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辐射 拓展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
2018-03-02任静刘长安
任静 刘长安
摘 要:高校博物馆是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桥梁,是文化育人的理想场所。目前很多高校博物馆“藏在深闺人未识”,对此,高校博物馆应当创新思路,跳出学校“内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认识博物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江苏铁路教育馆;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2-0022-02
我国高校博物馆诞生于晚清,1905年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创建了属于南通师范学院的南通博物苑,书写了中国高校博物馆的第一页。张謇提出的“使莘莘學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设苑为教育也”,足见高校博物馆从建设之初就是为了高等学校育人服务。
本文拟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隶属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江苏铁路教育馆为实体论例,分析高校博物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探索高校博物馆加强文化辐射,拓展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 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意义
当前,高校博物馆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很多高校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相继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植根于大学文化土壤中的高校博物馆群,是博物馆中独特的一脉,具有文化传承、教学辅助、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熏陶等功能,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博物馆是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以江苏铁路教育馆为例,打造学校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促进两种文化、两种精神的融合,是行业背景突出的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江苏铁路教育馆是南铁院学生学习、接受铁路行业文化的窗口,与校内高铁实训基地以及校园内诸多铁路元素相呼应,成为南铁院“铁”色鲜明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
一座好的行业博物馆,就像是一部行业文化的专著,系统而全面地记录该行业自诞生之日起走过的每个足迹。江苏铁路教育馆作为铁路文化研究的基地,自2015年6月开馆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为了进一步扩大展览的社会效益,江苏铁路教育馆在“江苏铁路百年历程展”的基础上,组织编撰了《江苏铁路百年》丛书,为江苏铁路从无到有,从筚路蓝缕到世界领先的百余年发展史,做出一个阶段性记录,填补了研究普及江苏铁路发展历史的空白。
教育馆紧跟江苏铁路事业发展的形势,提出了“江苏铁路”的整体概念,并且结束了江苏铁路没有文博场馆的现状。江苏铁路教育馆还为推进浦口区的特有文化做出贡献。学校所在地南京浦口区与铁路有着多年历史渊源,“一座浦口火车站,半部中国近代史”,打造铁路文化是区委区政府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江苏铁路教育馆对充实和丰富浦口区的铁路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博物馆是馆以载道、文以化人的理想场所
在思想教育方面,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博物馆具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功能。
以江苏铁路教育馆为例,江苏铁路发展史是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缩影,一部铁路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从遭受屈辱到奋起抗争到自立自强的历史,学生通过参观可以很好地接受近现代史的教育。中国高铁领跑世界,江苏高铁全国领先,为江苏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展示高铁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江苏铁路人文荟萃,英雄辈出,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英雄模范的事迹,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建设教育馆,对于教育和鼓舞江苏铁路后备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在专业教育方面,高校博物馆应当是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机构,是传统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既实现对学生的科普,也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教育。铁路是大联动机,随着铁路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更需要复合人才,江苏铁路教育馆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教育的重要场所。高铁发展迅猛快速,铁路教育馆更贴近现场新技术、新设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安全是铁路发展的永恒主题,高铁馆设安全专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其安全意识。
二、 高校博物馆所处困境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博物馆都存在藏品少、规模小、无专业管理队伍等现象,仅针对本校学生、学者、到校参观人员开放。门庭冷落的现象,反映了当前高校博物馆利用率很低的现实,严重阻碍了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高校博物馆宝藏“深闺待人识”的尴尬境地?
(一)目前很多高校博物馆面临的现状是缺人短财又少物
管理人员多由相关院系专业教师兼任,专职人员则少之又少;髙校博物馆通常是隶属于高校的二级机构,没有纳入整个国家的文博体系当中,缺少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员工工资和办公经费都由学校财政负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这种“以校养馆”的方式极易造成发展经费不足,建设得不到重视;安全措施仅有监控等技防做屏障,专职的人防大多难以配备。人、财、物,事事不全,内功不够,外功何来?
