学习及见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合理设置学习、实习的内容。使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各个岗位的操作技术,同时接受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的指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精准解答。

5 构建“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依托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在校企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合作制度,明确合作意向。医院或药企利用设备和生产条件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或“产、学、研”示范基地,引企入校为学校的教学、实训活动提供硬件及人员支持。学校药学专业的教师为企业或者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制药企业工艺流程的改进,发挥节约成本等作用;协助企业开发制剂新产品、新辅料,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校企之间形成协调、畅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合作机制。实现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多赢”[3]。

综上所述,制订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国家医药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彰显学院自身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全面发展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适合本校、本地区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结合新型模式,促进高职药学专业建设,培养“药学精、中医懂、中药通”的高级复合型技能人才,促进校企结合,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初晓艺,王雁群,刘燕.以服务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4(27):1-4.

[2]王翰华.浅析中、高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5(13):99-100.

[3]许应楠,陈福明.基于协同理论的职业院校产学研用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及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43-48.

猜你喜欢

双师药学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