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畅想
2018-03-02汤姆·斯坦迪奇
汤姆·斯坦迪奇
如何释放无人机商业潜力,同时保证安全
抬头看看万里无云的天空,你能看到什么?也许有一两架飞机,但也可能什么都没有。无人机爱好者认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在他们想象中,未来空中会有自动飞行机来回穿梭,采集数据,拍摄照片,运送货物。其实无人机已经被用于勘察建筑,巡视农田,上演炫目的灯光秀。2017年飓风过后,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无人机评估灾情。尽管多数人仍将这种玩意视为玩家玩具或军用工具,但是大范围的商业应用已经悄然兴起。甚至有人谈到利用无人机充当飞行涡轮进行风力发电,或者充当电信中继站延伸互联网接入,或者作为空中出租车运送乘客。
未来要实现这一愿景,除了在技术上大胆革新,完善监管也弥足重要。对于无人机的法律限制刚刚开始松绑,2016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发布无人机管理规则,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此之前,拿到无人机的商用许可需要特批,不但耗时,而且价格不菲。美国联邦航空局推出标准化审批流程之后,获得了许多其他国家效仿。不过,根据管理规则的规定,商用无人机仅限于在白天运行,飞行高度不得超过400英尺(122米),不可脱离操作员视野,且必须远离人群。规则禁止无人机在夜间飞越建筑物,更不用说在有人活动的区域递送包裹。2018年将推出新规,放宽商用无人机的使用权限。
这次最大的变化会是引进远程识别系统,这是一种能够识别无人机的牌照许可系统。美国联邦航空局试图通过广播标准格式的无线电信息来完成识别,试运行到2017年底截止,2018年可正式纳入法规。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DJI)的布兰登·舒尔曼认为,如果知道了谁在驾驶无人机,将现行法律付诸实施就容易多了。远程识别系统还将为制定规则允许无人机夜间及在人群上空飞行开辟道路。欧洲预计于2018年颁布自己的远程识别管理规则。美国还将启动空域审批系统,实现申请许可流程自动化,让无人机可以在管控空域(如城市建筑物上空)飞行。
如果想让大量无人机脱离人类掌控者的视线飞行,无人机必须能够向特定登记中心报告位置及航线,并能与控制站保持通讯联系。新的空中交通自动化管理体系及标准正在酝酿当中,覆盖空中而不只是地面的移动网络也在建设当中。
无人机管理软件开发商空中电波(Airwave)公司的戴夫·柏曼称,相关技术2018年会进一步成熟,不过整个系统的建设可能需要三年到五年时间。他还提到,脱离人眼视线运送包裹是很多无人机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不过要实现仍有一段路要走。
另一家无人机初创公司空中地图(AirMap)的格雷格·麦克尼尔则预测,2018年应当对日本予以关注。他谈道:“日本将成为首批允许无人机常规运送货物的国家之一,这一天的到来可能会比人们想象的更快。”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要在2020年日本东京举办奥运会时使用无人机配送包裹。而且按照计划,日本将于2018年将无人机用于农村邮局间的物流递送,以弥补劳力的不足。
要确保无人机尽快发挥潜力,同时又不触及安全底线,监管部门应当做些什么?监管部门应当在远程识别等相关领域加以协调,以确保无人机管理不会一国一制。在无人机安全性能方面,監管部门也应推动创新,应当效仿汽车领域,虑及伤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基于风险制定办法,而非强制推行特定技术。此外还有“微型”无人机,允许某个重量(比如500克)以下的无人机,可以无需审批即用于商业用途,正如不受限波段成就了Wi-Fi网络的蓬勃发展那样,微型无人机也有可能撬动创新。各国政府还应当支持空中交通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以便协调数以千计的无人机在空中安全飞行。
由于无人机会对人身生命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妥善规划,新的管理规则应当逐步推进实施。对于习惯了互联网时代“先上马后规范”思维的企业家以及那些盼着从天上掉下馅饼的人们而言,这个过程漫长得令人心焦。不过即便退一步从长计议,也不难想象2050年人工驾驶飞机将不再是主流标配。无人机的胜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不过是何时而已。
(翻译:付文慧,审译:康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