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现状看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8-03-03雷明
雷 明
(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609)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健全和实施,民办教育开始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时代,全国民办高校迅速发展,民办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在明显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虽然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民办高校明显滞后。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成长。
1 什么是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高校教师从准备进入高等教育这一领域,由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手型教师到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直到退出这一领域的整个成长过程[1]。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经验离不开时间的积累,可反思单靠时间的积累是做不到的。每一位想要在高等教育岗位上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一名专家型教师,必然离不开不断反思。反思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对自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完善的能力,同时还能对教育的社会价值等更深入的教育问题开展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2]。所以,科研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话说,教研相长,科研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将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每一位高校教师都不应以传统的“做一名优秀的教书匠”来要求自己,而要努力通过反思不断开展科研,力争成为专家型教师。
2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现状
我国大批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且属于比较年轻的高校。虽然科研情况较5年前相比,有一定改善,但整体仍然还呈现科研实力较弱、科研成果少和质量不高的情况。笔者将近几年卢丽琼[3]、方晓霞[4]、祝成林[5]、廖立红[6]等人的相关调查结果研究发现,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现状如下。
2.1 科研定位不准确
与以技术性研究为主的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科设置多以市场为导向。民办高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公办院校,在科研定位上仍沿用公办院校的模式,忽视了由民办高校与企业交流合作产生的发明专利、技术革新之类的成果实际应用的推广。这种不准确的科研定位导致民办高校不能发挥出民办高校科研的应用性研究特色。而这种不准确的科研定位也提示我们,不能单纯以公办院校对科研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的数量)来评价民办高校的科研情况,应建立独立的民办高校科研情况评价体系。
2.2 科研意识欠缺,缺乏浓厚的科研氛围
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起步晚,目前只能以教学为主,对科研关注不够,这直接导致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科研不重视。同时对民办高校教师而言,课时费是其收入的重要部分,相对于难度大、耗精力、得不到什么实际收入回报的科研而言,教师更愿意带课。再加上大多数民办高校并未将科研考核纳入工作考核中来,因此很多教师积极性不高,不利于科研的发展。
2.3 科研梯队没有形成,教师缺乏团队意识
民办高校教师年龄和职称构成存在着“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人数偏多,而起连接作用的中年骨干教师数量少。有高级职称的年长教师,有一部分是兼职教师,还有的是已退休的公办院校教师,基本没有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有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很难独立开展科研;中年骨干教师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但他们中很多人科研经历并不丰富,并且这个群体经济压力大,很多人还倾向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教学中。也就是说,这个团队根本无法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既没有积极性高的学科带头人,又缺乏愿意做科研的业务骨干,使科研的开展难度较大。即使开展科研,通常也是单打独斗,缺乏团队意识,而实际上一个好的科研团队是需要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和职称的教师共同参与的,但民办高校本身教师数量不足,从而使科研开展难度加大。
2.4 科研基础条件差,科研经费不足
民办高校科研经费部分由市教委资助,数目非常有限,只能提供给为数不多的教师,剩下的需要由民办高校自己解决,目前一般都是从学生的学费中抽取,这一部分更有限,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抽取。并且大多数民办高校科研基础条件差,缺乏资金更新和扩建实验室,目前的实验室仅能满足日常教学工作,教师只能在教学实验室的空闲时间开展科研,且相关仪器也比较落后,无法满足教师科研的需要。这提示民办高校应通过自身多渠道筹集科研资金,如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和项目、鼓励教师开展能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研究等。
2.5 科研组织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民办高校本身建校时间短,科研管理部门建立时间更短,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项目经费使用制度不明确,项目立项、管理和结题制度不清晰,科研奖惩缺乏明确规定,科研考核没有与收入挂钩等。
2.6 科研成果少,专业集中度低
很多研究者做过统计,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教师发表论文数和科研项目数明显要少,而且发表的论文普遍层次低、价值小,申请的项目大多也是低级别、学术性较差的。另外,贾东荣[7]的研究指出,民办高校教师发表的论文专业集中度低,缺乏持久深入的研究,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开展科研的一个缺陷,民办高校教师开展科研缺乏长远的计划,也缺乏在同领域深入研究的持续性,无法捕捉到该领域最前沿的信息,更无法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也决定了他们拿不到高级别项目和写不出高水准的文章。为突出民办高校的应用性特点,民办高校的科研成果除了用发表论文数、科研项目数来评价以外,还应将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和成果转化率纳入评价体系中,鼓励教师通过合作项目获取经济效益,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以研养研,这可以有效改善民办高校科研经费不足的现状,但民办高校目前对这方面的关注度普遍不够,或者说目前根本无法开展。卢丽琼等[3]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将科研转化为现实劳动力的比率仍维持在个位数。
3 从科研现状看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
从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现状来看,科研并未成为大多数教师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意识上不够重视,能力上有待提高,科研氛围不浓郁。大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备课和上课上,这样下去非常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一味机械上课,不去反思和把握该领域的前沿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变成一个单纯的教书匠。笔者认为这不是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想要的结果。虽然在民办高校开展科研困难重重,但我们必须明白:为自身成长,为将来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克服困难,尝试开展科研。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将遇到的问题尝试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这就是最贴近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将这样的教学改革作为科研项目,既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又能推动科研的开展。
目前民办高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这是缺乏长期发展战略眼光的表现。民办高校已经进入内涵建设阶段,想要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从抓科研开始,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制定科研方面的奖励和惩罚制度,鼓励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科研的开展上。目前教师在个人专业发展还不太被重视的大环境下,需要通过个人发展来提升个人成就感,这不仅仅是迫于升职称,而更多是为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力争将来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笔者认为,民办高校需要通过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来推动教师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民办高校教师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应从重视教学科研开始,所以,请每一位民办高校教师从现在开始养成看文献的好习惯,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每次课后都要反思,对不合适的地方尝试做小的改善,再将这些小的改善上升到科研;尝试做一些分析总结,如果这些小的改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就大胆推广。通过开展教学科研,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科研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开展教学外的其他研究。希望每一位高校民办教师都能在工作中实现个人成长,提升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景坤.高校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研究[J].教育评论,2015(3):80-82.
[2]王素.转变思想观念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J].管理学刊,2006,19(3):48-50.
[3]卢丽琼,王邦永.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基于上海市五所民办高校的调查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4):26-30.
[4]方晓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0-12.
[5]祝成林,张宝臣,郭丽莹.高职青年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42-45.
[6]廖立红,王木生.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对策探讨[J].职教论坛,2013(31):31-34.
[7]贾东荣.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