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新诗审美教学的思考

2018-03-02张玉花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2期
关键词:审美性

摘要:新诗的美学价值逐渐被重视,但在实用主义导向下,新诗教学长期遭冷遇。新诗教学要想改变其尴尬现状,就要改变重诗化的理念,立足诗歌本位,突破僵化的教学模式,从审美性出发,关注诗歌语言本身,聚焦诗歌陌生化语言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文本解读,得到审美体验,在教学中将新诗带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新诗教学;审美性;陌生化语言

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召唤越来越迫切,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新诗教学,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意识,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引起业界关注。而充满诗性诗情的中学生,年轻敏感的内心最具诗意,新诗对年轻一代人的影响是古典诗词所不能取代的。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新诗教学上必须有新的高度。然而在“题材不限,诗歌除外”的实用主义的功利导向下,新诗在教学中的位置被放在最轻之处,长期遭受师生的冷遇,教师很少真正下功夫研究新诗教学,面对新诗教学常常手足无措,教学上只是走过场地“敷衍”,新诗教育的窘境始终没有大的改变。

一、改变新诗教学“重诗化”理念

教师的新诗教学理念对于新诗教学的影响比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更重要,甚至可以说其决定着新诗教学的成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化”“诗教”的传统,新诗教学同样偏重于诗的教育功能,过份重视新诗的主题与意义,忽略了诗歌的人文底蕴,新诗往往成为了思想图解、政治图解的文字。

诗歌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殊性,新诗是以审美性为主体,注重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诗的本质是无言的沉默。心中的诗到纸上的诗是诗与艺术媒介搏斗的结果。”诗的根本是审美性,诗歌可以启发灵魂的灵性,培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新诗教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审美问题。长期以来诗歌本位、文学本位意识的缺失是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教学新理念必须要正视这一点,而理念之“新”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回归到文学本身、“语文”本身、诗歌本身。在教学中以“诗歌”为本位,教出“语文”味,教出“文学”味,真正回到诗歌本身,教出诗歌的个性与魅力。如《雨巷》的教学不仅要指出作者通过“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对爱情、对理想、对心灵慰藉的寻求,更要关注诗歌古典意象运用、悠远绵长的韵律。诗歌是语言文化的精华,以审美为主的文体,是文学的核心。新诗教学的宗旨就是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与感受。

二、突破新诗教学的僵化模式

施畸在《中国文体论》中曾说:“国文教学之最大错误,在于不知类,不知类无以言系统。无系统则无以求义例,义例之不求,则所教者为何事;所学者为何事;师生间汲汲研讨,惟恐不及者为何事:皆茫茫然无所知矣。”文体意识的缺乏,是新诗阅读、教学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不少教师在新诗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对诗人队伍、新诗的流派、诗学观念、作品流向等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借助新诗创作与鉴赏的理论知识来教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人生经历来理解诗歌,教师解读不了诗歌,只能借助教参现成的结论以“灌输”者的姿态出现。教师在新诗教学过程中始终没有跳出散文、小说等非诗文体讲授的窠臼,习惯用传统的僵化模式施教,介绍时代背景、诗人经历,朗诵,讲解诗句,总结思想、艺术特色等,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不适合新诗教学。

新诗的审美意义在于它的可解性和不可解性。每首诗都有可以理解、诠释的空间,“诗不可教”的观念要转变;然而诗歌又有其“不可解”性,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句话很著名:“所谓诗就是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诗歌语言、形式是其基础,用散文等另外的语言来翻译、转述,会破坏诗的意蕴,诗歌语言最忌肢解。新诗教学应该从诗歌的审美性出发,教学各个环节不做具体安排,而以“审美”为新诗教学的主线,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先以诗意的营造让学生产生诗歌情绪期待,再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或感悟活动,让学生分享他们读诗的最初体验和感受,这是最珍贵的。还可以运用审美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如洪镇涛老师在讲授《天上的街市》一诗时,将“天上的明星现了”换成“亮了”来刺激学生的审美认识,引发思考,产生审美情绪。在这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审美思维、灵感,进行与诗歌诗意强化延伸的体悟活动,基于诗歌基调,引导学生在自己原有的体验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魅力,主动地进行延伸感悟,产生诗歌审美体验。

三、审美教学立足文本,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新理念下诗歌教学应回归诗歌本身,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探讨把握意境,通过朗诵在节奏、韵律及其内在音乐中感受诗歌,这是诗歌审美教学中主要的两个方面。诗歌本身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的魅力常常就是语言的魅力。诗歌的审美不是抽象的而是与语言血肉相连的,诗歌的语言不是简单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诗人对语言的选择以及非常规的、陌生化的运用展露了诗人的情绪和情感。

新诗虽然是对古典诗歌的背离,但并未完全割裂,其仍是对古典诗歌形式、意境、韵律等的继承与革新。但新诗同时吸收了西方语汇句法、修辞手段等,这导致诗歌语言打破思维桎梏,突破语言常规,出现了语言变异性、陌生化,增强了诗歌表达效果,增加了诗歌的美学内涵。诗歌语言尤其是陌生化语言是把握新诗文學性的关键,新诗教学需要对新诗陌生化语言进行解析才能窥见诗境,领悟诗情诗意,感受到诗人的匠心所在。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活动时不妨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喜欢的句子、意象等。如郑愁予的《错误》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所引起的“错误”,因等待而“美丽”形成一种陌生而奇妙的美感,东方古典意境韵味与欧化的矛盾修辞的陌生化运用让诗歌更耐人寻味。对诗歌陌生化语言的教学要采用一些诗歌理论和方法,闻一多的《死水》如果不知道它的隐喻性,是读不懂那沟“死水”的,还会将诗歌的“审丑”艺术当成“以丑为美”。余光中的《月光光》中“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是对日常的“月光如水”式的语言形象的变形,强烈的反差颠覆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新诗复杂的中西文化背景下,需要“采用西方的诗学理论和方法,就可与中国传统文论形成一种互识、互补性。”

文学鉴赏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绝对标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诗歌教学的关键在于激起教师自身与学生对新诗的热情,启发学生参与文本、质疑探究,有独到见解并形成审美体验,真正被诗所感动。爱诗才能与诗越走越近,诗歌教学应该是对人天性中的“诗意”的激活,是心灵分享。诗歌教学就是要将诗歌带进学生们年轻的心灵,与他们共同分享。

参考文献:

[1]吕进.诗歌教学应从诗的审美性出发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7).

[2]施畸.中国文体论 [M].北京:立达书局,1933.

[2]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下) [J].中学语文教学,2005,(2).

作者简介:张玉花(1982— ),女,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学科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性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美学视角下的春节联欢晚会浅析
影视作品中语言的曲指性分析
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之审美性
文学语言评价标准的历史变迁
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定位
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