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生要重智慧讲策略
2018-03-02姚光斌
姚光斌
[摘 要] 教育是复杂的,它的复杂性就在于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而且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对老师,对世事的认识和理解都不一样。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弄出这样那样的事情来。而对他们开展教育,他们又大都反复无常。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做到重智慧,讲策略。
[关键词] 管理;教育;个性;智慧;策略
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个性不一、背景复杂、阅历多样。他们每天带着不一样的心思和想法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自然,他们也会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事端。很多事情让你始料未及,有的也让你司空不见惯。处理这些事情,往往大伤脑筋,也大伤元气。
因此,我们面对教育中的挫折,面对学生的反复无常,甚至是屡犯错误,时时都要对教育充满信心,重视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一次对学生的教育,重视教育中切中对那“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的探究,真正做到重智慧、讲策略。
一、妥协一下有何不可
面对教育中的各种事情,面对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要善于去判断,去巧妙地应对。有的时候,要视其情形做出让步。一味地针尖对麦芒,勇往直前,那无异于火上浇油,可能会招致才出炉便遭“滑铁卢”的尴尬。有时,我们所遇到的事情,你想用教师这一身份来压服,学生偏偏不信邪,要和你对着干。你想镇住他,他仿佛比你更强硬;你想杀鸡给猴看,可猴偏偏不看。这往往还可能会两败俱伤。
“欲速则不达”。有时候,你想快一点了结此事,却往往要慢一点行动。让此事慢下来,冷下来,因为在不冷静时做出的决策,往往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有时候,冷静下来,心里的容量就会大一些,吸纳的东西就会多一些,想问题就会深刻一点,给出的策略才可能更切实一些。就学生方面来说,你想“热炒热卖”时,他往往也会火冒三丈,而在冷却的过程中,他也会思考自己的问题,当然,也揣摩教师会怎么办。你故作不理,他心里往往会忐忑不安,到一定时候,他还巴不得教师赶快解决,给他一个台阶下。
妥协不是迁就,让步不是退却。教师在妥协之后,应该积极去事发现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力争抓住“七寸”,也就是学生的“软肋”,以达到一“击”必胜的效果。
两个学生(办公室的常客)打架,到我这里来后,我还没开口,他俩又差点儿打了起来。我把他俩拉开,一个站在我身边,另一个站在数学教师身边。我给每人几张面巾纸,把汗擦干净,然后回想事情的经过。我去教室了解情况。由于当事人不在场,其他同学都如实向我报告。十五分钟后,我过问此事。甲同学始终说是自己对,是乙同学先动的手。相持不下时,我找来几个敢于作证的同学,甲同学才蔫了。
很多时候,教育就要避其锋芒,暂时让步。迎风而上,往往可能被风吹倒。该缓则缓,该撤退就撤退,否则,就只能败退。
二、该出手时就出手
班级里所生发的事情,由于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导致事情也呈个性化。有些事情你不必着急,而有些事情,却真需要及时处理。
有的学生,他整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弄出点儿事来,看你老师怎么解决。他基本是故意向老师挑战,你解决得好,他信服你;你解决得不好,他从心底里瞧不起你,把你拉入“黑名单”里。而这些事你解决不好,他不但会弄出更大的事,还会联络其他臭味相投的人来共同犯事。
对于这样的学生犯下的这样的事,千万不能妥协。这类学生,像弹簧,你弱(让步)他就强。
小Q,同学眼中的顽劣学生——扰乱课堂纪律、做操“岿然不动”、打饭插队、作业故意不交……经常被批评,他仿佛也领教了教师的招数,一幅“老油条”的样子。这节课,一个学生刚提一个问题,他“腾”地一下站起来。大家都把目光望向他那里,以为他要回答问题。没想到,他站起来后,又慢吞吞地坐下去,然后又站起来,整理课桌上的书,拿出書包,放了进去。简直“旁若无人”。班长站了起来:“小Q,你这算什么事儿,干脆滚到外面去。”“滚就滚!哼!”说完,下位,夺门而出。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是偷偷跑出校门,出了事该怎么办。我让班长去喊数学教师来管一会儿,我则追了出去。他看到了我,迅速向校门跑去,这时刚好有家长进来,门还没关。我一边跑一边喊保安关门。没办法,他折了回来,我一伸手,没抓住他。此时,我闪过一个念头,一定要抓住他。来到雕塑边,他看没有其他路了,就以雕塑为圆心跑圈圈。一圈又一圈,我已累得不行了,索性脱下松动的鞋子扔到一边继续跑。到底还是我的耐力好些,快要追上他了,我使出冲刺的劲儿,抓住了他。然后提着鞋子,到了办公室。“你不是能跑吗?你跑啊!跑啊!”他像霜打的茄子。“这节课,你影响了多少人?”我一边训斥,一边用纸巾擦脚、穿鞋。“老师,我再也不犯了。”“真不犯了?”“真不犯了。”他一脸诚恳的样子。好,下去吧!
后来,小Q还真的在慢慢变化。
“各位老师千万要注意,战略上应该强制绝不等于战术上应该强制,正相反,战略上的强制反而必须靠战术上的尽可能灵活、尽可能自愿来保证。这就像战略上的持久战要想取胜,恰好需要战术上的速决战一样”。(王晓春)有时,面对学生的犯错,面对他们的故意挑战,不能退缩,得用行动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表现出自己最顽强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打心底里信服你。
三、做个睁眼瞎有何妨
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就像互联网,一天不知要发生多少事。有些事你看到了,有些事反映到你这里来了,有的是当事人直接来到了办公室。这么多事,真正要管,往往是管不过来的。而其中的一些事,你不必去过问,也不必去管。
绝大多数健康的人,身上偶尔擦破点儿皮,甚至还流了血,擦干血迹,便不再管它,过几天,伤口便痊愈了。这就是人的身体有“自愈”的能力。很多时候,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出现了状况,大可不必事事都去过问,它往往会“自愈”。
小青和小静是一对好友,但她们动不动就吵起来了,一不注意就又打了起来。刚开始反映到我这里,我还询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劝说。后来,我了解到,他们各自都要强,而且要好的程度达到了“秤不离砣,砣不离秤”的地步,常常是因小青给的零食不好吃,小静没发QQ信息问候等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闹起矛盾来。于是,他们之间发生的事了,我索性装作不知道。我发现,他们闹矛盾后,不到两分钟就又在一起玩耍了。
在一个班上,像小青和小静之间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要以为“只要我发现的事情,就一定要管”,有时候,不管却往往是最好的管,因为学生往往会因此而提高自我“自愈”的能力和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时候,缓一缓,等一等,我们就能等到花开。
当然,这前提是,你必须对学生和班级之事有透彻的了解。有些事,你不管,不代表你不去侧面了解,当了解后,该管的还得管;也不代表以后出现了还是不管,只是“现在不必问”,因为事物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同样,有些你现在管了的,以后可以“不必问”,当然是发现相关学生有较强的“自愈”能力的前提下。
班级之事,其复杂程度往往难以想象。而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却要多走一些曲折的路。在曲曲折折的行走中,去探寻合乎学生成长规律的策略和方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