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研之风,给“穷病”开准“药方”
2018-03-02张志龙杨静孙晓辉
张志龙++杨静++孙晓辉
精准扶贫核心问题是要确定贫困户,搞清贫困,除了科学调研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
沂蒙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镇王家洼子村贫困户王玉基至今仍然记得,镇村干部到他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两个干部拿着本子,记得很仔细,“喂了几只羊、养了几头猪,家里有啥都问问。”
“脱贫致富,成败在精准。”临沂市委副书记张宏伟表示,临沂下辖区县多,扶贫开发情况复杂。扶贫工作开展之初,有8.6万名干部做到村村到、户户到,就是要按照中央要求,扎扎实实做好调查研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日前强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扶贫领域调查研究工作,实事求是地完善扶贫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建立精准帮扶的工作体系,效果显著。
2017年底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贫困人口将再减少1000万以上。五年共減贫6600多万人,年均减少1300万人以上。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当前,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扶贫攻坚要做到政策精准,必须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
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蔚认为,精准扶贫核心问题是要确定贫困户,搞清贫困,除了科学调研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
中央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成为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作风。
83年前,中央红军来到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在这里对长征作了重要部署。83年后,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正掀起脱贫浪潮。
“为了让我们住上安全住房,扶贫干部没少来家,县委副书记杨蜀军快成我家‘亲戚了。”寻甸县甸沙乡鲁六村民小组的贫困户袁凤珍笑着对本刊记者说。
杨蜀军是袁凤珍的扶贫挂钩联系人。“要不是书记多次调研做工作,我也不会拆房子。”如今,袁凤珍已经搬进了安全稳固的砖混房屋。
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求解,扶贫工作尤其如此。只有对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状况、市场需求、脱贫意愿和能力、现有产业脱贫发展等情况有充分了解,才能给“穷病”开准“药方”。
在实施产业脱贫阶段,杨蜀军有时间就往村里跑。“发展致富产业并非易事,种养殖产业必须寻找适宜当地土壤、气候的品种,村民劳动技能和接受程度也是重要因素,这些情况必须靠‘脚底板摸清楚。”他说。
针对当地特产柿子,杨蜀军专门作了一次市场调研。“如果规模种植,在昆明市场可以卖到10多块钱一公斤,没有规模,每公斤只能卖三四元。”
召开多次“院坝会议”,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后,杨蜀军结合寻甸县甸沙乡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最终决定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要经常和贫困户交流,更重要的是将群众的诉求和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这位基层干部由衷感到,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增进群众福祉的事业,更是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方式。
一些地区还在扶贫工作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扶贫措施“有的放矢”。
山东淄博临淄区在2016年就引入“第三方评估”,评估由第三方独立组织开展。第三方由公开招标确定,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资料、走访贫困户等方式进行,重点评估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度、到村到户施策的精准度、脱贫成效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
“整个过程全程采集影像,除当事人外,村干部、包村干部等其他人员全部回避,保证了实地调查的独立性、客观性。”临淄区扶贫办主任王安东说。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将“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入精准扶贫,有利于客观了解扶贫工作全局。
他建议,要发挥好“第三方评估”以评促改、科学支撑的作用,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管是评估机制,还是在扶贫中加强调研,都是为了更真实地倾听和反映我们贫困户的心声和诉求,让好的政策落到‘实处,让贫困户更有获得感。”山东聊城茌平县胡屯镇陶集村贫困户杨长忠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