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的罪与罚
2018-03-03马恩来
马恩来
【新闻背景】
2017月10月25日,一篇《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杨永信》的网帖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文章指出一家名为豫章书院的“戒网瘾”学校存在体罚、囚禁、暴力训练等诸多问题,随后网络脱口秀节目 《暴走大事件》,以及中央电视台、《新京报》《法制晚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先后跟进报道和深度调查,揭露铁网内幕真相。许多当事学生纷纷站出来接受媒体采访,控诉遭遇的集中营式的非人性的管教摧残。10月30日晚,南昌市青山湖区发布通报称,经南昌市青山湖区多部门联合调查,网帖反映的南昌市豫章书院存在的罚站、打戒尺、打“龙鞭”等行为和相关制度属实。对此,已责成区教科体局对该校教育机构进行处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11月2日,豫章书院山长吴军豹在微信群回应称:豫章书院修身学校已 “主动申请停办,待政府部门批准后,由家校沟通对在校生逐步分流”。目前这一申请已被核准。
豫章书院已经停办,“学生状告豫章书院”一案也已正式进入侦查阶段,但这一事件仍是人们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豫章书院铁网黑幕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谁之罪,谁之责?披着国学外衣的“戒网瘾”学校为何层出不穷?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杨永信(八年前被曝光的被称之为恶魔的“电击戒网瘾”专家)? 豫章书院事件折射中国教育怎样的问题?差生如何教育?未成年人该如何保护?等等系列问题,将引起人们不断反思与拷问。
【媒体声音】
一、“豫章书院”事件真相维度
1.山寨书院脱胎于戒网瘾学校,曾为江西省首家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
历史上的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齐名。《滕王阁序》开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而八百多年后的这家全名为 “豫章书院修身教育专修学校”山寨豫章书院,脱胎于一家戒网瘾的“龙悔学校”。2013年5月16日成为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2014年1月,经有关部门批复,增加一般不良行为青少年转化工作职能。
豫章书院的招生简章是这样介绍:“修身初中学堂,心理教育学堂,大专预科学堂。男女分区管理,面向全国常年招收:沉迷网络游戏、厌学辍学、离家出走、早恋叛逆、习惯不良、性格缺陷、暴力倾向、心理偏差等家长和传统学校难以教育和引导的一般不良行为青少年。”
该校2014年的收费标准,第一年为44550元,第二年30050元,第三年25550元。据一名学生称,“花费远不止这个数。”他提供的收据则显示,其半年的学杂费为31650元。
“能够改造孩子”是许多家长们不惜重金把子女送进这个学校的原因。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正和教育,不过,应当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而多位学生和家长则表示,进入豫章书院修身学校并不需要经过此程序。
豫章书院修身学校于2014年2月23日,获得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检察院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的挂牌,并成为江西省首家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
同年3月29日,豫章书院修身学校还成为南昌市民办公助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阳光学校。
2.公司治理同步改革需求迫在眉睫,主业升级和经营方式转型问题亟待解决。结构调整中引入混合所有制成为国企响应“降杠杆”要求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2017年,混合所有制改革从点到面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央企中已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占比达68.9%。公司治理的同步改革成为国企改革过程必须面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国企实现所有权由单一持有到多元持有的变化,不仅如此,有的企业更是面临着主营业务的多元化。这些都要求经历过混改的国有企业不断推进主业升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法制晚报《豫章书院是怎么回事呢?》
2.豫章书院有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改造”体系
豫章书院有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改造”体系:国学教育、体力劳动、犯错体罚,甚至还有一套类似古代监察的管理办法。从校长到老师,甚至到学生,不同管理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权限,还有一系列的处罚上报程序。
山长吴军豹是书院的最高管理者,在山长之下,是男、女分校的副校长。平时,两校学生一起上课,分开住宿。副校长之下是“教学中心”,教官和老师都是管理人员。往下是学生群体的管理层。
男校和女校各有一名“学长”,是学生中的最高级别的干部,下一级称为“议员”,男女校分别有两到三名,他们掌握着学校最基础、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权力——记 “戒尺”:议员和学长观察哪名学生违纪,就可以记上一笔,少了就是两三戒尺,多了就十几戒尺。
偷看课外书、上课不专心都会成为挨戒尺的理由。而谈恋爱、男女交流、打架、闹自杀、抽烟等属于大错,会挨龙鞭。对于龙鞭的材质,多数学生称是钢筋,有的说是玻璃钢,但校方称是空心的塑料管。