(二)定位有失偏颇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高校博物馆理应承担公共教育的职责,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基地。但事实上,许多高校博物馆只是大学自身的窗口与形象,只是专业师生的实践教学场所。此外,展示内容陈旧、藏品征集滞后、藏品价值没有充分开发、与观众互动性差、社会服务不足以及管理体制未能跟进等,都是制约髙校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 高校博物馆成为公共文化教育基地的有效途径
(一)融入社区生活,强化社会属性
当前各高校新校区都离中心城区较远,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地处江北一隅,周边社区众多,文化场所却很少,居民公共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高校博物馆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在整个社区的文化发展中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高校博物馆要走向社区,首先应该放下架子,与社区内的中小学、老年大学、居民委员会等机构进行交流合作,把高、精、尖的专业展览与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例如邀请社区居民实地参观博物馆;制作便于移动展示的展板,深入社区进行巡回展览;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走进社区,开设讲座;结合高校校园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积极加强文化辐射,带动周边的社区居民更好地体验文化,感受文明。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可以依托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扩展空间,实现互利双赢。以江苏铁路教育馆为例,该馆由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省铁路办共建,并得到上海铁路局、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铁道出版社支持援助。
对铁路职工来说,江苏铁路教育馆既可以作为铁路新职工入路教育和应知应会教育的重要平台,也可以为在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转岗培训提供帮助。教育馆对于拓宽铁路职工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特别是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馆还可用于省内交通系统干部培训。要实现从不包括铁路的交通管理到大交通综合管理的过渡,交通部门的干部需要补充铁路知识,教育馆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关注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近年来,人们十分崇尚文化休闲,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体验一种悠闲的精神文化享受,成为公众的需求。高校博物馆必须研究、了解公众的需求,优化博物馆中的各种服务。
作为博物馆中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讲解员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观众带来愉悦的体验。高校博物馆应组建一支稳定、优秀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讲解工作,让他们从幕后走向前台,提升博物馆的讲解水平,更好地为前来参观的观众答疑解惑。
高校博物馆还需要在新技术手段的帮助下,更好地改善服务模式。如在展厅中增加一些语音导览,通过电脑触屏的方式帮助参观者进行信息查询,通过多媒体或数码影像等先进设备更好地表现出展品的内涵等。
此外,高校博物馆还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一些贴心服务,例如,为参观者提供休息、休闲的场所,衣物代存处,以及供残障人士使用的相关设施、物品,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口碑。
(四)加强馆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博物馆要破茧重生,还应打破馆界、地域的界限,强强联合,集各馆之精品,把优秀展览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与兄弟高校博物馆或社会同类博物馆之间的藏品互通可极大地丰富高校博物馆的科普资源,这是当前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又一方向。
以江苏铁路教育馆为例,除了与南京各高校博物馆加强联系外,还可与全国各地的铁路行业博物馆加强协作,馆际之间可以进行文物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博物馆之间的凝聚力,更好地共同发展。
(五)开发文创产品,扩大对外宣传
高校博物馆要突破发展瓶颈,应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从而深化高校博物馆的形象和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力。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有利于高校博物馆进行对外宣传。造型精美的文创产品,能吸引观众“将博物馆带回家”,这在无形之中便延长了展览的实际寿命,扩大了宣传空间,博物馆文化便跟随着观众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缩短了社会大众与高校博物馆的距离。从而增加了高校博物馆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走进高校博物馆。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博物馆可以利用高校拥有多学科专业人才的天然优势,节约开发成本,获取最大效益。以江苏铁路教育馆为例,可以聘请本校软艺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自行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不仅大大节约外包的费用,还能提高在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开发文创产品、扩大对外宣传、增加经费来源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四、 结语
无论社会进入“后博物馆时代”抑或“泛博物馆时代”,高校博物馆都必须承担起自己的教育使命,跳出学校“内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认识博物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维娟.关于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2(6):63-64.
[2]王琳媛,陆亚男.论高校博物館文化育人的功能及其发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74-76.
[3]张洪钢.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J].高教学刊,2018(8):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