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舍有度

2018-03-03周俊根

中学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生发展

周俊根

【主题导语】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分寸、尺度。在生活中,要学会放弃,学会权衡,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是人生的智者。有的人总是贪求更多,在已经有所得的情况下,欲求更多,可能连本来可以得到的也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偏倚、不消极、不过激,取舍有度,适可而止,是一种人生境界与智慧。

【选文一】

美好“止于丰饶处”

鲁 浩

生活中,类似“追求极致、抵达完美”的文章,时常可见。的确,追寻丰盈、止于至善,可说是不少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最近看到一句话“止于丰饶处”,意即凡事须有度,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这种“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

如同作画中的留白,留有余地堪称一种人生智慧。譬如,农民懂得,不留种子,就会绝种绝收;渔夫会问,一网打尽,下一网打什么?现实中,毫不保留地付出努力、追寻尽善尽美的结果,是应有的人生态度。但有的时候,多一分负重往往意味着多一分阻力,如果留存一点灵活空间,反倒会迎来峰回路转。有人说,“真理再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存续“留余”思维,审慎把握为人处世之度,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倾向。

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进与退,需要辩证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一些看似孤寂无奈的后退,映照的却是“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的豁达。明朝高景逸有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对个体来说,日常言行中讲一点 “留余”,进有度、退有则,就不难实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最终抵达“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美学家朱光潜批评现代人 “勤有余劳,心无偶闲”,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也让内心变得驳杂,受困于名缰利锁。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

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苏轼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应该学会有所舍弃。陈廷敬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留下了“半饱居士”的清名;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身后有余褒,历史有回响。取舍之道,又何尝不指引着人间正道。

时间最公平,在何处播种施肥,就在何处开花结果;时间又不公平,得到之时也意味着失去。其实,“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有人说,“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既葆有拼搏奋斗的姿态,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的自我。

(选自2017年9月19日 《人民日报》)

[解 读]人生需要智慧,凡事都得有度。既葆有拼搏奋斗的姿态,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的自我。这篇议论文从“止于丰饶处”写起,引出“留余”的理念,并具体阐述“留余”的意义,然后从进退之间、得失之间、取舍之间等角度探讨如何“留余”,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选文二】

“半饱”与“留余”

陈鲁民

大清相国陈廷敬,为官五十余年,对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虽贵为宰相,却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文学家金农写诗赞扬陈廷敬云:“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清史稿》给予他“清勤”定评。

离陈廷敬故居大约五百里的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或许就是因为历代子孙都做到了自觉“留余”,凡事张弛有度,适可而止,远离穷奢极欲,康家整整兴盛了十二代四百余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规律。

“半饱”与“留余”,一是大清相国官箴,一是地方士绅家训,可谓异曲同工,反映了共同的境界与情怀。以“半饱”精神去做官,可保洁身自好,全身而退;以“留余”态度来治家,可保家业不衰,子孙出息。

“半饱”与“留余”,都强调的是凡事见好就收,留有余地,最忌穷极尽绝。譬如说,吃饭要半饱,现代医学认为,吃七成饱正好,益于健康长寿,胡吃海塞,是百病之源;作画要留余,高明的画家,入画的景物再多,也总要在画面上留出二三分空白;赚钱要有所节制,不能独吞,自己赚钱也要给别人赚钱机会;喝酒也要适可而止,酒至微醺,花至半开,是最佳境界。

“半饱”与“留余”的反义词就是贪婪与过分。贪吃、贪财、贪功、贪名、贪权,都没有好下场;而过于奢侈,过于招摇,过分享受,过度消费,则都是愚蠢之举。看看徐才厚、谷俊山、刘志军、郑筱萸之类贪官,本来就高官厚禄,却不知惜福,不守本分,放纵贪欲,贪污受贿,最后换来个遗臭万年。

实践证明,用“半饱”思想来治愈物欲的贪婪,用“留余”精神来节制生活的奢侈,既是实事求是效果明显的明智之举,也是许多仁人志士的经验之谈。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尼采说“一切烦恼皆来源于过多的欲望”。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苏格拉底被学生拉去逛罗马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他看着头晕,对学生大发感慨: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而以“半饱”对待功名利禄,以“留余”对待生活者,往往在工作和事业上,做出不凡建树。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就是其中一员,他要求自己:“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一生淡泊名利,生活俭朴;拼命工作,废寝忘食;搞学问更是精益求精,苦心孤诣,最后其突出成就享誉医学界,被誉为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楷模。

(选自 《读书文摘》2017年第10期)

[解 读]这是一篇取材独特的议论文,文章先简要叙事,引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半饱”与“留余”,两种理念反映了共同的境界与情怀。以“半饱”精神去做官,可保洁身自好,全身而退;以“留余”态度来治家,可保家业不衰,子孙出息。接着作者列举事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说明 “半饱”与“留余”的重要意义,贪婪与过分的不好下场。文章结尾具体阐明应如何用“半饱”与“留余”的思想去面对工作与生活。

【选文三】

“舍弃”,一种智慧的处事艺术

许晓桃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不愿舍弃的。有既得的,有想要的;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名利的,有情分的。“难舍”“割舍”“舍不得”等词汇,体现了人们面对舍弃时的痛苦和无奈。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如果不舍弃,势必成为一种负累。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鸟儿就飞不远了。勇于舍弃是一种现实需要,善于舍弃是一种处事艺术。

在汉语中,“舍”与“得”是连在一起的。的确,舍得舍得,没有舍便没有得,舍中有得,得中有舍。在很多情况下,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舍弃另外一些东西。用经济学的术语说,这是一种“机会成本”;用哲学的术语说,这是“舍”与“得”的辩证法。“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通过对名誉、财富、得失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得出一个结论:过分的贪爱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过多的拥有必然导致失去更多。所谓“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同样是讲矛盾的辩证转化。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然发人深省。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日益丰富,人们所面对的选择与诱惑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取舍实在是一个难题。然而,贪大求全却成了一些人的流行病:做学问的总想搞出大而全的“体系”,做生意的惟恐遗漏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就连吃喝宴请也要讲究 “十全大补”和“满汉全席”。但是,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胃口是有限的,一味地贪大求全、四处开花,什么好处都想占到,最后难免顾此失彼,甚至闹出各种毛病来。

无数事实表明,干好工作、成就事业,有时需要“面面俱到”,有时却需要大胆舍弃。善于舍弃,包含着审时度势的智慧、当断则断的勇气,反映着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壮士断腕等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为了全局利益舍弃一些局部利益,为了长远利益舍弃一些眼前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对事业负责任。在很多时候,适时的舍弃胜于盲目的执着,这能让人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形象地说,这不过是把拳头收回来,准备再一次出击而已。

善于舍弃,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共识。然而,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这里面就有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毫无疑问,发展是硬道理,但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实现发展的模式和要求也应有所差别。只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制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办法措施,自觉舍弃那些达不到、够不着、做不来的事情,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确保发展取得实效。相反,如果脱离实际,相互攀比,贪大求全,盲目追求上项目、上规模、上台阶,最终只能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不仅贻误发展时机,而且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在发展问题上讲舍弃,决不是放弃发展,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选自《智慧背囊》,南方出版社)

[解 读]“舍”与“得”是连在一起的,没有舍便没有得,舍中有得,得中有舍。在很多情况下,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舍弃另外一些东西。勇于舍弃是一种现实需要,善于舍弃是一种处事艺术。善于舍弃,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同样也是如此。阅读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舍弃”,学会正确取舍。

猜你喜欢

人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人生中的某一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独一无二的你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