媒体在一个16人的豫章书院学生群里设置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所有受访的学生都挨过戒尺,52.63%的学生挨过龙鞭,42.11%的学生受过其他体罚,例如围着操场跑100圈、暴晒等。
一切都从烦闷解脱室(学生们也叫它小黑屋)这里开始。
新生入学后,都会直接进入“烦闷室”。在这个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学生足不出户,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关足7天才能被放出来。对此,豫章书院官方解释称,这是“森田疗法”。
令学生们感到更加不安的是连坐与告密制度。某生称,一男孩子跟一女孩子谈恋爱被发现了,就罚他们所有知情者围着两个篮球场蛙跳,每天蛙跳三十圈,除非告发某位同学的小秘密,第二天就不用跳了。
有人顶撞老师或者没有按照规定时间集合,都会遭到集体体罚,围绕操场跑圈是常事。刚去两个月,吴耐作为新生经常受到欺负,绝望之时,砸碎练习茶艺的杯子,准备用陶瓷片割腕自杀,未遂。同学告诉了老师,她遭到惩罚。“我因此被打了20‘龙鞭’”,吴耐告诉记者,“同学间相互监督,如果有人吃零食,报告老师者就可以减轻处罚,“同学关系就像后宫一样,没有人能信任”。
二、“豫章书院”事件性质评价维度
1.教育资本化的产物
豫章书院的问题,是一个教育经济问题。
从二十几年前开始,市场经济就开始冲击现有的教育体制。想当年,最先火爆的是出国留学。而出国留学针对的人群,从最开始的顶端人才占主导变成了现在资产占主导,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有钱家庭把出国留学作为教育投资的一个重要选项。这是教育市场化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面对中等家庭的课外辅导开始肆意扩张,学而思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商业街和小区中。
第三步,就是面对中下家庭的部分孩子,大众称之为差生或不服从管理的学生。杨永信,豫章书院等暴力机构就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产业链,从高端,中等到低端,满足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需求。其中带来的利益又是巨大的。比如豫章书院,高额的学费被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局抽走多少,可想而知。
这些现象的本质是教育资本化。很多现象连起来看,比如这阵子有关竞选小学家长管理的新闻,各种天价幼儿园的出现,也进一步印证了教育资本化。
所以,上到高端的留学培训,中层的教育培训,下层的暴力机构都是这种现象下的产物。
——无聊大师《如何看待央视报道“豫章书院事件”?》(知乎网)
“戒网瘾”学校层出不穷,是因为有“市场需求”。
近年类似的暴力 “戒网瘾”学校屡遭曝光。它们打的幌子各有区别,但核心模式是一致的。其主要宣传点是 “戒网瘾”,同时号称可“治疗”青春期孩子的各种劣习。它们向家长许诺,进来是 “问题少年”,出去就是“乖宝宝”。但整个“治疗”或“教育”过程,其实是“黑箱”状态。所谓的“实地参观”,也都是孩子们在威逼之下进行的表演。
“戒网瘾”学校层出不穷,自然是因为有“市场需求”。许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缺乏关注,对教育规律缺乏认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却要走捷径,误以为花钱就能买到“好孩子”。自己不懂教育,却相信陌生机构掌握“诀窍”。豫章书院之类的黑心机构就是在迎合家长们的投机心理。
——澎湃评论员西坡《别让豫章书院跑了》
2.披着国学外衣的暴力教学模式,是一种犯罪
我们要说的是:这绝对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正不正确、教育方式合不合理的问题,更是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是否涉嫌违法犯罪的问题。南昌市青山湖区政府经调查确认,暴力体罚在南昌豫章书院是作为一种制度存在的,因此书院负责人应对书院内的暴力体罚行为概括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其余的“教师”应该对各自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邓学平《豫章书院:你这不是教育,而是涉嫌违法犯罪!》(新京报)
近年来,国学被炒得热乎乎有些发烫,骗子们磨刀霍霍,不义之财赚得盆满钵满。
其实教孩子一些基本的 《论语》《道德经》《弟子规》、古诗词等对孩子不无好处,但以国学来忽悠民众的浮躁无知却十分可恶,把国学吹捧为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可以戒网瘾戒不良嗜好,可以一本万利则实在牛逼。在国学的名头下行敛财之实,不因材施教,简单粗暴,复活早已摒弃的师道尊严,体罚为唯一选项,就像报道里说的戒尺、竹鞭、关禁闭甚至粗劣食物等,这哪里是国学机构,这分明是集中营啊,央视用“犯罪”恰如其分啊。
——冈仁波齐的风《如何看待央视报道“豫章书院事件”?》(知乎网)
在豫章书院中,山长和教官、国学教育和军事管理、仿古建筑和铁丝栅栏、中国的礼乐之教和日本的森田疗法,形成了一个怪异的组合。而他们却自称,自己进行的是“古法教育”。
其实,国学里的修身,修的原本是心灵,是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而不是对身心的“修理”。豫章学院跑偏的“国学教育”,显然背离了初衷。棍棒之下的“心理干预”不是辅导,而是创伤。而这样的暴力教育模式,更是在毁弃豫章学院的品牌。把历史上名声显赫的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豫章书院”办成戒网瘾学校,是一种堕落。
——与归《把八百年“豫章书院”办成戒网瘾学校,是一种怎样的堕落》(新京报)
四、教育问题反思维度
1.关于差生教育
