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西山
2018-03-02孙维庭
孙维庭
西山是苏州太湖里一个岛。当我足踏西山时,一点也没有在岛上的感觉。自从跨岛大桥建成后,只需驾辆车,或坐公交大巴,迅即就可登上西山岛。以往登岛通常需摇橹挂帆。一旦失却了摆渡,陆地被水围住的感觉就没有了。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因为人们依然视西山为岛。地图上它也确实是一个岛,而且有中国内湖第一大岛之称,面积79平方公里。
过去岛民靠捕鱼捞虾种果树种茶为生,现在也是。但现在岛民更多的是模仿宾馆模式,装修好房屋办起了农家乐。农家乐收入比捕捞、种植多,岛民愿意干这行。驱车行驶,极目望去,三步一家,五步一户,到处是农家乐的招牌。从上海过来,驾车只需两个小时。这儿是上海的后花园。上海一旦有人腻烦了城市的喧嚣,他们就开着小车到这儿来兜风了。
上海人到西山不局限于兜风,他们还有一饱口福的任务。
白鱼、银鱼和白虾,因色泽呈白色而被称为“太湖三白”。这是太湖的招牌菜。白鱼体狭长侧扁,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尤多,酷似鲥鱼。此鱼清蒸,出锅趁热洒上“李锦记”蒸鱼豉油,味道更佳。银鱼形如玉簪,无鳞,无剌,无腥味,宋人张先有诗咏赞日“春后银鱼霜下鲈”。拿银鱼与鲈脍相比,可见好吃的程度。白虾壳薄肉嫩,可清水白灼,做成“醉虾”也行。享用“醉虾”最有趣:将活虾放入用酒、醋、蒜一起调制成醉汁的玻璃器皿里,盖上盖儿,待到虾儿动静不大时,便是醉虾完成时。这时夹一只放到口中细细品尝,既有虾的鲜香,也有酒的冽香,同时还有一点甜丝丝的感觉。这儿的农家乐多是依山而建,面朝太湖。如周末邀上三五好友,点上一桌湖鲜,临窗把酒,这惬意不用描述也能想象得出來。
名闻天下的碧螺春茶也产在这儿。旧时,这东西作为贡品,以快马换骑方式送到京城。也就是说,那时的皇帝老儿,在清明前是喝得上这种时鲜玩意儿的。现在特供送北京用飞机,也可能用高铁,一点也不耽搁时间。碧螺春茶依然是今天西山的名片,每年的清明前后,四方的客商云集到这儿采购。平时我们在城里也能喝到碧螺春茶,但如果在产地品尝一杯,意味可就不一般了。散步之际,在湖边一家茶坊的门口看见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明前碧螺春茶,每杯30元。这时正好有闲时和闲心,拣一桌椅坐下,叫服务员泡上一壶。少顷掀起茶盖看,茶的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茶色嫩鲜明亮。喝几口,觉得特清香,看太湖上的船帆和远处的青山,更有一种微甘回味涌上心头。
西山的枇杷大如弹丸,色如黄杏,名唤“白沙”,又叫“冰糖种”。果肉鲜嫩,甜酸适度,汁多,爽口,果皮薄,易剥离。宋时便有种植的记载,明人王世懋在其《学圃杂疏》中将西山枇杷视为天下枇杷之最。我住的那家农家乐,房东及邻人的屋后院前,栽满此树。房东说,枇杷上市时,各地的游人蜂拥而至西山尝鲜,吃完了还成箱成盒地捎带回去。我问他那时每斤售价多少,房东说一般二十元左右。一棵树有几十斤,树龄老的结得还多一些,猜想枇杷的收入一定是当地农人的一项重要收入。我记得每年枇杷上市时,上海也有枇杷出售,淡而无味,犹如白水,三五元就可称上1斤。我把这个疑问说出来,房东呵呵一笑,说那肯定不是西山产的。西山枇杷好吃,应该与品种及土壤,还有太湖特有的湖泽气蒸有关吧!
西山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懒惰怕走,只游了明月湾和石公山。对明月湾古村印象颇深。
明月湾在西山的最南端,也就是说在西山走路,走到尽头了,明月湾便到了。明月湾可以说是西山的天涯海角。明月湾古村有许多建于明清时的宅第祠堂,也有一条千米之长的石板街。行走在这些老房子的宅前屋后,抚摸漆成黑色的木门,漆成红色的栏杆、花格窗子等,抬首仰望挂在楼堂宅殿里的匾牌和楹联,觉得特有古意,不知不觉中让人有时光倒转的感觉。古村为什么会这么完整地保存?我想,除了当地人注意保护外,可能就是交通不便的原因。有时后者超过前者。没有钱去折腾,反倒守着一份纯粹。看看眼下那些保护好一点的古城古村,似乎都有这么一种经历。
村前有株香樟树。村中只此一株,真的叫硕大无朋。树龄有一千两百多年了,那时应该是在遥远的唐代。不知是谁种下这么一颗种子,也许是随风吹来的,也有可能是随太湖的水漂浮来的。也有可能……考证这棵树究竟是怎么来这儿的,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然而它现在成为明月湾的标志确实是太有意义了。航行在湖上的人,远远地望见这棵大树,他们会说那是明月湾;远路来的行者,看到这棵大树,他们知道目的地到了,疲乏的旅行可借此暂且歇脚了。
村口还有一个石砌的古码头。长条码头延伸在湖水中,两边皆能泊船揽舟。现在公路通到村里,码头的作用大为减弱。但在过去,它是唯一的与外界联系的窗口。据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来明月湾游览就是从这儿泊舟上岸的。这个我信,唐代文人有钱有闲,他们四处转悠,闻得此处有西施与吴王的遗迹,借条船儿划到这里来寻芳赏月是有可能的事儿。白居易是名人,有名人效应,他来了以后,皮日休、陆龟蒙、贾岛、刘长卿等文人墨客也都跟踪到此吟风弄月。北宋时,黄庭坚也来了。他们都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文。明月湾因唐宋两朝的许多文人留下的诗文被广为传播,在那时这儿是一个著名的地方。宋徽宗时,金兵南侵,中原高官贵族纷纷南迁。当时有金、邓、秦、黄、吴五族迁入此村。下船的地方,也是这个古埠。现在这五姓仍是明月湾村的大姓,只是岁月沧桑,他们早由贵族变为平民,脸色被野风吹得黝黑。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