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润生的秸秆人生

2018-03-02任利侯福顺

当代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秸秆技艺

任利 侯福顺

走进赵润生仅12平米的工作室,本就不大的屋子被各种秸秆材料和作品“侵占”得拥挤不堪。桌子、椅子、壁橱凌乱地杵在四周,壁橱上零零散散地堆着几本书籍,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狮龙凤造型图典》,还有一本《毛泽东手书真迹》。靠窗口的位置摆放着两张单人床,一张床用来休息,另一张床上堆满了长短不一的高梁秸秆备料。可对于这些物件儿,赵润生能信手拈来,也正是在这个局促的房间里,他始终坚守着这门手艺。

难忘秸秆情结,肩扛技艺重担

在井陉矿区风景秀美的清凉山脚下,有一个叫西岗头的村庄。据《井陉县志》记载,清雍正八年就有岗头村名,由此看来,这是一座古村落。趙润生就出生在西岗头村,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有每天攀登清凉山大汗淋漓的爽快,还有父亲编制高梁秸秆的一幕幕场景。

他记得父亲常会捡些高梁秸秆回家,每每晚饭过后或者周末,父亲就坐在院儿里,用捡来的秸秆编织炕席。父亲总是认真地选择笔直、粗细一致的高梁秸秆作原料,一张炕席从备料到完成,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编好后便背到集市上去卖,贴补家用。他的父亲经常喊他帮着抱秸秆,打下手,一边编席一边给他念叨。“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压二挑二是编席的基本手法,要想出细活儿,必须坐得住,耐得住性子,我一直记着呢!”正是这种耳濡目染的生活经历,让秸秆这种极其普通的农作物,在他幼小的心里埋藏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赵润生酷爱美术和书法。初中毕业后,他到井陉矿区文化馆参加了两年培训,并租房自办了字画店,经营牌匾大字、书画装裱。在区文化馆培训期间,他结识了当地著名的秸秆老艺人徐耀德。徐耀德是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矿区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徐老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秸秆作品让赵润生敬仰不已,也唤起了他童年记忆里的那份“秸秆情结”。

1993年,赵润生拜徐耀德为师,学习高梁秸秆制作技艺。一件高梁秸秆作品,要经过选、剪、削、雕、刻、咬合、粘等几十道工艺程序,完全采用手工制作。徐耀德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每一道工序的基本功都必须练习数千甚至上万遍。那时候练习切秸秆都要精确到毫米,“长一点儿作品无法咬合,短一点儿则会松动。”

第二年,赵润生有幸跟着徐耀德创作《中国百龙壁》,整整十个月的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和徐老待在工作室。也就是这十个月,彻底锻炼了他的意志力,把他的性格打磨得更为沉稳。

2012年9月初,徐老病重住院,他常到病房看望。有一天,徐老突然对他说:“润生啊,明天把你的作品拿到病房吧。”他照做,一件件拿给徐老看。碰巧,井陉矿区文广新局几位领导也来探望,徐老躺在病床上介绍:“这是赵润生的作品,做得挺有长进,让他传承下去,我很放心。”这番话让他热泪盈眶。几天后徐老与世长辞。“我一生难忘恩师,是他带领我走进秸秆艺术的殿堂!”

无怨无悔地坚守,盼着高粱红

24年来,赵润生坚守工匠精神,制作作品千余件,继承徐老精华的同时,又有独特风格。他不用钉,不用胶,不用绳,不用染色,小到掌中把玩,大到建筑装饰,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他创作的《苍龙游海》入选中国文艺家协会、中国万博文化城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展”。在河北省首届燕赵文化节上,他的作品获得“最受欢迎民俗工艺”第一名。

前段时间,他又被列为石家庄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矿区高梁秸秆工艺传承人。“得到通知的那一刻,我激动得想哭。”他激动的不是被列为传承人,而是高兴这项技艺还是有希望传承下去的。之前曾有十几人跟着他干,因为秸秆技艺选料复杂、工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经济收益慢,想要以此养家十分困难,慢慢地只剩下他一人了。

被列为传承人,赵润生的妻子闰玉芬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知道他的努力不会白费。”闫玉芬在超市上班,一天也不敢歇。这些年,家里大部分花销都是靠妻子来支撑,并负责教导女儿的学习。“润生不是不务正业,他付出了二十多年的心血,总有出头成功的日子,我必须支持他。”他说他特别感谢妻子的付出。患难中相依相守,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相濡以沫。

苦苦的坚守让赵润生收获不少荣誉,但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最明白。“民间艺术家,名字好听,实际是苦差事,千这活儿,必须坐得住板凳,耐得住性子,心静如水,甚至几天不下楼。”在制作作品《知春亭》时,他连续干了三个月才完成,“中间不能停,一停思路就断了。”

受住了寂寞还不成,近些年随着农作物的调整,当地农村已经没人种高梁,可高梁秸秆制作又离不开高梁,没有材料怎么行,赵润生决定自种高梁。针对高梁喜温喜光、抗旱抗涝的特性,又要保证高梁种植的质量,他多地考查优选,最终选中了当地的椅子圈村。该村远离交通要道,地处偏僻,没有环境污染,很是适合种植优质高梁。

生活告诉你,越努力越幸运,同时,它还会不动声色地跟你开个小玩笑。让赵润生想不到的事儿来了,这里麻雀成群,飞起来有铺天盖地之势,疯了一般抢吃高梁穗儿。开始他还一脸淡然,“我并不着急,因为我需要的是秸秆。麻雀吃了高梁穗儿,秸秆压力减小了,会长得更加直溜,更适宜做秸秆工艺。”本以为这是意外之喜,却衍生了更多的问题,“要是把高梁穗儿吃完了,明年我连种子也留不下,这品种不好找啊!”于是,他买来纱窗布,剪成小块,把高梁穗儿小心翼翼包起来。纱窗布透气,既不影响高梁生长,又断了麻雀的非分之想,一举两得。

俗话说,高梁早播秸秆硬。清明前后一场雨,高梁种上,赵润生就委托住在椅子圈村的亲戚帮忙看护,他常骑车去精心管理,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秋后霜前,他便用镐头一棵一棵连根刨出来,堆放成捆,租车运回家。路过的村民都捂嘴偷笑:“都啥年代了,还种高梁?”赵润生却闷不做声:“不怪人家笑话,方圆几十里,种啥的都有,就是看不见种高梁的。从2010年开始,7年了,恐怕也就我一人啦!”

年年盼着高梁红,也盼着这门手艺后继有人。现在赵润生开始在几所小学授课宣传,希望孩子们了解高梁秸秆制作的魅力,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韵,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能喜欢这门技艺。

还有件让赵润生高兴的事儿,15岁的女儿每到周六日跟着他学习秸秆制作,如今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谈起这二十多年的坚守,赵润生斩钉截铁:“我无怨无悔,也不会放弃,我要把手艺传承下去!谁让咱爱上这一行呢!”

(原文刊登于《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编辑:耿凤

猜你喜欢

秸秆技艺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油菜秸秆在不同腐熟还田模式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九台区秸秆利用取得新成效
SONG OF SMOG AND FIRE
5月1日起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万能秸秆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