严禁成年人在“为他好”的名义下,去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指出:“我反对把有网瘾、心理问题、品德不佳和学业不良的学生纳入类似豫章书院这样披着专门学校外衣的机构进行干预和矫治,这些本来就是普通学校该管的。如果学生有严重不良行为,符合法定条件,才可以进专门学校。”他认为:家长应该承担起监护责任,不能把管教孩子的责任丢给类似豫章书院这种学校。这类所谓的学校、书院更不能为所欲为。应该严禁成年人在“为他好”的名义下,去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谓“差生”,为什么父母管教不了?姚建龙指出:“这是学校的管理能力和家长的教育能力有问题,是成年人的无能。不能因为学校和家长出了问题,用让孩子‘吃药’解决,这是基本常识。”如何教育家长?他观察到,国内一些地方已经推行了强制亲职教育,也就是教父母怎么履行家长职责,做一名好家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宏艳看来,与其说孩子“生病”不如说“教育生病”,如今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只是关心孩子的分数。
所谓的“差生”是天生的吗?她做过“网瘾”孩子的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先是现实的“失败者”,之后才有“网瘾”,而不是相反。
如今的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看似实现无缝对接,实际还有很多问题。孙宏艳认为,家庭成了孩子的“二课堂”,家长也成了孩子的“二老师”。她做了相关调研,家长最关心孩子的问题,始终是学习成绩,健康排在第二位。这背后是教育观出现了问题。
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体罚性教育吗?在孙宏艳看来,传统文化的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就是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长处。如今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在《儿童权利公约》之上,比如父母要对儿童成长负有首要责任、保护儿童免受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
有识之士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应将“差生”的转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对“差生”的帮扶,不妨利用退休老师资源,建立学生发展中心,点对点地诊断、关爱和帮助这些孩子,避免标签化。同时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驻校社工普及率已经达到了100%,经费由政府保证。目前,上海和北京的一些学校也在试点住校社工的探索,未来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有专家表示,如果豫章书院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本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教育功能。民间若成立高水平专门教育的机构,就可以实现对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解决大家头疼的“差生”转化问题,类似的豫章书院可以成为一些家庭弥补教育不足的地方,类似的悲剧或将避免。我国应出台详细的教育标准,规范民间力量进行办学,帮助所谓的“差生”,这不是一句空话。
——中国青年报《南昌豫章书院拷问差生教育:学校和家庭生病却让孩子吃药》
2.关于应试教育
我们体制内目前奉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它是一种片面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对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而不可逆转的影响,人们在一昧地关注孩子智力的同时却忽视了同为重要的品德修养、身体素质、艺术修养、劳动技术。
这种教育方式也被称为填鸭式教育,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犹如填鸭般,即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者用含糖量高的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而其他如鸭子划水生存的能耐等,不会是关注重点。
这种教育模式的确可以选拔出一批人才,但也将更多的人才拒之门外。一些有天赋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其他指标的不足,而享受不到更好更多的教育资源;另一些“听话”的孩子则因为教条主义过为严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世界上所有领域的顶尖人才绝对不会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但反观国内,绝大多数的孩子不仅是不热爱学习,并且是更加厌恶、讨厌学习,这更何谈及学术造诣,这也是导致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输出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3.关于家庭教育
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培训学校身上,通过培训学校来管教孩子是不靠谱的。与孩子相处时,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学会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以春雨润物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而不是等到小问题酿成大祸时,才着急忙慌地找灵丹妙药。
曾几何时,当游戏机出现的时候,有家长惊呼会毁了下一代。当电脑普及后,家长又哀嚎沉溺网络会毁了下一代。当手游风靡一时后,家长又改口手游会毁了下一代。可从此次的豫章书院事件看,真正能毁掉下一代的,往往是上一代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波说《豫章书院事件反思,千百年传承的一朝剧变!》(百家号)
监护人即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孩子的人格乃至未来。
仔细观察上层社会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其子女的教育环境,再同其他阶级的家长对比,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在笼统的教育方式下,确实有幸运儿,确实有跟你孩子出身一样,却勤奋努力考上了985、211的人,但这毕竟是一个概率,而且是一个很小的概率,倘若聪明地抽离出自身,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处对比,你会发现自己始终还被困在囚笼里的原因。而且,在一味地追求幸运降临自身的同时,你却让自己的孩子抛弃了也同为重要的天赋和兴趣爱好,这是你生来上帝给予你的资本,而你在舍弃了上帝的馈赠后,却想让自己再次被上帝所眷顾,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21世纪新青年《王尼玛爆豫章书院违法乱象,让我们再次聚焦教育问题》
4.关于传统文化教育
近些年,随着国学热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学生教育,传统文化对学生教育的作用毋庸置疑,必须给予肯定。但在运用时,前提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要把握精华,更要注重融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为例,二者都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髓,但二者之间的思想理念却截然不同。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提倡德治、中庸、和为贵等思想,主张用教化和修养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而法家思想则不同,法家重视法的作用,主张使用客观的、具体的、强制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罚制度,实现对人性的约束。两种不同的文化思想,都有其优势所在,在具体应用时必须做到有效融合,加之人性的特点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尤其是面对学生,决不能生搬硬套,偏执于某一思想中的某一个片面做法,甚至走向极端。
可见,在将传统文化中百家争鸣的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中时,一定要持谨慎态度,做到兼收并蓄,科学融合,切不可偏执行事,否则将会给学生教育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长青基石商学院《从豫章书院事件透视现代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应用》
5.关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市场的最突出矛盾,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过去人们是想上学,现在人们想上好学。”正如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十九大会议上所谈及。随着社会整体收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教育,正在走向消费升级。目前,教育市场的最突出矛盾,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而二、三、四线城市却相对供给不足。教育资源空间分配不均,主要受限于地区发展、薪资状况等因素,短期内显然无法均衡分配优质教师资源。但目前线上教育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并且互联网是一种廉价的知识传播方式,这一个问题正在很好的被解决。
——21世纪新青年《王尼玛爆豫章书院违法乱象,让我们再次聚焦教育问题》
【多维思考】
1.豫章书院事件为何引发网络的口诛笔伐?豫章书院的铁网黑幕是怎样形成的? 谁之罪,谁之责?披着国学外衣的“戒网瘾”学校为何层出不穷?
2.有专家说:与其说孩子“生病”不如说“教育生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豫章书院事件折射中国教育哪些问题?
3.有人说:真正能毁掉下一代的,往往是上一代的家庭教育方式。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作为一个学生,在豫章书院事件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怎样的教育与启发?
5.曾在豫章书院修身学校呆了三个月的刘鸿在豫章学生维权群里宣布,决定起诉自己的父母。你是否赞同他的决定?请说说你的理由。
6.近些年,随着国学热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学生教育。你对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包括“国学热”有怎样的认识?
7.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学会做聪明的抉择,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广度和视角高度,学会如何在生活当中权衡利弊是一个人的智慧,而这轻重如何把握,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冲突问题,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适切话题】
彻底摒弃披着国学外衣的暴力教学模式 拒绝暴力 呼唤人性请勿 “助纣为虐” 政府监管不能缺位 家庭教育不能缺失 聚焦教育问题 别让传统文化蒙尘请勿急病乱投医 权衡利弊 避免再度伤害 优化孩子成长环境辩证认识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热之我见 兼收并蓄 科学融合学会和欲望共处 用爱温暖孩子的心 学会宽容 让阳光注入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